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银保监会下发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银行理财的投资门槛由此前的“不低于5万元”大幅下降到“不低于1万元”。
这一《办法》的出现,直接让银行理财受到全方位的冲击和影响。
“5万”成过去式 “1万”时代来袭
在过去,许多中低收入阶层极少涉及银行的理财产品,因为至少5万元起售,有点积蓄的人才玩得起。如今,银行理财产品门槛由5万降至1万,可谓是大幅度降低了理财产品的销售起点。
随着理财新规落地,各大银行也用实际行动积极响应监管“号召”。截至10月8日,共有包括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行在内的5家大行下调了理财产品门槛。
其中,行动最快的要算建行,率先在9月30日17点后将“乾元-惠享(季季富)”理财产品购买起点调低至1万元。
同一天,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发布同样的公告,正式下调时间是10月1日。
其中,农行调整首批涉及43只理财产品,涵盖了现金管理类、股票指数挂钩类、白糖和黄金期货挂钩类、法人专属类,其中有两款理财产品为美元投资,投资门槛调整后设为0.2万美元。
10月2日,交通银行发布通知,计划自2018年10月8日起对部分面向个人客户销售的存量及在售公募理财产品起售金额调整为1万元起,同时也调整了部分结构性存款产品的起存金额。
除了国有大行,国内一些大型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等,也纷纷下调部分理财产品销售起点金额,于10月9日开始生效,较国有大行晚了几天。
这次银行理财产品可以说是一改以往“嫌贫爱富”的臭毛病,不仅降低销售起点的门槛,虽然都是定期,却更加灵活,而且收益率比普通互联网的理财产品高得多。
比如,农业银行一个系列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根据期限不同,收益率不同。最高一年收益率可达3.4%,即便只是34天期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高于余额宝。
“1万元起购”,也说明了银行理财产品更加普惠化,不再是有钱人才能玩的产品,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普通投资者入场,更轻松的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但是,为什么银行不再“嫌贫爱富”。
市场竞争激烈 银行理财产品余额逐年下跌
银行不再“嫌贫爱富”,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下降的趋势加快。
根据银保监会一则数据显示,2018年5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22.28万亿元,而6月末余额为21万亿元,同业理财规模和占比持续下降。
这一现象也反映在各大银行的半年报上。在统计的19家银行中,与去年底相比,除了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8家银行外,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广州农商银行、浙商银行等大多数银行迈进了负增长时代。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根据wind资讯、上市银行年报整理
而造成银行理财余额几近全线“缩表”,主要原因归根于收益率下跌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首先说下“收益率下跌”的情况。银行拿资金去做套利交易的渠道的是极多的(比如同行业拆借),但央行一旦降准,就意味着市场流动性增强,会使银行套利交易的可操作空间减少,或者是造成利差的减少,最终导致银行的收益减少,所以相对应的理财产品的收益也减少。而今年一整年,央妈四次放水,导致市场利率不断创年内新低。
而各大银行往往为了更加慎重,其发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对其他机构会低一些。
如果有投资各大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会发现近几个月,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持续下跌的。融360发布的数据显示,受央行降准影响,今年7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75%,较6月份下降了0.05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下跌;至9月29日,银行理财综合收益率指数为4.43%,已经降至今年以来的最低点,较最高时下降0.6个百分点。
其次,互联网金融衍生出的理财产品,以收益高、准入门槛低、效率高等特点,对传统银行的理财产品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早前,银行理财产品准入门槛最低为5万,将大量的中低收入客户群挡在门外。而互联网理财产品门槛相比就低了很多,如余额宝因为1分钱起购,深受中低收入人群的欢迎,所以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早期有分析人士就认为,各大银行将中低收入客户群挡在门外,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因为理财产品门槛1-5万这个区间,汇集的应该是最优质的客户资源。虽然看起来投这点钱的客户应该没太多资产,一两万的资金也很零散,不如一个大户见效快,但是这部分客户是很扎实的,也很有成长性,都是未来的潜力股。而且理财门槛的降低,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客户范围的扩大必定使银行能吸引更多的理财资金,增加了银行理财资金的总量。
所以,在目前严峻的多方压力下,降低理财门槛,多招揽客户,“低本多销”成了各大银行理财产品的新举措。
虽然这次银行理财产品有了实质性的降低,但是否就值得去购买投资呢?
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 投资将有可能出现赔本
门槛由5万降至1万,对于从未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普通投资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投资门槛虽然降低,但资管新规也让银行理财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为银行理财对客户而言,不再是保本买卖。
银行理财产品属于银行表外业务,不需要预留准备金,常处于监管视线之外,银行可能以“理财”之名,行“存款”之实。但各大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都有一个特性,就是刚性兑付,指的是投资某个理财产品到期了,必须、必然、必定要按照先前约定的本金和利率进行返还。也就是说承诺保本收益、对产品兜底以及滚动发行,从而用后来者的钱兑现之前投资者的钱,以此保证投资者购买任何一个理财产品,都能得到收益。
但根据最新银保监会发布《办法》规定,银行理财将“逐步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也就是说,银行理财产品的回报可以盈利也可以亏损,且不能用其他产品来弥补亏损,以前闭着眼睛买银行理财产品都能获得收益的时代已是过去式。甚至有人开玩笑说,银行理财产品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亏钱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理财门槛降低,将有大量资金流入,银行出此决策规避风险。
银行得到的理财资金,一般不会傻傻的投向理财产品的约定范围,主要是用于放贷。特别是现在门槛降至1万,将会吸引大量普通投资者进场,随着一大笔理财资金注入,无疑是增加了银行风险以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同时,刚性兑付本身就抬高了无风险利率,可能使市场资本成本变高,不利于银行发展。
所以,新规执行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将有可能如同买股票,若你的理财经理不够专业,你自己的专业度也不够强,那你将有可能如同股市里的韭菜一样,等着被割的结局。
而一万元的低门槛入场者,因为专业度方面的因素,所承担的风险更高。
其实,不论是银行理财或是互联网理财,都是存在风险的。在未来非保本理财成为主流产品的时期,进行投资时,要擦亮眼睛,一定要选择理财业务好的大银行,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选择专业度强的理财经理,细看产品说明书,来规避一些风险减少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