绍兴·冬至 除了“口福”,这里还有更多的文化传承
冬至日晚上,柯桥区福全街道龙尾山村文化礼堂内座无虚席,好不热闹,腰鼓舞、越剧、歌曲、古筝等轮番上演。这是村里举行的“我要上村晚”民星擂台总决赛暨龙尾山村“迎新年”联欢晚会,以此庆祝冬至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时为即将到来的春节“村晚”甄选节目。
49岁的村民陈红英是一名越剧迷,凭借一曲婉转悠扬的《梁祝》选段,赢得了村民们的阵阵掌声。陈红英也是龙尾山村有名的“越剧明星”,她自学唱越剧8年,成立了一个越剧团,在村里有不少“粉丝”。“以前村里就我一人在学唱越剧,这两年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里建了文化礼堂,搭建了施展才艺的平台,把大家的热情都点燃了。现在村里有七八个人在跟着我学唱越剧呢。”陈红英说。
当晚上场表演的14位选手都是龙尾山村自己培养的文艺“明星”。今年,龙尾山村文化礼堂推出周末剧场,每周六晚上举办专场文艺活动,让村名自由上台表演。通过一场场角逐,涌现出了一大批草根“民星”。42岁的邵建忠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浑厚有力、激情澎湃;退休教师包剑英的《采茶舞》让“粉丝”不住叫好。
“一开始大家都有点羞涩,一场场下来,选手们表演越来越好了。”村民邵卫娟在台下热情地为参赛选手们加油,不时用手机拍摄视频。她告诉记者,往年冬至都是一家人一起吃汤圆和团圆饭,今年在文化礼堂跟这么多村民一起过,感觉很新鲜。
福全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行动是重要一部分。“村晚”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提升了农村的精神风貌。
赏昆曲 祭祖先吃羊肉
上虞人的传统冬至过得很温暖
冬至夜,上虞区小越街道倪梁村文化礼堂,经典昆曲剧目《烂柯山》精彩上演。浙江昆剧团带来了保留剧目《西园记》和经典剧目《烂柯山》,演员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将昆剧“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特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令台下观众掌声不断,直呼过瘾。
村民顾炳芳是个戏迷,得知浙江昆剧团要来村里演出,他老早就赶到村文化礼堂,连着看了下午、晚上两场。
此次浙江昆剧团送戏下乡走进上虞活动,旨在响应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关于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文化惠民活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的号召,通过文化礼堂巡演将十九大精神传播进千家万户、深入到百姓心中。在为期3天的首站送戏下乡活动中,浙江昆剧团先后走进丰惠镇西湖村、丁宅乡丁宅村、小越街道倪梁村三地的文化礼堂,为上虞的老百姓带来了精彩的昆剧表演,让大家感受这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剧目的无限艺术魅力。
冬至,在上虞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仅次于春节、端午、中秋三大节)。所谓“十里不同俗”,过冬至的风俗也是五花八门。冬至祭祖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仪式。由于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上虞的传统习俗包括给祖坟加加土,同时也清除一下墓地周边的杂物甚至树叶等以示尊祖敬祖。在上虞多地,冬至前后,诸如修祖坟、立墓碑什么的都是可行的,其余时间祖坟是不能动的。
而冬至日的餐桌上,上虞不少家庭都会上一道红烧羊肉。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冬季吃羊肉能“补气”,起到一定的御寒作用。据一位做羊肉生意的倪姓经营户说,这几天,羊肉销量比平时好不少。
让年轻人回村体验传统民俗
诸暨多地让冬至更具温暖和烟火气息
在诸暨王家井镇洋湖文化礼堂里,由该村两委会举办的洋湖传统民俗文化展示会,吸引了广大村民的参与。
“以前,我们吃的年糕、麻糍都是现成买来的,今天回家乡看到了手工年糕和麻糍的制作全过程,并且还亲身体验了一把,真的很有意思。”冬至日,诸暨市王家井镇洋湖村的“90后”女孩赵蕾特意赶回家乡,与全村的父老乡亲一起热热闹闹地度过了村里的首个冬至民俗文化节。她感慨,传统节日的味道一年比一年浓郁了。
冬至节气的到来,代表了一年的劳作接近尾声,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相聚。在冬至民俗文化节当天,洋湖村文化礼堂里,村民们就着欢天喜地的锣鼓乐声,打麻糍,搡年糕,哼着小曲做糯米藕、裹粽子,分工明确,不亦乐乎。
穿越热火朝天的民俗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像赵蕾这样参与冬至传统美食制作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他们纷纷通过社交网络,将家乡热闹的冬至民俗传播出去。
“冬至民俗文化不应该光光停留在书本上,更应该接地气,更接近老百姓。这次我们把村里的年轻人都喊回来了,为的是让年轻一代参与到民俗文化传承中来,感受家乡传统的魅力。”洋湖村冬至民俗文化节活动的发起人宣长恩说,希望通过让村民亲身参与民俗活动,唤醒沉睡的老底子内涵,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体会到最鲜活的传统文化。
除了洋湖村,今年,诸暨的许多地方都掀起了“冬至热”。在暨阳街道郭叶柏村,全村老小分成10个组,开展创意饺子大赛;在浬浦镇马郦村,村民们围在文化礼堂里共煮汤圆、同做金团;在街亭镇周末小镇,人们将热气腾腾的手工年糕、麻糍、团圆果分给游客和过路群众品尝……诸暨市民用各自的方式,让冬至这个传统节气更具温暖和烟火气息。
冬至,来一碗汤包和麻糍
嵊州市民钱柯谕的幸福冬至日
在嵊州,馄饨俗称“汤包”,年糕俗称“麻糍”。冬至吃汤包和麻糍,这是嵊州的习俗。小时候听大人一句“冬至要吃汤包和麻糍”,就以为理所应当。平常日子里,能单独买到飘着紫菜虾米的汤包,也能买到飘着菜花的汤麻糍或冒着油星的炒麻糍。但只有在冬至,寻常家里才会做一碗“汤包+麻糍”。
冬至这天,在嵊州市民钱柯谕家里,她的婆婆一大早便买好了汤包皮和肉馅,在一边忙活着。只见她抓起一张皮子,搁在掌心轻轻地托着。另一只手拿起筷子,朝肉馅里一插,挑出比绿豆还小的一点,放在皮子上。掌心一握,筷子抽出,待其再次摊开。手掌中的那一块皮子,已变魔术般变成了一只小巧玲珑的汤包。
而在另一边,钱柯谕的公公也忙着在案板上切麻糍,准备做上一碗炒麻糍。老人说,冬至吃汤包和麻糍是嵊州人的习俗,是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小时候在祭祖的时候,总是在祖先的祠堂前放上一碗汤包和麻糍,寓意保佑子孙来年能够平平安安、节节高升。
而上世纪60年代活跃在大街小巷的“马头汤包”却是他最深刻的记忆,马头汤包一开锅,香飘一条街。由于当时生活水平不高,平时买一碗汤包也要好好算算,只有在冬至时节才能吃得上一碗香喷喷的“马头汤包”。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屏蔽传统,将它们继续传扬下去。”老人说。
冬至果,你见过吃过吗?
新昌人在美味中度过冬至日
“每年清明我们去山上扫墓祭祖,冬至我们就在家里做冬至果拜请先人了。”搅粉、炒馅、捏冬至果……又到一年冬至时,陈利早早地在家捏起了冬至果。蒸笼里,一个个捏作圆形的冬至果“肚子里”装满了刚刚炒熟的萝卜丝,不时散发糯米清新。豆干、油豆腐、豆腐等8个祭祖用的菜品也早早备好,只等家人下班,人一到齐之后,就可以拿出果子祭祖、开饭。
冬至果做法在新昌也不尽相同。从外形上看有圆形、三角形的;裹的皮也分糯米皮和面粉皮;内里的馅料更是各色各样,甜的多是芝麻、花生和糖馅儿,咸的则是各色炒熟的馅料。也有不裹馅儿只吃面皮的。
以沙溪镇的糯米冬至果为例,做糯米冬至果要先准备好萝卜、猪肉、豆腐干、鸡蛋、豆芽、胡萝卜等食材,全部切丝,糯米粉和粳米粉以3∶1的比例加温水搅拌,加入少许盐后备用;将切丝的食材放进锅里加入各种调料翻炒;将面团分成小份,一个个揉成面皮,包入炒好的馅料,捏成三角形的饺子形状,俗称“三角饺”,入锅蒸20分钟,香喷喷的冬至果就出炉了。
“也可以把糯米粉和粳米粉换成面粉,那就是店铺里能买到的‘三角饺’了。”在沙溪镇开了25年早餐店的唐梅娟婆婆介绍,糯米冬至果外皮软糯,入口有嚼劲;面粉冬至果外皮薄,内馅丰富,各有各的特色。
觉得制作过程麻烦、有难度?也可以选择购买现成的。据了解,新昌的几个菜场都能买到热乎的冬至果。
当然,吃冬至果的目的也不仅是为了祭祖,市民吴玉家里盘子上摆放的冬至果就是为了应节气,与家人分享而做的。
新昌人过冬至,除了吃冬至果外,也有吃饺子、汤圆的习惯,象征团团圆圆,辞旧迎新,期盼新的一年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