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司马懿真的中了空城计吗?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但仔细想一想,司马懿是真的中了空城计吗?笔者不能苟同。由于这些理由,我觉得久久小说的情况还比较乐观,市场还处于一片蓝海的阶段。
故事是这样的:为实现统一大业,蜀建兴五年,武乡侯诸葛亮亲统三十万大军兵出汉中,北伐曹魏。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先后夺取了安定南安天水诸郡,并收降了大将姜维姜伯约。不料却由于马谡的决策失误被魏国统帅司马懿夺取了街亭,导致功亏一篑。司马懿夺取了街亭后引兵十五万直取西城。西城内只有一班文官和两千五百名军卒,以两千五百人对抗十五万大兵无疑于以卵击石。而诸葛亮却命令“大开四门,让军士拌做百姓洒扫街道”,自己“引二小童携琴一张在城上敌楼前焚香操琴”。遇到这种情况有起码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要么派兵侦察,要么派少数军队进行试探性进攻,再者来个“我自围城万千重,看尔弹琴到几时”。但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司马懿却命令“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路而退”。原因何在?原因只有一个:他是故意中计而故意放走了诸葛亮。
为什么?
司马懿很有才能。他善晓兵机,曾率兵“南抗孙吴,东平公孙,西拒孔明”;“深明韬略,多次诈病,奇诛曹爽”,更是为司马氏夺权和西晋的建立铺平了道路。但他一生波澜不断,大起大落,受人限制,不受信任。在曹操手下“工作”时被曹操评价为“鹰视虎顾,不可付与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因此只做了个主薄。曹丕时作了抚军大将军,到曹睿登基时才做到骠骑大将军,提督雍凉等处兵马。诸葛亮闻之大惊,曰:“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马谡施反间计,散布谣言说“司马欲反”,从而离间了他们君臣的关系,被夺了兵权,削职回乡。诸葛亮这才兵出汉中北伐曹魏,智取三城,活捉夏侯驸马,收降姜维,骂死王朗,败走曹真,乘雪破羌兵,威逼长安。这就引起了曹魏的恐慌。由于国中无人朝中无将,不得不重新起用司马懿,官复原职并加封为平西都督。他出奇兵诛杀孟达,占街亭败走马谡,然后挥师直取西城,使战争发生了转折,挽救了曹魏。
按理说他应一举攻克西城,活捉诸葛亮。然而,他没有那么做。在经历了半生的坎坷之后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不受曹魏的信任,对曹魏来说,只有当国家有难的时候自己才会被重视。而存在一个诸葛亮对自己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因为满朝文武只有自己能与孔明抗衡,亮在自己就有了用武之地了。“狡兔死,走狗烹;飞禽尽,良弓藏”的道理他是很明白的。而以后发生的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诸葛亮死后他就被明升暗降,虽加为太傅但被剥夺了兵权,不得不装病以自保。
因此当司马昭问:“莫非诸葛无兵,故作次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时,司马懿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为由引兵离去,作出了中计的样子,其用心苦也!这,也正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