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用言行证实了他的提案。他的提案很简单:绿色环保。手帕布袋公交卡、媒体绿灯路路通。
第一种绿色很好理解,就是出行环保,这个在到处的宣传栏甚至各种规章制度里身影浮现。白岩松的意思是希望不要让“出行环保”仅仅停留在意思层面,而是要真真切切的去做去落实。甚至拿出了他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三件“法宝”以及“如果两个人每天用八次手帕,一年下来可以保护一颗20年树龄的树”的例证。
白岩松抛出了一个问题“面对雾霾,到底是人厉害还是风厉害”将话锋转移到了第二种“绿色”上。
他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给媒体开绿灯。并直言记者既要当“喜鹊”,主动传播“环保”的新政策、新法规,倒逼政府部门,更多时候还要做“啄木鸟”,发挥监督作用。甚至建议政府工作部门在出台政策时,一定要有情商。
从白岩松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来看,从从1989年大学毕业之后一直从事媒体相关工作至今。做媒体的很多人都离开了,但是白岩松还是一直坚守在岗,也一直坚持奉行着媒体人的职业操守。
同时白岩松在其著作《幸福了吗》一书之中也提到了自己对于媒体工作的看法以及“名利场”的起伏。甚至在开篇引用仓央嘉措的诗歌: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
而走不动。”
来追寻、探讨关于“媒体与幸福”的含义、真理。这样说来白岩松可以比喻成为新时代的遇罗克也不为过,没有褒贬,只是对于现阶段言论自由的理解与宣泄。
这让我想起了《遇罗克遗作与回忆》这本书的前言里四川学者徐友渔对于思想者的分类。他原话是这样的:一类是提出复杂、精深,甚至高度抽象、晦涩的理论;另一种人则是在是非颠倒、指鹿为马的蒙昧和谎言时代道出常识般的真理。真要把白岩松作为一类思想者的话,至少他是排不到第一类里面去的。就像他说的一句话:“有些事情,我不觉得没有方法去做,而是缺少壮士断腕的决心”。
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提到的观点是,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自由是哈耶克永恒的理想,在白岩松的理解里,在千万媒体工作者眼里,同样也是最永恒的理想。当然若想要自由之精神,必先经受为奴于役之道路。媒体绿色之路似乎还很漫长。
这有点针对将于明日实行的《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隔空喊话的意思,毕竟白岩松也是从事媒体行业,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央视,这么多年下来,他身边的很多媒体同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投身于更加自由化的市场经济洪流之中,央视这样的媒体怎么了。
张泉灵、郎永淳等央视名嘴的离职,让更多的人将这一问题抛给了坚守的这一拨人。白岩松在其著作《白说》里的回答是“守土有责,在央视可能会比去互联网更好”。这话说出来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一些无奈,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现在的央视、现在的媒体可能也真的是存在一些问题。但真正存在什么问题,白岩松或许已经给了我们一点指示,但我们还是要去思考,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用关键字来形容的话,不自由、繁琐肯定是大多数人离职的原罪之一。一个压抑的媒体环境,繁琐的制度以及程序让很多的媒体人失去耐心和信心。而在现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迅速发展之时,大量央视名嘴“逃离”央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白岩松选择在央视善终的原因,只有可能也只可能是因为热爱,因为职业操守的缘故。而这次提出给媒体开绿灯不仅是为了自己着想,而是在整个言论环境不怎么自由的现实条件下,希望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能够为媒体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
也正如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胡存智的回答:“在风也厉害,人也厉害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发挥人的力量,做好环境治理……相信经过天天治理,人一定比风厉害。”笑声一片也就不足为怪了。而按照环境问题与人的关系处理发展历程来看的话,这个答案显然是有待商榷的,健康的风气需要自由呼吸的空气,自由呼吸的空气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而国家政策也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同样需要媒体的作用!
也希望白岩松关于绿色环保提案能够尽快落到实处,让我们的生活距离白岩松所说的《幸福了吗》再距离更近一些吧。不管是媒体开绿灯也好,还是践行绿色环保出行的态度也好,只是希望我们的生活真正能够距离《幸福了吗》真理追求之路渐行渐进,与自由主义能够越来越近。
作者:九叔|来源:idonews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