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金税三期、增值税发票选择确认平台、增值税发票查验平台,实行多部门信息共享、企业年报信息增加等,种种手段都表明税局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进行企业财税监管的决心和力度之大。
面对监管环境变化,企业在财税风险评估和内控管理上有哪些难点?又需要如何应对呢?
一. 企业面临的难点
1.国内监管要求提高
从2015年税局推广使用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开始,企业的财税风险评估就好似被上了一个“紧箍咒”。2016年,金税三期系统在各地陆续上线,通过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分析控制、推进“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等多种手段,严格监管企业对税法的遵从程度。
举个例子,目前税局可以通过发票底账库等平台,对企业的进销环节以及库存进行监控。如:已经开出去发票了,但是进项一直没有。如:已经进来发票了,但是迟迟没有开出去发票。自然而然大数据监控平台的库存分析就会出现进销不一致。
税局的大数据还知道你发生了多少固定资产发票(买过多少房,买过几辆车);多少费用发票(多少是加油的、多少是办公的、多少是差旅的,多少是请客的),通过同行业比对知道应该产生多少利润。
对于企业来说,相当于整个账本摊在了税务局面前,你的原材料、库存、销售、能耗…都被税务局掌握了,企业税务管理合规要求也更高。另外,税务局用你和同行的所有信息整合形成了行业数据库,这个行业的成本是多少,利润率是多少,税负率是多少…都可以计算出来,当你偏离指标值到达一定程度时,税局就会预警,对企业就可能产生检查和稽查风险。
2.国际监管环境变化
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国际税收监管环境趋严。尤其随着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行动计划落地,各国监管机构对税务透明度要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纷纷签订税收协定,双边、多边税收协作逐渐加强,税务检查不仅仅局限在一地一国。
3.企业内部监管加强
企业的财税风险主要包括重大交易的风险、税务人员内部控制风险、制度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等。尤其是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内通常发生各种类型的关联交易,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控制活动和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
另外,对于被纳入千户计划等大企业税收监管的企业,外部监管的高要求倒推着企业完善内部的监管控制,从预算的计划执行、到税务的票据管理、直至会计的合规遵循,都需要建立一定的事前事中管理制度和事后评估监管制度。
二.企业风险评估应对方案
1.原始数据的整合
企业财税流程中的许许多多信息和数据都影响着企业风险指标。风险评估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杂乱的财税数据进行梳理和整合。
通常企业会通过许多报表和公式来查验数据的正确性,给财务加重了很多负担。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选择一些数据分析的软件或专业服务来进行数据的整合和简单分析。
2.风险指标的设定
这一步对于一直是企业风险评估的难点,企业只能了解自身内部的数据或行业的大致信息,无法获取准确的监管指标。从政策角度来说,企业财务税务部门也很难掌握全部的政策信息和解读,对政策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
给到企业的建议是,通过专业第三方的风险评估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多风险评估方案不仅有传统的通用指标、法规指标、分税种指标等,还通过经验累积了众多行业的行业性指标和税负率指标等,建立完整的风险指标体系。
3.风险预警的提示
在有明确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风险预警可以通过表格、软件等多种方式实现。由于风险预警是需要设置一些范围或区间,对财务人员来说,表格的设计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市场上已经有一些比较好的咨询或软件方案,比如汉特hitpoint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风险值的提示和预警。
4.风险来源的核查
风险评估的目的不是找出问题而是解决问题,风险来源的核查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风险指标可能对应着许多的来源参数,在进行核查溯源之前,必须有明确清晰的核查路径。深入核查时可能需要钻取到原始凭证单据或发票这些微小的纸质文档,企业可以及早使用影像系统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另外,更细致的监管需求对风险评估系统的可追溯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通过一个维度进行查验,最好可以实现多维度的溯源和挖掘,多角度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
5.风险报告的生成
在风险指标进行汇总和分析之后,风险报告是给到领导最直观的结果。不仅要说清楚风险的表象和问题,更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或预防措施。
在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越来越高的财税风险评估要求时,企业不仅要做好自身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更要对境内外、全税种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和调控,实现建立和完善集成、高效的全面财税管理体系,并真正落地。
御财府: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抵挡这世界对财税人深深的“恶意”
本文由御财府整理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