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过去城镇、乡村的老百姓饮水是井水或江河水,成落的大厝通常都配有水井,城镇、乡村有公用水井。挖井要请有经验的地理师测位置,拜过土地神,然后才开始挖掘。挖到泉眼后,用“井圈”或砌砖条作为井的内壁,“井圈”或砖条的缝隙不能填去,让泉水从缝隙流出,井底铺上厚厚的一层粗砂,用来过滤泉水,地面上筑有二、三尺高的井栏,上面通常盖着凿有井眼的大石板。潮州城里有故井数十口,乾隆《潮州府志》记载:“彭延年,庐陵人,由大理少卿谪潮州,值侬智高变,远近人惊风鹤,城昼闭,为凿三十六泉以资汲水。”这些故井中就有二目井、三目井、四目井,一井多目,供多人同时汲水而桶绳不致缠绕。年代久远,故井的井眼被桶绳磨出一条条深沟来。
潮州牌坊街——义井(本期图片均为网络整理)
水井为人们提供食用水,潮州人对井怀有深深的感情,冬节要用甜丸贴井栏,除夕夜要封井,正月初一、初二两天不从井里打水,正月初三要用大吉、素果祭拜“井公井妈”。离乡别井出洋谋生的华侨,回到家乡,一定要寻找儿时喝过井水的那口老井,深情地追忆往事。
许多故井都有动人的传说,潮州大街有一口“义井”,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陆秀夫、张世杰拥宋帝昺南走,路经潮州城,口渴难忍。宋帝昺走到街边一口井,可惜水深不能及,当时兵荒马乱,到处关门闭户,不见路人,一时找不到汲水的桶。正当君臣一筹莫展之时,忽见井水上涌,冒上井面。君臣大喜,纷纷掬水而饮。宋帝昺感叹道:“井也知道君臣之义!朕就封你为‘义井’吧。”数百年来,人们一直传颂着“义井”的故事。
来源: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公众号“潮人潮文”
潮州古城有好多井,很多人家里也都有一口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