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天,有很多人都喜欢吃冰冻的淡水鱼生加冰镇啤酒,甚是凉爽。特别是自助餐厅,那些冒着白气的生海鲜,受众人青睐。
专家表示,炎炎夏季+冰冻鱼生确实是个不错的搭配。但这些美味背后有一个人心惶惶的隐患——肝吸虫。肝吸虫在广州的感染率高达10%,属于高发疾病。
什么是肝吸虫?
肝吸虫是一种寄生虫,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俗称鱼生虫病,就是一种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猫、狗)的肝胆管内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症状,是严重危害健康的寄生虫病。肝吸虫寿命可达20~30年,据有关数据统计,肝吸虫在广州有着约10%的感染率,属于高发疾病。
肝吸虫怎么传播?
部分广东人习惯用淡水鱼做鱼生,而肝吸虫则通常寄生于淡水鱼类中。肝吸虫通过淡水鱼生或未经煮透的鱼、虾肉传播到人体内。如果吃了带有肝吸虫虫卵的鱼生或未煮透的鱼、虾肉,经过大约一个月,就可在肝脏胆管内发育成为瓜子仁状的成虫。
它有什么危害?
肝吸虫病在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但危害不容忽视。因为肝吸虫进入人体后,其成虫会在胆管中运动,破坏胆道上皮及黏膜下血管,并吸食血液而导致营养不良。虫体的分泌物、代谢产物、虫卵和机械刺激等,又会诱发变态反应,导致胆管增生、胆管管腔变窄、胆汁流出不畅,进而导致胆管结石、胆囊炎、胆管炎、黄疸、肝胆管梗阻等。而长期感染,可导致门脉区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萎缩变性,甚至肝硬化、肝胆管癌。
大约1/3的肝吸虫病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但在早期也有迹可寻。早期表现主要是发热、无力、不想吃饭、消化不良等。但如果到了中期,就会出现肚子痛、胆囊炎、胆结石等;到了晚期,则会出现肝硬化、肝癌等。如果是儿童,还可能会导致侏儒症。
肝吸虫怎么检查?
抽血
如果有吃鱼生习惯,不论是否出现症状,都应定期到医院检查是否有肝吸虫感染。
在肝吸虫病人血清中,IgG是最容易检测到的特异性抗体,其水平与感染度呈正相关。肝吸虫IgG抗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病人感染程度。通过肝吸虫IgG抗体检测,就可以有效了解机体是否感染过肝吸虫,可辅助诊断肝吸虫感染及筛查感染人群。
一旦确诊感染肝吸虫病,可在消化内科或感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吡喹酮、阿苯达唑等药物进行治疗。
吃酱油、芥末,喝白酒能杀肝吸虫吗?
答:都不具备杀虫功效
关于肝吸虫病,公众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最常见的就是以为酱油、芥末等调味料和白酒能杀死肝吸虫,其实,肝吸虫的囊蚴的抵抗力比较强,调味品和白酒等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起到杀虫功效。喝白酒,不但杀不死肝吸虫,反而会加重对肝脏的负担。
还有人认为,与别人共餐时,别人吃鱼生,自己不吃就不会感染。寄生在鱼肉上的肝吸虫囊蚴有可能污染到筷子,如果被污染了的筷子交叉污染到别的热菜,吃的人也是有可能被感染的。
此外,被带有肝吸虫囊蚴的鱼虾污染过的砧板、菜刀、盆子,再接触其他肉菜,其他肉菜也有可能会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