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明代书家茅坤


赏明代书家茅坤
文/ 沈城
说到明代茅坤只知道他“武”了得,其实茅坤是一个典型的文人,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练市镇花林人,明代散文家。茅坤于明武宗正德七年,即公元1512年8月31日,生于归安一户较富裕的家庭。其父茅迁因为将长子取名乾,字健甫,所以就将他取名坤,字顺甫。祖父爱梅公茅硅晚年添孙,更是欢喜异常,对其疼爱有加。茅坤7岁时,祖父爱梅公开始亲手授书。12岁时,跟随水西扬先生学习《尚书》,在先生的督训下,茅坤学习十分刻苦,进步很快。嘉靖六年(1527)试童生,文章受到当时归安县令戚贤的称赞。17岁时,赴萧山从师于来汝贤先生,锐志于学。时浙江提学副使万潮,看了茅坤的文章后,称赞不已,并对郡县大夫说:“此儿不特掇科第而已也,当以文章名海内者”。
所以他的书法、诗歌当然就脱离不开书卷气。茅坤12岁习《尚书》,26岁(即戊戌年,嘉靖十七年)得中三甲进士,先任青阳令、丹徒令、礼部仪制司主事、吏部司勋司主事、广平府通判、南兵部车驾郎、仪部精膳司郎中、大名兵备副使等职。离职还乡后,在练溪老家,建造出白华楼,纳书其中,成为当时江浙一带著名的藏书楼,并开始了长达46年的诗文创作和学术著述生活。 这期间茅坤创作了大量清新俊逸的诗歌,收录在他的《白华楼文稿》、《茅鹿门先生文集》、《玉芝山房稿》等著作中。茅坤当时有诗,就必有挥毫,可惜存世者寥寥,如今侥幸存世的几件茅坤墨迹,大多与“西湖吟社”的创作活动有关。深博所藏的《行草书诗卷》中的杭州西湖题材的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茅坤。
茅坤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上都有巨大的创新,更由于所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体现了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腐朽文风和偏见的新主张,顺应了当时追求简洁实用的时代风尚,因而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其文章名满天下。
《明史?茅坤传》称道他:“其书盛行海内,乡里小生无不知茅鹿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