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活动”新玩法:StarLink

当jameswang让我试下他新项目,starlink 这个想法立刻紧紧抓住我目光,因为它解决了我长久以来一个问题,即如何以最快速度,了解到硅谷所有和创投有关线下活动的时间地点和议题。另外据我看到的数据,美国一些线下聚会项目正陆续拿到投资,包括 crunchbase这样的网站,也开始切入各地“线下活动”信息功能。上周五,我飞速坐在了james对面,我们一起来看看:starlink想法和 james的insights。
meetup和eventbrite问题
做这个项目,其实是我在做上个项目时,想找个联合创始人,然后发现,要“找到合适的人”这个事,它特别难。这里有个背景,在美国,很多商业机会产生,它是通过参加一定主题的线下活动,认识人,然后发生。
这就扯出目前美国两个最大线下活动平台meetup和 eventbrite,你经常去你知道,它模式其实分为三环节:平台方、各活动主办方,及报名参加活动的人。
但现在,它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它很好解决了活动主办方需求,帮他们展示内容,但第三个环节,让来参会的人,认识到他真正想认识的人,这个效率太低。
因为除了那个演讲嘉宾,我其实不知道坐在我周围的是谁,我很可能和这个人聊两句,发现他不是我要找的人,然后再和另一个人聊两句,发现他又不是。这样聊了几个人后,时间没了,活动结束,大家散场。
但美国这些打了鸡血一样参加各种线下活动的人到底是为什么?下面是mgisurvey的调研,结论是:24% 人是为社交人脉;13%,是为去听嘉宾分享的专业信息。
也就是说,更大比例的人,他其实是想去认识专业性较强的人,包括我自己,也属于这种需求特别明确。
我想找到我潜在合伙人,好比刚才我说,我技术上专攻后端,我想找个刚好攻前端的,然后如果另一个人,他主业是市场营销,那我们假设能非常有效率地在会场认识,这就很好。
meetup和eventbrite模式区别
meetup和eventbrite区别,你想知道,我这里也可以讲下。这俩平台,最主要区别是:对活动主办方,一个有会员,一个能卖票。
对。meetup成立早,所以你2008年时常去的是它,它2002年7月成立,运营模式是:每个活动,组织方要交会员费,每月9.99 美金,同时参会人数有限制,限制是50个人。
如果你要无限制,每月得是14.99 美金。所以,它是会员概念,平台收费则从活动主办方走,并且不支持主办方卖票。那活动主办方怎么收钱呢?自己找赞助商。
所以2006年,就出来个eventbrite,立场向活动主办方倾斜,支持主办方卖票,然后eventbrite作为平台,从主办方总收入里 charge钱。
就是说,你所有想办活动的人都可以免费来,只要不卖票,而如果你要卖,它就收2.5%一个费;另外每张票出去,它收0.99美金;同时这里可能产生3% 费用,给到银行系统。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那些想卖票的活动举办方,它就哗啦啦去eventbrite了。但eventbrite也有问题,就是它上面没用户。
因为它不走会员。像meetup上各活动主办方,只要在上面发个信息说:我有个活动,跟过它活动的会员,信息就全收到。但eventbrite ,一般得组织方自己做活动营销,所以你看到微信上各种活动信息满天飞,然后链接返回到eventbrite,也是这个原因。
starlink切入方式
我们切入方式是这样。你刚才讲,特别想“一站式”马上掌握所有和创投有关的线下活动信息。其实这需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创业者都有。
因为大家都很忙,没时间去meetup和eventbrite 里搜,但又不想错过好活动,那怎么办?所以第一步,我们是用一个“日历”作入口,你用户进去,一打开,就是一个以时间/schedule 为逻辑的所有线下活动日历。
就是说,我把所有和创投有关活动信息都抓来,那就算你用户,不用我后面的功能,我给到你一个活动全日历,你可能也有用;第二,我只抓创投方面信息。
meetup和eventbrite上,一般什么主题都有,减肥、越野、动物保护等等,但我们认为,创投这个圈子,已经波及人群越来越大,是个足够细分的 niche市场。另外说句大实话,也只有这个圈子的人,他才会像打了“鸡血”一样,急着要去见人。
第三,用户端入口后,你每点一个“日历”,就能看到它具体活动信息,像下面第四个活动,你点,就出来右边这张图。那如果感兴趣,你再点右图中那个蓝紫色 link,你就直接去eventbrite买票了。
但第二张图右上方,它还有个“joingroup”功能。这里,我们就要开始解决那个我们觉得很重要的问题,即怎么让参会的人,能认识到他最想认识的人。
解决方式之一:linkedin
你点“joingroup”后,你想看看,都有谁参加,其实看其它参会者这个功能,meetup确实也有,但meetup问题在:它做得不严格。
第一,很多人懒得去填,他就能看到别人background;第二,很多人填得很简单,看了等于没看,还是没法判断他是不是你想找的人。
所以我们第一步是说,当你点“joingroup”,系统就会自动弹出下面这图,要求你用linkedin 账号登陆,否则,你没法看其他人信息;第二,你登陆后,它会让你选几个关键字描述你的身份,比如“企业家”、“投资人”等。
接着,假设你对上面其中一人感兴趣,你就点他头像,页面会出来他简单介绍、你和他在linknedin上的共同朋友,包括你可以看到他整个linkedin profile。
解决方式之二:tinder
我还想强调一下,就是为什么我一定要让你“meettherightpeopleatright events”。因为非常可惜,我们看到一个学术论文,它是基于数据的一个结论:说所有社交应用,基于event/topic的社交效果,要比单纯基于 location的社交效果好,因为大家目的性都很明确。但他们来了,却没找到需要找的人。
另一个理论是这样:在同一个地理位置,你想认识到你想认识的人的概率,其实跟在场人数成反比。也就是说,当某个活动的人越多,你错过“那个人”的概率也就越大,因为各种各样的其他人,他会找你说话,或者,你会找他们说话。那么,到底该怎么让这两个人精确地遇到并对话?
除了用linkedin账号登陆,我看你写过基于地理位置做职业社交的weave这个app,它也是采用tinder 模式,左滑表示“ignore”、右滑表示“like”,那我们应用到这一步,接下来的事,和weave其实就很像了。
举个例子。刚才第三个人,你看了他职业信息,你想在会场认识他,你就点他头像下那个蓝色字符“meet”;而他如果看了你linkedin profile,也想“meet”你,那就像右图,那个绿色的地方,你得到一个通知:你们两个“matched”了。
接下来发到的事,这人,他就会出现在你应用导航条里的“matched”列表,你们可以直接发 message,包括像到了会场,你不知道他在哪个具体方位,你就可以发message问他,然后你们就可以跳过茫茫人海,找到对方去面对面说话。
其实这里很有意思,包括weave数据上来,我看到它创始人自己说,weave三大最主要应用场景是:机场、咖啡馆和活动会场,因为weave只做1 miles或75miles(两个选择)距离的人的匹配,目的是:一旦匹配成功,它希望你们立刻就message,然后立刻见面,而它数据上来,发现 event会场是个很大需求。
另外,我们和weave都用到tinder模式,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都想做prefoional的social networking,那这时,如果你不用tinder让双方互选,事情会乱套。
打个比方。假设来听演讲的其中一人,他是名人;或者是个优质创业者,好比谷歌出来的,他要创业;或者是个著名投资人。然后呢,其他来听演讲的99 个人,都想认识他,那这99个人,就会噼里啪啦给这人发信息。
而收到信息的这个人,他一旦回复,或哪怕不回,只是去check这99个 message,他都必然会导致错过那个对他最有价值的人,因为他时间精力有限。包括像微信,其实也有这问题。有时我们偶然相遇,然后我扫你,本意可能是因为不好意思,并不是说,我真的想和你有互动需求。
所以这就是用tinder模式的好处,这种模式的用户体验,本质上是:向我的高质量用户倾斜。
未来希望做平台
刚才你还问到一问题:就是假如,我“joingroup”了,但只是出于好奇,想看看都有谁参加,然后假设我不那么负责,我“join group”看过信息后,没在管理按钮那里点“离开”,别人以为我还在,怎么办?
这个问题是这样:因为我们不是活动组织方,所以没法凭票和签到功能,来核实你身份,但我们下个版本,会有类似功能。
就是说,我们可能会鼓励活动主办方,让他们不要去eventbrite和meetup发信息了,来我这里,我这里集中做创投圈活动入口,我来帮你把活动 post出去。甚至可能像eventbrite这样,票也由我们来卖,那这时,你人在不在里头,我就很清楚了。对就是说,最终我们一定是要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