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小学作文教学,我们不得不以新的教学观念,探索作文教学新方法、新思路,特别是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加强。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依赖于“语文课本提供的素材”和“学生实际生活的感受”,让学生从这些“事实”中寻求新的关系,找出新答案,这有一个思维过程,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过程。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根据我们训练营里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
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为了引导学生作文打破常规思维定势,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作文是一种精神劳动,思维是作文的催化剂,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因此,作文命题中,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我们班的新鲜事》、《我当上了小老师》、《书包减“肥”了》、《假如我是校长》、《异想大开》、《我的梦》、《我是小小设计帅》、《青蛙乐了》等题目,来自学生“生活近区”,自然有兴趣,也乐于写。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作文中来,让学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也跃然纸上。
除了作文命题,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片断作文、作文填空、连词口头作文、想象作文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又说:“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成为学生作文时追求的一种境界。
二、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耳目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年》、《课堂里的笑声》、《阳台上的燕窝》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三、增强写作指导过程,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学生作文的过程,既是思维能力锻炼的过程,更是人格培养的过程,因为写的是自己的生活,是真情实感,文章自然可以流露其心路历程。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教室”让学生运用白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师要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书报、广播电视、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作文。小组同学先交流一下,互相补充、提示、修正。然后,根据同学的提示,进一步思考,并把自己想象到的写成一篇文章。写的时候,在自己认真阅读修改的基础上,请老师帮助修改,改好后,举行一次“假如我会克隆,我将……”神奇本领展示活动。交流后动笔写一篇文章,可以重点介绍你克隆的经过,也可重点介绍你克隆研究的成果,克隆后出现了什么神奇的情境。学生有了足够的信息、资料,打开了思路的闸门,个个写得都很神奇。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创新人格一定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