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村的老刘家有兄弟二人,从小也是地上爬,土里滚的穷苦人家。
小时候吃不饱饭,这家第二个女孩饿死了,三妹虽体弱,究竟还是熬过来了。到生第四个孩子的时候,生活好坏的不至于被饿死了。
跟许多人家一样,对小儿子刘家富那是百般宠爱,小儿子自持家里地位显赫,飞扬跋扈,蛮不讲理,当然只能在家里。
岁月遵循时间的轨道,开始飞转起来,对于穷人家来说,一家通常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理所当然的老大刘家盛从初中回家了,虽然老师一再强调,他是个读书的好材料。老刘家认为小儿子才是快好材料,聪明伶俐,讨人喜欢。
就这样小儿子刘家富带着父母的全部希望,从小学一直读到了高中,复读了两年也没有考取。
终究是读过书的孩子,总不能回老家收拾田里的脏活、累活吧。老刘拿出自己和家盛积攒的全部积蓄,在城区给家富买了一处小房子,让家富留在了城里,找个体面点的工作,他老刘回村也有个说头。
日子稍不留神十几年过去了,在城里晃荡的家富并没有富起来,除了娶了媳妇,并没有值得交代的地方。
看着家里紧巴巴的生活和媳妇儿怨恨的眼神,家富决定自己做生意,那样才挣钱,可是做生意得有本钱啊!媳妇儿给出主意,开个早点铺吧,没啥成本,就是门面贵了些,不过利润大呀,你看城里人哪有搁家做早饭的。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很快家富跟媳妇儿就看中了一个地段,前期准备自不必多说,很快生意做了起来。
开饭馆的终究太忙人,请不起服务员,凡事都要夫妻二人亲力亲为,很快就吃不消,媳妇儿给出主意,让家里大嫂过来帮忙,农村人吃的苦。就这样饭馆起早贪黑的活,都摊在了大嫂身上,时间久了多少有些抱怨。家盛在外打工,听说弟弟开起来饭馆,正需要人手,也被老刘和家富劝了回来,兄弟帮衬着,家富将来做大老板了,能亏了这个做大哥的?
从此家富夫妻二人就坐到了柜台,买卖啥的,以及客人结账。
老大媳妇起早贪黑的忙,哪里吃的消,腰酸背痛的只能硬挺着,家盛就让家富再聘个服务员一起搭把手。告示贴出去了,工资太低,并没有人来,家盛只好从老家请了两个妇女过来帮忙,谁想没干两个月,就因为受不了家富夫妻的指手画脚,哭着跑回了老家。
后来好不容易请到了一个在家带孩子的家庭妇女,过来帮忙。恰巧上班第一天,婆婆有急事回老家,只好把两岁的女儿带到了饭馆,家富媳妇儿见了当面指责:“第一天就带个女孩来,什么意思,真不吉利!”
没过一个月,这个妇女也辞职不干了。
家盛媳妇儿实在受不了,跟家盛商量咱也别干了:“当初就说好了,咱过来只是帮忙,没想挣他钱,一月就给咱俩两千块钱,钱多少无所谓,都是一家人,可现在他们自己当起了大老板,把我们当佣人待,还处处的挑这、说那,你受得了,我受不了,再说我这腰实在弯不了。”
家盛对家富的行为也颇有微词,就把媳妇儿的意思传达给了家富,家富很生气。
第二天晚上饭馆关门了,家富把大哥拉到外面说:“大哥,我是真想帮你,你看强子(家盛的大儿子,正在读高三)马上也要花钱了,将来得在城里买房子吧,靠那几亩地,出去打工就得穷一辈子。要想挣钱就得做生意。这饭馆生意也还不错,我是真不舍得给别人。我跟你弟媳妇儿做不了这个,就转给你吧,大嫂抱怨那是因为没挣到钱,如今都是自己的了,你看她还说不说,那还不拼命干。”
家盛一想,倒也是这个理儿,总不能打一辈子工,这现成生意,得抓住了。
第二天家富就把饭馆里的所有家当都列在了单子上,连店里的几把扫帚就赫然在列,折成现金,亲兄弟明算账嘛。
家盛媳妇儿,不高兴了,转身回里屋。家富把单子递给大哥,拿来印泥让大哥按了指模,这转让就算完成了!
晚上媳妇儿很气愤的说:“这做生意的就是狼心狗肺,还亲兄弟呢!就是坑人!”
家盛安慰媳妇儿,说了很多美好前景的话,方消了媳妇儿的火气。半夜,家盛媳妇儿突然坐起来,摇醒正在打呼噜的家盛:“糟了,咱都被这老四媳妇儿算计了!他把店转给咱了,那是他开不下去了,这下他到做了人情,你想平时都是谁帮他干活,如今咱们干,去哪里找不要工资的主,还有店里的吃食,有多少是咱自个儿家带来的!这样算算,成本得多少?我就说,他两口子这么好心!”
家盛方清醒过来,摊开今天家富递过来的单据,大多按照原价折算的价格,这得干多长时间才能还清!还按了指模,生意的人果然心够狠,好一个亲兄弟明算账。
第二天家盛找到弟弟家富,把自己的想法跟他说了,这店做不了。他还是安安稳稳的出去打工,挣点辛苦钱来的稳妥,就这样兄弟二人不欢而散。
后来据说家富开始做起了倒卖种子、化肥之类的代理,家富脑子活,投机取巧的,把种子真假掺半的混合了卖,小厂家的化肥换了大品牌包装,比原厂的稍微便宜些,竟然生意做的风声水起,很快发了财,没几年换了房,买了车,再回村时趾高气昂的,很是威风。只是熟识他的人家背下里咒骂,挣了黑心钱,迟早遭天谴!
有时候就是这么邪乎,就在家富买了车,迫不及待的回老家炫耀的这天,家富带着父母孩子,白天绕着村里一圈又一圈,晚上天黑下来,在老家吃完晚饭,非要回城里,乡下太黑不习惯!
“没事,有车!大灯一开,通亮通亮!”
结果刚出了村,在一拐弯处一头扎进湖里,再没有上来。
村里人听说,纷纷心里嘀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老祖宗留下来的理儿,可得守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