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陈悦天在hi-finance举办的线下公开课内容整理而成,有删节,更多精彩请关注“hifinance金融学堂”微信服务号推送,我们将持续更新。)
不同投资阶段的投资额是不一样的:种子轮的投资额度大概是在三百万人民币以下,天使轮在600万人民币以下,pre-a在1000万人民币左右,a轮两至三百万美元,b轮大概1000万美元,c轮可能投后估值1亿到2亿美元,大概融资几千万美元,pre-ipo根据公司的具体状态定投资额。
即便都处在早期市场,但公司自身状态不一样,判断和筛选案子的具体策略也就会有差异。我刚入行时,我国专投早期的机构开始采用人海化战术,而之前vc一般都是精英团队,是个朝南坐的职位,每年出手很少,基本上都是需要融资的人过来找vc,但大概从2011年开始,vc们就不得不出门自己找案子了,主动搜寻好项目,主动做投资研究。
早期时候投资市场上都是支持小企业的,钱多的人说了算,所以投资人都是朝南坐,2011年时风向开始变了。采用人海战术的风潮是经纬中国引领的,经纬中国大规模招人,带动idg和红杉也开始大规模招聘人才,每一个投资经理都必须到线下铺垫,每天跑到丛林里带一个猎物回来,每天最起码要带回公司一个案子。这也是为什么那个时期的投资经理能够在后来成长得比较好,就是因为他们很早就天天在外面和同行抢案子、拼刺刀。竞争非常激烈:今天如果谁看到一个好项目,晚上不去做行业研究,不将相关信息发给合伙人,第二天可能就被另一家机构投资经理抢走了。甚至有些机构内部也是群狼机制,彼此之间也是竞争关系,同事与同事之间相互抢案子、抢时间。
早期的时候,在一线市场上拼刺刀、抢案子,竞争是比较激烈的。决策周期也开始慢慢变短,美元基金是要搭vie(全称: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翻译:可变利益实体,即“vie结构”,也称为“协议控制”,为企业所拥有的实际或潜在的经济来源,但是企业本身对此利益实体并无完全的控制权,此利益实体系指合法经营的公司、企业或投资。)结构的,至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但其实市场上有很多变通的方式存在,不一定要先把美元给到投资的公司,可以先从管理公司打一笔人民币给投资的公司。而且,市场上还有大量的天使投资人,今天决定投资了,明天就可以把钱打给对方,早上决定投资,下午就可以把钱打给对方,所以,市场环境如此,投资结构也不得不改变。
除了做这些投资相关的东西呢,过桥(过桥贷款(bridge loan)又称搭桥贷款,是指金融机构a拿到贷款项目之后,本身由于暂时缺乏资金没有能力运作,于是找金融机构b商量,让它帮忙发放资金,等a金融机构资金到位后,b则退出。这笔贷款对于b来说,就是所谓的过桥贷款)也是发展很多,原来都是不太给过桥的,后来就是你不给过桥,可能人家就不给你钱了。所以就是整个一个一级市场竞争变的非常激烈。过桥贷款市场也发展迅猛,之前投资公司是不会给过桥贷款的,但是发展到后来就不得不给了,整个一级市场的竞争变得相当激烈。
然后这个情况其实还是一直持续到今天,今天就是抢案子在一线,特别是投资额越小,阶段越早,你要锁定比较好的团队,和创业者的话,你都是需要付出极大极大的努力的。曾经有一个案子在创新工厂这边,然后当时我们做,有一家非常知名的机构,然后我另外一个同事到上海,然后我们当时速度已经非常快了,那个人礼拜三发的离职小时,在微博上面一下子炸了,然后礼拜四找到的这个人,礼拜五去上海把他聊了以后,礼拜六带到北京,然后见的合伙人。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天,我们都在一线抢案子,投资额度越小,阶段越早,想要锁定好团队和优秀创业者,都必须付出极大极大的努力。我们曾经做过创新工场的一个案子,知名机构的从业者星期三在微博上发了离职消息,我们在星期四就马上找到了这个人,星期五在上海和他聊了一次,星期六一起去北京见了合伙人,周一上午紧接着就开会,创业者当然也很爽快,投资协议当时就签好了。结果周一下午就有一波接一波的投资机构致电创新工场,我和同事们只能回复这个案子不能跟投,听到答案后,有不少机构就放弃了,其中有一家非常有名的投资机构后来还是成功挤进了这个案子,他们怎么做的呢?星期二,他们公司负责这个领域的工作人员就飞到上海,陪着那个创业者和他的整个团队泡了一周的脚,天天泡在那个公司,天天和他们团队泡在一起,最后终于获取了他们的信任,获取信任、博得好感之后,成功跟投了。这个同行一方面有经验、有资源,也很拼,另一方面又是在上海和创始人联系得很紧密,后来那位ceo和我们商量能不能分一些额度给他,本来我们可以把所有额度拿下来,后来不得已切了不到一半的份额给人家,所以,一级市场的竞争是很激烈的。
做投资首先得有钱投,接下来就是寻找好的项目,然后把项目执行好,将钱花出去,很多投资经理最后没有坚持下去,就是卡在了投项目这个环节上,投资不仅要找到好项目,要求投资经理信息渠道多,行业分析深入,而且需要赢得基金合伙人的信任,他们必须信任你做的工作,而他们是否信任你,一方面是基于他们对你观察之后形成的判断,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很多投资经理实际上在第一步就已经卡住了,我的有些朋友当年在一线是很活跃的,离开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投出自己的第一个案子,第一个案子必须要“开张”,没有“开张”的人在市场上是没有话语权的。项目投资之后,钱打给对方了,股权变更结束,并不代表投资经理的事情就做完了,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早期投资要熬上五年、七年,直到公司上市为止,投后管理也是投资经理的事。
投后管理这个就非常复杂,你一方面就是行业当中发生什么情况,然后这个公司应该做怎样的应对,有没有替代产品,然后上下游的环境有没有发生重要的变化。你公司是不是现在要开始招人了,组织结构要做调整,然后比如说商业模式要开始建立,大家想想怎么赚钱,如果到后面的话,如果你赚到钱之后,还要找好的券商什么的,实际上这个过程当中,投资人是一直参与其中的,而且某种程度上,你必须要给他提供这种长期的经验,因为ceo每天已经很忙,早期公司越是如此,早期公司没有太多可以帮他分担工作的人,如果初期团队的话,三个五个人大家可以,但是人太多的话,最终也会有群龙无首的局面。
投后管理是一件复杂的事。公司所处的整个行业是否有了新变化,这个公司应该如何应对,有没有替代产品,上下游的环境有没有改变,公司是否需要招人,组织结构是不是需要调整,商业模式是否需要建立,怎么赚钱,赚到钱之后要做什么,投资人实际上参与了所有的环节,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投资人还需要给ceo提供经验上的支持。ceo每天都很忙,早期公司更是如此,没有太多的人可以分担他的工作,如果是初创团队,3到5个人ceo还能兼顾,人太多就很难了。一般来说两至三个创始人的团队比较好,一个创始人的团队除非这个创始人的个人能力特别强,投资人会放心些,大部分时间投资人会希望这个团队是比较健壮的。所以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说两至三个创始人团队比较好,一个创始人的团队除非他特别强,我们会比较放心,大部分时间我们希望这个团队是比较健壮的。
资本层面的事情ceo也没怎么接触过,需要a轮融资的时候,ceo会遇到一些问题,种子投资人或者天使投资人这时就得带着他去市面上所有a轮机构去转。ceo也得练习一下,怎么表达才能获得a轮机构的认可,让这些机构产生兴趣。
投资之后基本上我还会扮演一个fa的角色,帮投资的公司整理战略,把战略写成商业计划书,让ceo将商业计划书先讲给我听,激发起我的兴趣之后再帮ceo约投资人,用我的信用做背书,向投资人推销这家公司,ceo和投资人约见的时候,我也会旁听。
每一家投资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是不一样的,询问方式不同,关注点也不同。投资人能够听出他们的话外音,但ceo一般是听不出来的。行话很多,投资人可能会说“我们保持联系”,保持联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时候你就要和ceo解释了,投资人这么说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他真实的意图是什么。
如果投资人说“我们要观察”,是不是真的需要观察呢?ceo要查查这个投资人以前有没有投资过类似的项目,投资人说的拒绝理由是不是合理的。这些事情ceo其实是不清楚的,投资圈内部才会有交流。
投后管理非常复杂,走到最后一步整个投资过程才算完成。但在我国退出也不是容易的事情,a股投资有一个审批的流程,需要排队,排队又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排队过程中,公司结构、主营业务、净利润都不能有太大的变化和波动,否则很有可能上市失败,又得重新排队。
然后美国的这个市场呢,特别在我所在这个领域,文化投资领域,美国市场不是一个太好上市的市场,所以我们也不太选美国市场做融资。所以就是最后退呢,可能最近我们发现有一些新的趋势,是往港股去做退,所以现在也有很多公司,看看有没有港股ipo的机会,包括沪港通和深港通开了之后,有没有可能交易量放大之后,然后作为一个比较好的退出市场。
文化投资领域在美国是不容易上市的,最近有一个新的趋势,通过港股退出,现在有很多公司都在寻找着港股ipo的机会,尤其是沪港通和深港通开了之后,交易量放大之后港股就有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退出地。
完成整个投资过程大约需要7年的时间,进入这一行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做投资的创业公司繁忙的时候一天可能要见4-5家公司,平均每家公司要洽谈1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中,对方公司情况、发展阶段、团队氛围、产品思路、产品数据等都必须全盘掌握。
ceo的个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ceo比较开放,愿意和别人聊自己公司的状况。有的ceo就比较警惕了,如果是不知名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他会怀疑对方的动机,不太愿意将自己公司的详细情况告诉对方。
所以,投资经理最重要的一个技能是能够和ceo聊得起来天,并且可以把这个聊天氛围保持下去,让他愿意对你坦诚心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
每个星期的周二、周三、周四基本上都要约见4-5家公司,部分公司周一要开周会,将上一周投资经理们带回来的所有信息汇总出来,有案子的要报案子,合伙人坐在旁边,大家一起做决策。还有一些公司是星期五开周会,内容基本上差不多。周末参加行业交流活动,积极和同行交流,了解更多的信息,同行们最近都在观察哪些领域,彼此有没有见过对方的案子,对这个案子有什么想法,对这个行业是什么看法,只有在线下见面的时候,同行之间才会交流这些信息,一般是不对外公开的,所以,做这一行的人周末要经常参加行业交流活动。
就我个人而言,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只有单休,没有双休。星期日的下午要整理资料,写周报,将所有案件的概况发给公司合伙人,让合伙人了解这个行业的状况。信息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投资机构每天都要基于信息做决策,而信息的收取、整理、筛选和沟通是我们做所有决策的依据。
一家机构好不好,无非就是说这家机构拥有的信息是不是市场独有的,别人不知道的,是不是在组织内部流通非常快的。判断一家投资机构好不好并没有特别高效的工具,只能靠它掌握的信息质量来判断。如果一个投资机构周会上只是大家在打嘴炮,没有一个可以讨论的材料,又没有材料可以存档,长久下去肯定会出问题的。
然后讨论的这些东西,大部分既然是公开的这些数据,你又不是做公开市场,二级市场投资,你是做一级市场投资,肯定很多东西是private,所以你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没有的材料,所以这就是一家做机构好和不好的差别。做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不同,会上讨论的东西一般都是很私密的,是否有很多别人都不知道的材料是一家投资机构好不好的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