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就有看到朋友圈有多人转发罗一笑的东西。我这个人死理性,也没什么爱心,这类献爱心的东西一般不会看,如果朋友圈谁老是转发这些东西,显的特别有爱心,我会觉得羞愧,而把他屏蔽了事。
今天上午事情逆转,当然我也联想到了之前绍兴记者之事,那事我写了个贴子,当然那时我是从同事间的道德绑架的角度去看这事。那么多同事帮他转发,绍兴很小,几乎是被轰炸了一翻。同事间互相都加着好友,你不转发,同事和领导怎么看你?不只是有没有爱心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团队感和人情味的问题了?
我今天是想说公众募捐的权利和责任问题,我有看到一个说法,说现在的人募捐越来越理直气壮了,都直接说,“我生病了,要花很多钱,虽然我有房有车,但我不想因病返穷,或降低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质量,大家能帮我一把就帮一把吧。
然后就有人说,这样人真不要脸,这是透支社会爱心,政府应该管理起来,不允许他们来募捐,如何如何的。
可我认为这全无道理,我觉得募捐是一个*****利,有钱人也能募捐,这是你情我愿的私人行为。如果政府用这个标准来干涉私募,是权力越界了,并不利于社会的公益事业。个人能不能募捐的标准,不在于他有没有钱,也不在于他是不是充份和真实的表达自己的现状。当然对于那些通过说谎及虚假信息来误导公众捐款的,除了应该承受舆论压力,捐款人应该有权索回并要求赔偿(当然这很不好操作)。
如上面那例,因为不想降低生活质量而募捐的,是一个诚实的例子,如果他老婆很漂亮,孩子很可爱。捐点不影响自己生活的钱给他,让他能保持这种美好的状态,也很合理。就看捐款的人,自己怎么衡量了。
而罗一笑的这个例子,存在虚假,我支持深圳社保的做法,也支持医院出来发声。但如果我们把这个当成生意去看,整个策划案也做的很出色,你捐也可以看成一次精神消费行为,至少之前的文案打动了你,你捐了钱后心情或畅快。这或也值得,事后觉得上当,也没什么,你买衣服,去餐馆,也难免有上当感,只能下次自己学聪明点。绍兴记者那个例子,我也是一样的观点,他那怕开宝马,住别墅也是可以募捐的,同事之间相助一下,也是人情往来。
但是如果募捐信息中存在疑点,或你不能确信信息真实性,如果你们相识,自己捐应该,但你去帮他转发,那就是在帮他骗自己的朋友。而那些根本不相识的人,自己捐也没问题,权当精神消费,但为了显的自己有爱心,而去转发的,则不只是害朋友,还涉及智商问题。
大部分中国人是盲目无知的 网络传播的便捷迅猛放大了这一特性 建议看看《乌合之众》 无原则的善往往铸成最大的恶 盲目的热情会被利用
他管他转发,我管我屏蔽。他觉得自己爱心得扩散了,高兴;我觉得我对网络信息不盲从了,舒坦。各自安好。
有钱的募捐会害死穷人
募捐的人 获得了钱财,转发和捐款的人标榜了爱心。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并没有任何人因此受害。
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有些转发和捐款人心态不好,欲求不满,居然妄图指望宅在家里动动手指就完成的伟大壮举真的能帮到人帮对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若有这样轻松完成的善举,也必定是骗局。
这个就是公共草地法则,直接看谁也不侵害,但其实整个体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