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感人 文化化人 文化育人——福建省莆田监狱监区文化品牌建设探秘

一位6岁的小男孩将小手紧紧箍在爸爸脖子上不放,欢快地唱起了歌:“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稚嫩的声音,无忧的欢唱,让年轻的爸爸潸然泪下,也吸引着大家感动的目光。
爸爸让我亲亲你
这一场景不在公园,也不在校园的舞台上,而是在一所监狱的亲情会见现场。
2017年7月26日下午,一场以“角落花朵在绽放,服刑人员子女关爱示范项目”为主题的“珍惜·感恩”亲子见面会,在莆田监狱教学楼一层举办。
这一活动是莆田监狱围绕“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中心,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悉心打造的“12355”阳光爱心行动的一个项目,是监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以来已经持续开展了九轮。
第一次跟爸爸一起过生日
“有亲人在,家就不会太远”。莆田监狱致力用爱心唤醒良知,以亲情摈除恶孽,让迷途的羔羊找到自己的“家”
2017年1月25日,腊月二十八,临近除夕只剩两天时间。家住闽清县下祝乡下祝村二组村民刘大叔收到邮递员送来的一封信。来信的地址是莆田监狱。
接到信后,刘大叔双手一直在抖,他不知是凶是吉?始终不敢打开信封。晚饭前,他才颤巍巍地将信交到女儿手上,看看信中说了什么?当刘老汉女儿拆开信,看到一张“成绩单”时,高兴地说:“爸妈,是小萱的成绩单呢。”刘老汉夫妻俩这才围拢过来。“成绩单”显示,儿子小萱一年来在思想品德、文化学习、行为规范、作风纪律、文体活动以及技术培训等方面考试考核中均获的优良。
服刑人员文化作品
真是好事成双,第二天,家里又收到小萱的来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和姐姐:
我非常想念你们,前些天监狱将我的成绩单寄到家里,收到了吧。这是经过监狱方面和同改一起考核评议并公示的结果。一年来,在监狱警察的帮教下,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特别是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我对自己曾经的冲动和蛮干感到后悔,只因当初没有听爸妈和姐姐的话。这个成绩单已经表明我一定会在今后一年多的时间,将刑期当学期,努力学习,不辜负爸妈的期望,争取早日和家人团聚。
爸妈,姐姐,过几天就是春节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孩儿不孝,不能在家团圆,共度佳节,但我还是要向全家大小致以节日的祝福,希望大家保重身体,工作学习顺利。
今年的年夜饭,是小萱入狱五年后全家人最踏实的一次。
监区文化
莆田监狱教育科科长黄金良介绍说,党的十八大后,监狱党委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工作方针,坚持把改造罪犯作为监狱中心任务,大力加强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具体到如何找到最好的工作方法,最佳的切入方式,这是我们做教育改造工作的同志必须直面和思考的问题。
黄科长向我们说了这么一件事。
一位犯抢劫罪被判有期徒刑8年的31岁江西籍罪犯叶某荣,入狱三年时间,既没有一位亲人前来探视,也没有收到一封家信,这位罪犯逐渐产生了被亲人抛弃的感觉,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动不动和同改吵架、动粗,甚至以自杀胁迫管教干部。为了帮助这位罪犯找回亲情,监狱想尽各种办法,联系到罪犯在外地打工的父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几个月后,父母亲一起来到莆田监狱探视儿子,监狱特批了这一家人参加“亲情会见”,会面那天,看到叶某荣长跪不起,痛哭流涕,看到父母亲声泪俱下叮咛劝说,曾经的责怨、曾经的冷漠在这一刻消除了,一家人重新勾连起亲情的纽带。之后,每逢会见日,叶某荣不再失望,不再孤单。
2014年以来,“打好亲情牌,催生正能量”成为莆田监狱加强对罪犯教育改造的创新手段。在重大节日举办亲情帮教会,邀请服刑人员亲属进监,让罪犯感受亲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监狱邮寄改造贺年卡,拉近罪犯亲属和罪犯之间的心灵距离,让亲属了解罪犯在狱中的改造情况和节日祝福;制作“监狱新政”短片,刻录成光盘,让他们了解监狱的管理情况,帮助服刑人员积极改造。监狱还开展社会亲情规劝活动,让服刑人员家属在家中用dv或手机拍摄一些亲人寄语或生活片段,在帮教规劝会上现场播放,并特意安排服刑人员的年少子女发言,用童语童心唤起服刑人员压抑多时的爱子爱幼柔情。
“亲情是任何人无法割舍的感情。我们发挥亲情在教育改造中的作用,是触动罪犯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利器。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再凶顽的罪犯,在亲情面前也会脆弱下来。”监狱政治处主任张森庭说。
80多岁老人进监参与帮教
让我们再次回到开篇那场亲情会见的的现场---
监区内,不到三点,获得参加此次活动的15位服刑人员在监狱民警的指挥下,完成了整装、列队、佩戴号牌等一系列动作,排着整齐的队列,按照指定位置,端坐在座位上。
所有的目光都翘望着窗外。憧憬、期待是他们共同的心理指向。
监区外,温度高达到39摄氏度。38位亲属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有序地经过安检门,接受身份复核、登记、拍照、佩戴“亲属会见证”,集结后等待进入现场。
方阵中,有80多岁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抱在母亲怀里呀呀学语的婴孩。
台上,演讲、情景剧,诗朗诵……服刑人员将真实的改造生活,真切的变化进程,真情的感恩情绪融入文艺节目,自豪地向亲人们汇报行为的进步,思想的嬗变。
台下,久别的亲人双手紧握不放,稚气未脱的孩子们则热情地向爸爸汇报学习成绩。关切、关心、关爱汇聚在这里;叹息、抽泣、叮咛交织在一起。
在现场,我采访了刚才唱歌的那位孩子的父亲,这位仙游籍名叫陈某新的服刑人员,他说,入狱时孩子才呱呱堕地,六年啦,自己一时的糊涂毁掉的是父亲的责任,失去的是亲情的温暖;而今天孩子的童真再度唤醒自己要珍惜亲情,加倍努力改造,早日回到亲人身旁的良知。
他不停地摸着孩子的手,重复着一句话:“爸爸快回家了,爸爸快回家了……”
“文化也是改造力”。莆田监狱在监管改造的实践中体会到,必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服刑人员自编自导音乐剧《悔悟》
“震撼、震撼,真了不起”。
这是2016年11月份,省里一个考评组在对莆田监狱教育改造成果检查时全体成员发出的感叹。
这天,由监狱组建的荔新“十音八乐”民族乐团为检查团进行了一场汇报演出。
莆仙十音八乐既是莆田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民间说唱曲种,又是器乐演奏的乐种 。“十音”又称“十番”,是一种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用十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分为“文十音”与“武十音”两种。“八乐”是一种较古老的民间俗乐。“八乐”是以“十音”为基础,加进唢呐和锣、鼓、钹等打击乐,但不用云锣,其中有掌鼓一人,大小钹各一人,大小锣各一人,大吹二人,除了打击乐器外,另配有八人组成的管弦乐器伴奏队,故称“八乐”。2014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申报的莆仙十音八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6年,省监狱管理局向全省各监狱单位下发了《关于在监狱服刑人员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培训的通知》,莆田监狱党委敏锐地意识到,传承与挖掘具有莆仙特色的“十音八乐”,不仅契合省局的要求,也是对服刑人员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最好“切口”。但他们很快就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毕竟是在高墙内的特殊单位,乐器好买,老师难请。
困难未成年子女参加帮教后集体合影
黎某应,一个出生莆田本地,曾经在当地文化界有一定声誉的服刑人员进入管教干部的视线。由他担纲教学任何事不二的人选。黎某应不孚众望,从推荐购买乐器、选拔队员、教学音律、乐器合练、彩排上演仅仅两个月时间。
“十音八乐”在莆田监狱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本是值得点赞的一件喜事,更可喜的是,黎某应的团队在监狱教育科的指点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监规监纪、好人好事、爱我家乡等内容编成歌词,高位嫁接,深度融入到传统音律之中。
在十监区的活动室,我们见到这位曾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服刑人员黎某应。他说,“十音八乐”尤其吸引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加拿大、贝宁等外国籍服刑人员的追捧,纷纷要求加入,这些人训练刻苦,业务精进,很快进入各自的“卡位”,且配合和谐。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外籍人员对中国传统音乐如此钟爱,孜孜不倦?黎某应的话道出了其中的奥秘:音乐无国界,能在中国学到“阳春白雪”,刑满回国后何愁没有“生路”。
走进二监区的活动室,我们被吸引住了,这里既有排列整齐的图书柜,也有55寸的壁挂式电视机,几条名人警句很工整地贴在墙上。一件“迎客松”的艺术作品让我们产生了兴趣,走过去轻轻一摸,发现是泡沫板、编织绳、包装纸箱等做成的。
变废为宝作品《田园风光》
七监区副教导员李向阳介绍说:在我们监区,这些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全部是服刑人员手工制作的,原材料基本取自于原本要作为垃圾丢弃的废品。
仔细欣赏着这些被二度创作并已然成为艺术品的竹编箩筐、飞禽走兽、家用器皿、甚至文房四宝等等,在惊叹这些服刑人员中的能工巧匠独具匠心的创作时,也为监狱教育改造部门的良苦用心而敬佩。废品随处可见,随时都有,但能善于和及时发现“废品”的价值并将其用好用活,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这不正是我们党的监狱方针的题中应有之义吗?物尚且如此?何况人乎。
“教育改造罪犯对监狱来说是任务,更是责任。如何从‘管得住’到‘管得好’的转变,文化化人是我们这些年深度思考并持之以恒坚持的目标和方向。”莆田监狱党委副书记蔡建锋政委如是说。
的确,在高墙、铁丝网以及比较完备的现代化监控系统的监管条件下,管住罪犯已不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管好他们的思想、管好他们的情绪、管好他们的行为、管好他们的精神生活和今后的出路,这不啻比多几道防护门,多几条约束令更理性、更智慧更有效。
监区文化走廊
监狱变直接管理文化建设经费为下拨到监区,每个监区年经费3万元,通过季度评选、年度总评,选出优胜者,前三甲额外嘉奖,极大调动各监区文化创意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于是:
---走廊不再单调。以往过道上黄灰的色调被一幅幅展示大好河山的国画、油画所替代;被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漫画、卡通所点缀;被话说中华孝道的“二十四孝”所利用。
--- 监舍不再压抑。虽然是集体宿舍,但衣服卧具、洗漱用品井井有条、横平竖直。每位服刑人员还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各铺位边上设置了亲情寄语牌,贴上心爱人的靓照、写出自己的期待,表达对亲人的想念。
--- 图书不再单一。监狱与市图书馆签订协议,设立莆田监狱服务点,常年保持2000册图书的支援量,达到每人10册左右。监狱在四监区试建“电子阅览室”,以满足一部分服刑人员在管教干部指导下因研究某项专题而需要扩大阅读的需求。
--- 说教不再空泛。在原有监狱广播节目的基础上,建立狱内电视台,每个分监区都配有大屏幕彩电一台,每个号房配置电视一部,将电化教育内容延伸至每一个监区和每一个号房。《监狱新闻》、《监规在线》、《心灵港湾》、《回音壁》、《曝光台》等品牌栏目成为服刑人员等同于一日三餐的精神食粮。他们通过人物访谈、现场采访、典型事件等节目,了解外面世界、熟悉法规政策、滋养传统文化、倾听智者指点、辨清善恶美丑,关切个人诉求。
--- 活动不再平面。现在,各分监区都有属于自己的阅览、书画、写作、手工、乐器、声乐、球类、棋类等兴趣活动小组,通过举办各种主题的征文比赛、书法美术作品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摄影图片展、书画作品巡回展、石雕作品展等,鼓励罪犯创作反映改造生活的小品节目并制成专题宣传短片。2014年,在全国服刑人员“放飞梦想、重塑新生”文化艺术比赛中,莆田监狱选送的双簧《一封家书》和由外籍服刑人员创作表演的小品《孔子学习班》均获三等奖。
诗歌朗诵《爱 是什么》
在这里,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其成果也是异彩纷呈。在这里,党的监狱方针得到有效执行,曾经的罪犯认罪悔罪赎罪。
这是文化的力量,是道德的滋养,是监狱干警严格公正文明的执法活动和奉献精神使他们心灵逐步清朗、行为渐趋规范、心理趋臻健康。
虽是一所监狱,但更像一所学校,于是想到孔子的那句话“有教无类”。
“有进就有出”。莆田监狱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为服刑人员早日回归社会打好基础。
“心理上矫正、行为上规范、思想上引导、文化上提升、技能上长进、就业上帮扶”,这30个字既是莆田监狱的管理理念,也是对监狱服刑人员从入监到出监的“路线图”。
“莆田监狱始终把以文化感人、文化化人、文化育人作为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为抓手,把刑释罪犯的改好率作为衡量教育改造质量的标准。因此,刑满释放人员的去向问题,饭碗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