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校友合唱团回家,感动了多少清华人

编者按:今年的清华大学“一二九”歌咏比赛上,迎来了重磅嘉宾:在《出彩中国人》舞台上感动了全中国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他们从上海赶来北京,重返校园,并演唱了《我爱你中国》《祖国不会忘记》《清华校友歌》三首歌曲。
此次来京的校友们,平均年龄74岁,最年长者88岁,分别来自14个院系(按入学时统计,对应现院系):电机系10人、化工系8人、计算机系8人、汽车系7人、建筑学院6人、电子系5人、机械系5人、水利系4人、工物系3人、航院2人、精仪系2人、能动系2人、环境学院1人、土木系1人。
其中包括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团长、原土木工程系主任刘西拉、马兰基地的“将军夫妇”张利兴与朱凤蓉、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等。
舞台上的感动与泪水背后,是从老校友到学校工作人员、志愿者们的精心安排、服务和付出。五爷采访了一位亲历全程的志愿者同学,让她说说老校友唱响舞台背后的故事。
喜从天降:校友合唱团要来啦!
一个月前,我听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要来“一二九”现场演唱!
自从夏天在《出彩中国人》的舞台上见证了老学长们的风采,老校友们的动人歌声和故事就深深印刻在我脑海中。当我们和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团长刘西拉老师提出返校演出想法,校友们便欣然接受。
因为不断有老校友调整安排赶来参加,来京校友从最初定的60余人不断增加,直到最终的86人(可爱的老校友们担心给我们添麻烦,不好意思加人,怕不好买票)。
在这一校友返校演唱计划敲定后,我就被拉进了接待小组中,一个月的筹备也就此拉开大幕了
奔赴上海、北京南站,“莘莘学子”返校园
经过反复沟通,老校友们的演唱曲目由最初的5首(《我爱你中国》、《祖国不会忘记》、《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清华颂》、《西南联大校歌》)确定为最终的2首《我爱你中国》、《祖国不会忘记》。
在校友返校前一周,我和摄像小伙伴四个人趁着周末前往上海,跟拍了校友们的排练过程。虽然背负着ddl的压力,但记录校友们积极准备的过程,让我深深感动。
校友们在回校之前进行了密集排练,有一位老校友甚至每周从苏州坐火车来上海排练;来到学校后大家到达当天晚上便开始排练,排练的认真程度超乎人想象,刘西拉老师会严肃指出合唱中的瑕疵,力求让演出尽善尽美;即使演唱中有一点不够理想(其实我根本听不出来),大家都会跟着指挥再唱一次。
一整个月的筹备,从订餐、订住宿、安排车辆,到策划校友返校行程、对接采访、合唱现场准备工作……时间转瞬即逝,老校友们终于要来了!
接站前,我们主动与北京南站沟通,提前踩点儿,优化校友们的出站路线。当南站工作人员了解到来的人是《出彩中国人》上的“学霸合唱团”后,深受感动,主动协调安排,最终南站破例允许校友们就近从检票口出站,并让接站大巴车在临时落客区停留。
鲜花、校旗、接站牌,代表着我与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血与心意,当年“来远方”的“莘莘学子”,再次回到了“名无穷”的“赫赫吾校”。每一个音符都将诉说清华人专属的故事。
让大礼堂的每块砖,都记住清华人是怎么唱歌的!
上台前,化妆后的老校友们在酒店大堂里互相拍照,三三两两得合影,大家都很激动。化妆时候刘西拉老师说要把领唱黄雅岚老师画得像20岁的姑娘一样。
当校友们登上综体的舞台,当《我爱你中国》与《祖国不会忘记》的歌声响起,现场彻底沸腾了。而校友们也被全场的激情感染,加唱了一首《清华校友歌》。
校友们现场演唱了三首歌,其实大家可能没注意到,第三首是加唱的歌曲,节目单上没有体现。校友们在上台前,只是把舞台文件给我们做好准备,是否唱这第三首歌,是他们现场决定的。幸运的我们就这样欣赏到了这首《清华校友歌》。
合唱团中年纪最大的是88岁的程不时老先生,他是“歼教-1”设计者、第一代国产大型客机“运10”副总设计师,也是国产大飞机c919的专家组成员。程老说,他少年时代便亲眼目睹了日本飞机对我国的土地和人民的轰炸和屠杀,为此他在初中时便立下了将来长大了要为祖国设计飞机的志愿。
现场,主持人还采访了在马兰基地奉献青春的将军夫妇张利兴和朱凤蓉老校友。
张利兴学长说,他是一名十分普通的清华学子,考入工程物理系,毕业于工程化学系,被分配到中国核试验基地。他在大漠奋力拼搏,在戈壁默默生活,投入到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他奉献了青春年华,为祖国核试验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希望更多清华学子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朱凤蓉校友,她是1960年入工程物理系,1966年从工物系毕业。毕业后她到马兰核试验基地工作,她感谢母校给了很多本领,让她有能力、有信心克服工作中的很多困难。今天她回到母校,有种回到娘家的感觉。
最初,学校仅安排的是校友们演出后即返回酒店休息,担心校友们演出后过于劳累,但校友们主动提出要观看比赛,了解同学们校园生活,甚至有校友一直坚持到晚会结束才离场。
比赛快结束时,刘西拉老师作为嘉宾上台讲话。他说,很多年前,土木系在大礼堂唱救亡进行曲。“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他告诉土木系的学生,在台上要唱出一种震撼,使劲唱,把大礼堂的穹顶唱掀开,让大礼堂的每个砖头,都能记住我们清华的学生是怎么唱歌的。
那天唱歌,他们动员200个学生,在大礼堂二层两侧,两边同学站起来喊“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把传单撒下来。大礼堂变成了一个三维的舞台。点评的时候中央乐团指挥秋里说,我是参加过“一二九”的,我没想到这么多年后,在清华园里,清华同学用这样的激情唱歌,我和旁边广播乐团的指挥都哭了。
刘西拉老师说,这就是清华的精神,清华的魅力,他希望以后的“一二九”合唱,能听到更多清华的精神
为母校、为祖国歌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此次来京的校友中,有两对恩爱伉俪,在活动中始终相互搀扶、彼此鼓励。
黄雅岚老师的视力较弱,走路一直需要搀扶,她的先生李自茂老师在准备比赛的几天里一直陪伴在左右,亲自搀扶,即使是在黄老师化妆时也寸步不离。
程不时老先生的妻子贺亚兮因年事已高,身体不好,需要人时时照顾,尽管程老也已经达到88岁的高龄,但仍在走路时紧紧握住妻子的手。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清华园是我们共同的青春回忆,如今虽然我们已经是耄耋之年,但是能够携手站在一二九合唱的舞台上,一起为母校、为祖国歌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祖国不会忘记您,清华不会忘记您
两天的演出结束后,校友们就返回上海了。
为了给校友们留下一份美好温暖的回忆,我们与清华校友总会的共同策划邀请美院在校生于婉莹绘制了充满特色的清华风物画作;在老校友们精彩的登台演出后,我们连夜赶制了他们的演出照片,并配上相框作为留念;校友们从上海排练到9日演出的全部过程都被跟拍纪录,在9日当天夜里制作成了cd。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演出结束后校友们都会制作纪念封。在此次演出后的纪念封上,校友们还邀请工作人员签字留念,以表达对几日接待的感谢。
在送他们回上海的那天,校友们在车厢里挨个跟我们道谢、鼓掌,车开走后一直在向我们挥手告别。我也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山知道您,江河知道您,祖国不会忘记您,清华不会忘记您。
来源:小五爷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