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90后大学生来到嘉兴用50块钱生存15天,并将劳动收入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一群90后的大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他们要用50块钱生存15天。
7月10日,18名浙江师范大学经管学院的大学生坐着火车到达海宁,开始了15天的城市生存训练。他们制定了严格的“生存规则”:“自带的现金及银行卡等钱物寄存至队长处;每人50元的启动资金;每晚开例会时,每人上交房租20元;不准私自保存钱财和食物,一经发现立即遣送回家……”
这支队伍有13名女同学,5名男同学。为了节省住宿成本,他们只在一家商务宾馆租住了三间标准间,五、六个人挤在同一个房间。
7月19日上午10点,读大一的陈照亮和沈杭鑫、杨思敏推着三轮车来到市中心菜场门口,车厢里装着30个西瓜,菜场门口躲在树荫下的摊主,对这些孩子的出现很惊讶:“还有大热天跑出来受罪的?”连续多日的高温酷暑创下了历史极值,街上的行人稀少,来问价格的人几乎没有,更别说卖出这些西瓜。这些“孩子们”改变营销方式,抱着西瓜沿街店铺推销,三个小时后,30个西瓜全部卖光。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三轮车是借来的,秤也是借来的。回到宾馆已是下午两点,三个大学生端着三碗白饭,凑着一个酱茄子吃得很香,这是他们的午饭,一共6块钱。杨思敏笑着说:“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饭。”地铺凉席上躺了一会后,他们又出去批发西瓜,准备晚上继续按老办法推销。
这18位大学生的生存方式多种多样:卖自制手工艺品、饭店端盘子、美甲店美甲、搬运工、发传单、淘宝店做美工……
“黄玉珊,7月12日,发传单收入35元,早饭加午饭0.5元(半碗白饭),卖水收入7元。”在宾馆的电脑上,清晰地记录着每一位大学生每天的收入支出账目。“大家的工作种类很多,有体力型的,也有技术型的,有打工型的,还有创业型的。技术型的收入稳定,而且不累;创业型的很辛苦,有风险,不过赚得普遍要多一些”,黄玉珊说,“刚来的时候我都打退堂鼓了,但是又憋了回去。每天睡觉前的例会上,大家总结一天的工作,分享经历,我会偷偷地流泪,我觉得这让我体会到了生存的意义。”
这18名90后大学生都生存成功,而且都有了存款。“我们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学会了坚持,学会了生存,我们要回报这个城市。”7月23日,他们集体献血。7月24日,他们来到海宁市斜桥镇贫困学生小汪和另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家中,将15天所有的收入捐给了她们。
一名队员的微薄中这样写到:“我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我们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我们可以在酷暑、在暴雨中依旧生存得很好。这珍贵的15天将影响我的一生。”嘉兴日报

赞一个!
给Middle-earth评分:积分 +1理由: 找个地方打工,不难的。
很不错的生存体验。
给Middle-earth评分:积分 +1理由: 赞一个!
{:1_1:}
:victory敬佩
不知道几个人放弃
赞一个!
现在大学生缺的就是这种吃苦耐劳精神!真心的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