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 你的钱包变了吗 长假之后 晒晒你的“春节账单”


虽然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可买年货、封红包、回家路费、聚会聚餐、走亲访友,样样都得花钱。长假结束后,这几天,春节开销成了同事、朋友间热议的话题。
九江网友“Y最简单的幸福”发帖希望大家晒出自己的春节账单,看看春节是否变“春劫”?短短两天便有千余网友浏览。虽然只有寥寥数人愿意晒出账单,但从众人的留言中可以看出,动辄数千上万的过节花费,让不少人感叹过春节像遭遇了“劫案”,更有人吐槽“辛辛苦苦一整年,一周回到解放前”!浔阳晚报记者调查发现,网友所晒账单中,除了让人既咋舌又感慨的经济账,还有一本“欠费”的亲情账。
1.没万元难过年已婚人士压力大
“每逢春节被吸金”,路费、红包、压岁钱、年货礼品、同学聚会……一连串的账单让人尤其是已婚人士直呼春节成“春劫”。
“过年是花钱的大头,尤其对于我们已婚人士来说。”70后的石先生在一家事业单位就职,月薪4000余元。他表示,今年春节他给双方父母红包1000元,给亲朋好友的孩子们压岁钱2000元,年货礼品3000~4000元,路费300元左右,同学聚会500~1000元,总花费近1万元。“过年就在家待着啥也没干,一下子就花出去我和妻子一个多月工资,如果出去拜年或者旅游可能会花费更多。”石先生感叹,过年真像是遭遇了一场“劫案”。
已婚的80后白领林女士在九江吃完年夜饭后,又随丈夫去了他合肥的老家。
林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春节账单:往返路费在1000元上下,给双方父母买衣服花了4000元,给姥姥红包1000元,给两家亲戚孩子们的压岁钱近3000元,再加上其他花费,也差不多花了1万元。“我和丈夫结婚还不到一年,没有孩子,发出去的压岁钱都是有去无回的。”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跟林女士夫妻有同样遭遇的80后不在少数,他们都觉得过年期间压力山大,多数人都是刚结婚还在供房供车。一个春节过去,一部分人过年的花费超过了1万元,绝大多数人的花销在4000-5000元,不少人还成了负债状态。
2.绕不开的“人情”和“面子”
近年来,人们回家过年的费用不断增加,压岁钱数目更是“水涨船高”,越来越高昂的花费让不少人感叹“过年成了过钱”。这无奈的背后往往是“人情”和“面子”这两个绕不开的关键词。
正月初七,小李又回到了自己工作岗位,开始了年后新的工作。这个春节,他和媳妇带着孩子在双方老人的家穿梭,买年货,送鞭炮,添新衣服,加上给朋友和亲属买礼物,给孩子送红包,一个春节下来,也花了1万多元钱。小李只是一名普通工薪阶层,每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妻子的收入和他差不多。过年的花销相当于两人两个月的收入,夫妻俩前年买的新房,现在每月还2000元贷款,明显感觉年后手头紧。为此,夫妻俩还吵了两次。
妻子指责丈夫不该充“大头”把压岁钱包成500元一个;另外,给老人买衣服,可以多走几家店,买性价比最好的,也能省出几百元……丈夫非常气愤,他反驳:“别人给你家孩子500元,你给别人家的总不能比这少吧。再说一年就过一个年,不能太抠门,让人在背后议论多没面子啊!”
在北京工作的单身女士刘小姐回家期间遭受不少“红色炸弹”的“袭击”。由于几个同学在春节期间结婚,她送出的“份子钱”就有3000元,再加上给爸妈的1万元红包,以及4500元的压岁钱,刘小姐的过年花费超过了2万元。
3.年轻人把家当客栈
王鸿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南京找了一份软件设计工作,工作忙碌让他回家甚少。今年春节,他坐大年二十八深夜的火车清早回到九江。之后几天,王鸿就开始和过去的朋友同学联系,有组织团拜的,有请客吃饭的,有邀请唱歌打牌的,他也很给面子,每一次有请必到。他总觉得,常年不在家,可以多参加一下聚会,沟通感情。这样的日子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日日如此,有时候晚上去唱歌到凌晨。
正月初六早上,王鸿正在收拾准备回南京时,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神情落寞,此时父亲已经出门买菜,想要给儿子做送行饭菜。母亲不无抱怨地说:“人是回家了,但亲情却没有回来。如果你的心不在家中,那这个春节一家人就没有团圆。”这句话让王鸿听了如鲠在喉,他一屁股坐在床上愣住了,这五六天来,自己不是微信抢红包就是出门玩耍,从来没有坐下来跟父母好好谈谈心,说说在南京的生活。
王鸿还记得,在还没放假时,他就计划好了自己的假期要如何过,可以聚会、睡懒觉、旅游、逛街,但是唯独少了用来陪伴爸妈的时间。他总觉得工作生活“压力山大”与父母没什么共同话题,甚至还怕父母催婚,但他并不知道,即使什么都不说,温暖的陪伴也是对父母的孝敬。他拿出手机默默发了一条微博:在人生账单里,唯有亲情的账不能算,因为这是一笔永远也算不清的账。
记者 刘翰

所以说春节叫春劫
过个年 穷
伤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