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这事儿,不是三峡不给力,而是手机太给力……


微信和微博被洪水话题刷屏了,到处都在调侃“看海”、“在家钓鱼”、“五十年一遇年年遇”……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手机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水。随着一号台风深入内陆,被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三峡工程这个职业“靶子”又被拎出来吐槽。无数网民抱怨:“三峡为什么挡不住洪水?”“怎么有了三峡,洪水反而越来越大了?”某些人更是愤怒地指责三峡工程“制造”了2016年的洪灾,把湖北、安徽乃至江苏的洪涝都归结于修了三峡大坝。
抛开某些人缺乏地理常识,无法辨别下游内涝和干流破堤的老问题,今年洪灾的影响似乎的确很要命,在媒体上占据的篇幅已经和1998年相当,国家领导人再次站到了长江大堤上,抢占新闻头条。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产生了好奇心:到底这场灾害在气候上是什么概念?影响有多大?和三峡有什么关系?
要准确回答这几个问题,“感觉”靠不住、朋友圈和微博也只能渲染局部的新闻噱头,还是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下面我来尝试给出几个对比数据:

三峡电力幕后是哪个家族来着?
甘愿为三峡洗地的都是些什么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