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家境国家级登山步道游记
刘合均(2016.1.16.)
山的沉默,只被少数人读懂,山的坚毅,从不被外物左右。带着对熊家境国家级登山步道的好奇与向往,元月十六日,我随“踏遍青山”群的三十八位山友终于下定决心去游历了一次,以此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因为在此之前,连篇累牍的宣传,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解了很多信息。它是以“中国最美丽特色旅游乡村——熊家境”为轴心,以尖林山、北峰山、后底山、走马坪为主脉,依山而建,以势而成,由一条主线、六条环线和一条山地自行车道组成,串联起两大国家AAAA级景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佛教名山东方山风景区:东靠东方山,西连尖林山,北达石桥水库(鄂州),南接走马坪,规划总长52公里,现已完成一期建设35公里。步道全部按照国家级标准建设,保持良好的生态景观,构成一条多姿多彩的生态风光带。步道路线犹如一条盘旋在山脉的玉带,将散落在层峦叠嶂中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景观串成一幅内容丰富的天然画卷:竹林、枫林、松林等交替呈现;茶花、桃花、飞石等点缀其间;亚洲第一天坑、佛教圣地东方山、太平天国古战场、东方天池相继映入眼帘……
上午八点,我们在发展大道栗山寺路口集结,考虑到平坦大路虽然好走,但景色早已让我们审美疲劳,于是我们选择走后山,从下陆张家湾上山到东凉亭,再进情人谷,走一条游人很少走的路线,希望有与往常不一样的感受。后山清静,一条山路一直婉转到山顶,有一条小溪伴随着它到半山腰,似枯非枯,有的地方根本就看不到水流的痕迹,有落差的地方却又能听到清澈的水声,很轻又很脆,从大山的深处一直流淌到心灵深处,在溪水的中间有僧人围筑起的小水凼,常年有水,很清凉,用手捧水,轻轻扑打到已微微落汗的脸上,一种清爽的感觉穿透全身,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透心凉、心飞扬。 小路边隔不多远有一座座小庙,路上的的游客很少,可能是熟悉这条偏僻的山路人不是很多的原故吧。在这大山之中,远离喧闹的城市,没有工作的烦恼,我们感受着这难得的清静,开始上山的时候,没敢说太多大声的话,怕打扰了这大山中特有的宁静,阵阵寒风拂面,轻轻的柔柔的,夹杂着泥土的味道;头顶不时传来小鸟悦耳的叫声,抬头望去,几只叫不出名的鸟儿正在枝头追逐嬉戏;回过头再看看我们走过的那条崎岖蜿蜒山路,路边深冬的落叶五颜六色铺成了一片,预示着春天快要回来了。 九点多钟,我们到达了东凉亭。东凉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灵官殿,它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原先是一座四柱草盖小亭,供香客游人歇脚乘凉用的,后来,人们又根据传说,把王灵官作为东方山智印祖师的护法神之一,供奉在东凉亭边的茅屋中,这样,东方山便出现了最早的佛道共存的殿堂。我们在此稍作休息、拍照留念后朝右手边进入“情人谷”。它是在“揽胜垴”和“曼倩垴”之间的一条峡谷,谷底与两座山峰的绝对高度约三百余米,此处森林茂密,风景迷人,近期又修建了一条一千二百多米长的游步小道,每天吸引不少游人,尤其是热恋中的情人,在此海誓山盟,私定终身,故名曰“情人谷”。 曲径通幽,山林小道,远远望去被茂林所遮挡,山友们行走期间,有的放声高歌,有的对山长啸,摄影爱好者拉近镜头,远处山景尽现眼底,虽没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观,但也不失有森木争宠,意欲攀高的明争暗斗。好风好景,令人陶醉,留恋于大山的伟岸胸怀之中,不禁有翻越大山的冲动。近十点钟,我们来到了熊家境村,首先看到的是一棵百年古树,此树叫古皂角树,它穿越数百年时空,依然郁郁葱葱,树高十余米,树干直径一点五米,二人合抱不拢。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曾偷消遣,正值盛夏酷暑,游览此地,顿觉凉爽宜人,于是在此树下赋诗一首:“赤日炎炎晒断肠,热浪未进熊家庄,江南许愿斯处是,荣华富贵福满堂”。皇帝钦赐“许愿树”,熊家境则为“无署村”,芳名美景不胫而走,其实进入村后确令人大失所望,既无期待中的古香古色,又无现代乡村格调,布局零乱,塘水污浊,但一口古井却令山友们兴趣突起。此井名曰“罗汉泉”,直径二米,深五米,泉水清澈见底,四季变幻,不盈不涸,春夏冰泉喷涌,寒冬热气腾腾。关于这口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代中叶,罗国(今韩国)高僧昙晦和尚在得道湾创建华藏寺,与当地乡绅陆东海十分友善,陆东海知昙晦喜食芋头,特意 在熊家境种了十几亩。一天,陆东海在山上草棚烤了芋头请昙晦来尝新,昙晦吃了烤芋头后感到口渴,但田中水不能饮用,昙晦就用禅杖看准一个地点用力一凿,拔 出禅杖,清泉随之汩汩涌出,水流不断而且甘甜爽口。陆东海高兴极了,连忙在这个地方挖了下去,修了一口小井。多年后,这些田地转给了一位姓熊的长者,长者 就定居在山上,将那口井扩大,命名为罗汉泉以纪念高僧,熊姓居民开始在此生根繁衍,至今已数百年。 出了村子,我们来到了亚洲最大的天坑一一大冶铁矿东露天釆场,它东西长2400米,南北宽900米,444米的陡坡为世界第一高,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相当于150个标准足球场。我们沿着天坑右手步道来到北峰山观景平台俯瞰这宏伟的矿冶大峡谷,真是“极目采坑舒”。在此,我们解决了午餐,稍息片刻后继续前行,穿过千亩茶园,翻过尖林山,来到了铁山古剎。铁山古刹,又名铁山寺,俗称老君庙。位于铁山区尖林山的西北坡山腰,坐东朝西,群山环抱。相传铁山寺始建于宋代,明洪武末、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曾两次重修。该寺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土木结构,一院两进一穿堂,依山势形成三个台阶。前进左右两壁分别嵌有清光绪二十一年大冶县补用知县兼大冶铁矿总办李增荣书写的《重修铁山寺记》和《火车行》两碑刻;后进为佛堂。寺前有棵古银杏树,树龄为1500年,当地尊称为“仙姑树”,寺后层林葱郁。寺下有龙洞,亦名老龙洞,现洞口已淹没。山友们纷纷在古银杏树下拍照留念,这时天公被我们的虔诚感动得热泪盈眶,时而细雨纷纷,时而淅淅沥沥,可我们还得离开,下午近四点钟,山友们冒雨赶到铁山坐车返程。 游历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同时也是件很累的事,饱了眼福却也考了腿功。大自然既然赐予我们如此宝贵的资源,我们何需浪费呢,趁着身体允许,背上行囊去感受美景岂不惬意!新年伊始,愿所有的老山友和越来越多的新山友每次登山爬的比猴子还快!
沿途景色和历史变迁都写的仔细,优秀文章!
优秀文章!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