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7日,北京景山学校给总设计师写了一封信。
信大约500字,起首称呼是“亲爱的小平同志、亲爱的邓爷爷”,提出了一个恳求,“就是希望您老人家能为我们题词,或向我们说几句话,指明我们继续前进的方向。”
总设计师的三个孙辈都曾在景山学校读书,此前景山学校也常给他写信,汇报教改的情况,他一般都是通过办公室回复“支持改革”。
景山学校9月8日送出信,9月10日收到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不仅是对景山学校的要求,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总方针。
当天,景山学校师生兴奋地跟过年似的,中央及北京市的新闻媒体都来了。景山学校一跃成为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排头兵。
总设计师的题词本意是在“文革”后为教改指明方向,哪里会想到,这一切在10年后,被广东顺德一个农民出身的包工头给“利用了”。
顺德的农民自古以来就不老实。
据《顺德县志》载,今天顺德地域在先秦属于南越,秦代归属南海郡番禺县,隋代改属南海县,明英宗正统年间黄萧养起义失败后,朝廷为了加强对起义策源地的管治,于景泰三年把南海县的东涌、马宁、西淋,鼎新四都三十七堡及新会县的白藤堡(1958年复归新会县)划出单独设县,命名“顺德”,取意“顺天威德”(一说“顺天明德”)。
黄萧养,冲鹤堡(今顺德勒流镇冲鹤村)佃农出身,尚武,不堪地主欺压,集结一万余人起义,攻取佛山、广州等地,自立为王,鼎盛期追随者有十万之众,最后朝廷派出精锐方才剿灭。
一个彪悍的农民领袖,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后遂有顺德。由此可见,这片土地上的人骨子里就不安分,爱折腾。
顺德盛产蚕丝,而中国近代工业萌芽于纺织业,故而清末民初,顺德诞生了诸多丝厂,“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归”,货币周转量每年在1亿银元以上,境内银号多达40多家,一度成为广东的金融中枢,被誉为“广东银行”。直到1949年,历经战乱的顺德仍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政权鼎革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及经年累月的“运动”把顺德的家底给透支完了,饶是顺德人敢闯敢拼,也无用武之地。改革开放之前,顺德穷的叮当响。
就拿日后的宇宙第一房企的掌门人杨国强来说吧。1955年出生时,他母亲愁死了,按说多添一口男丁是喜事,但家中实在没粮,他姐姐之前就是饿死的。他十八岁之前没穿过鞋子,衣裤都是兄长穿剩的或香港亲戚穿旧寄来的。小时候放牛,念书后,为省7分钱的饭钱,中午放学走一个小时回家吃。交不起每学期7块钱的学费差点退学,最后还是学校免了学费,并给两块钱助学金,才得以继续读书。
“文革”结束后,压抑多年的顺德骤然迸发出巨大的能量,8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布各种工厂,为中国贡献了最早一批工业品牌:美的、科龙、格兰仕、万家乐、万和、容声、蚬华、康宝、东菱。当时全国十大乡镇企业中的一半以上位于顺德。
泥瓦匠杨国强在时任顺德县第二建筑公司负责人的大哥杨国华的帮助下,1978年进了北滘公社房管所,担任施工员。他脑子活,能吃苦,6年后升任建筑队队长。到1989年,他成为北滘建筑工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兼经理,实际上还是一个包工头。
那时,大他一岁的王石已带领万科转型,从倒腾家电、录像机配件到进军房地产,以高价拍下深圳威登别墅地块。签土地出让合同时,负责拍卖的官员对王石劈头盖脸就是一句:“怎么出这么高的价?简直是瞎胡闹。”
杨国强穷怕了,可不敢胡闹,带领建筑公司扑在各个工地上。他赶上了中国房地产的第一个好时代。
现代意义上的房地产开发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起来的。198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会议汇报提纲》中提出:“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房”,正式实行允许住房商品化政策。到年底,全国100多个城市都组建了住宅公司。
做包工头那几年显然让杨国强迅速赚取了人生中第一桶金,4年后,即1993年,北滘建筑工程公司改制,杨国强和杨贰珠等拍档就能凑出3395万元,收购了公司,完成私有化运作,当时mbo概念还没进入中国。
在乡民的眼中,杨国强从此成了“boss杨”。
总设计师南巡之后,发轫于海南的房产泡沫开始蔓延全国,各省市区县都在搞“圈地运动”。顺德三和物业发展公司拿下了顺德和番禺交接处1000多亩“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土地。
杨国强的建筑公司承接下工程,带资建造了近4000套别墅。这片地左依碧江,右靠桂山,杨国强将楼盘命名为“碧桂园”。
这是碧桂园首次见诸纸端。但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杰作”随后给杨国强带来无尽的痛苦。
1993年,新春的余味还未散去,老百姓就愁上眉头。汽车、钢材、水泥、石油、彩电、冰箱、黄金、猪肉、理发、洗澡……,没有一样不涨价。7月,国家统计局宣布:上半年,全国居民生活费用指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2.5%,城镇达17.4%。
国务院为调控经济,缩紧银根,削减基建投资,清理在建项目,银行被勒令与自办房地产企业脱钩,楼市泡沫被戳破,一度被炒爆的“高级花园别墅”刹那间无人问津。
那年夏天,如果驱车经过广珠公路顺德段南侧,会看到临近公路的工地上,几千座小别墅一片死寂。碧桂园成为中国最大的烂尾楼盘。
杨国强向三和公司索要工程垫付款,三和公司让他销售别墅,用销售收入核销建筑成本。
为了盘活这个项目,杨国强想了许多办法,当时公司里一个爱读书看报的年轻人向他推荐了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王志纲,意欲借助王志纲之笔写一篇重头报道,为楼盘鼓一鼓劲,扩大影响。
1990年代早期,中国地产界有两大营销高手,即北京的邓智仁和广东的王志纲,合称“北邓南王”。
杨国强找到王志纲。王志纲问他,想不想当李嘉诚。他说想。王志纲当时隐约觉得杨国强是个能干大事的人,就给他当起“军师”。
曾经“甜蜜蜜”的杨和王
王志纲认为:“这个事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做好的。现在的情况是,就房地产搞房地产肯定死火,要跳出房地产才能开发房地产。房地产不等于钢筋加水泥。地产也要用文化的方式去运作,要把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用全新的策划思路去做。”
他进一步解释:“广东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亿万富豪,他们很有钱,但是穷的只剩钱了,他们也渴望文化,但他们没有功夫培养自己的孩子。所以从这点来讲,他们内心里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文化,这是个好的一种东西,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去做一个很成功的学校,让几千个孩子都来上学,接受全国最优秀的老师的教学。你想如果有三千孩子进来,就有八千爹妈和爷爷奶奶进来,一下子就把这个楼盘给拉起来了,所以楼盘自然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杨国强听后心悦诚服,迅即在碧桂园附近兴建了一所国际学校,并联系上北京景山学校,成为其广东分校。
1994年1月3日, 《羊城晚报》登出一版广告,最右边一行大字:可怕的顺德人。其中“怕”字做了放大处理。在左上角,是这样几行文字:
顺德人发达三大奥秘:识做、搞掂、坚嘢昨天, 顺德人撑起了广货北伐主力军团的大旗——坚嘢!今天顺德人要用财富栽培出智慧之果——识做!在珠江三角洲的黄金点——碧桂园, 可怕的顺德人将要搞掂一个跨世纪、超国界的文化工程……
文字下是一个智慧果的图案,一副“碧桂园”位置图,在广告的右下角有一行文字:请留意6日本报本版。
“可怕的顺德人”,最早出自《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文章,用来形容顺德电器风行全国。“识做、搞掂、坚嘢”则是曾任广州市长的顺德人黎子流对顺德经验的概括。“识做”意为灵活会干,“搞掂”指善于执行,“坚嘢”是说质量过硬。
1月6日,《羊城晚报》相同位置再次打出“可怕的顺德人”广告之二,告诉读者第一次广告中所说的“跨世纪文化工程”即“广东碧桂园学校”。
随后,又是三轮广告轰炸,吊足大家胃口。
2月8日,“可怕的顺德人”广告第六次出现,向广东省内广大父母拜年,同时过渡到一个新的广告:为什么不去碧桂园学校?
这组营销策划轰动一时,“胆大包天”的杨国强还傍上了总设计师,碧桂园学校打出“邓小平孙子都入读景山”的招牌,吸引了大量旅居顺德的外地商人及当地富豪。
碧桂园学校首期报名就突破1300人,教育储备金由最初的一个学生18万涨到30万元,是广东贵族学校的龙头。如王志纲所料,借助学校效应,别墅一售而空。
这就是中国“学区房”的由来。
电影《西虹市首富》中,“王多鱼”重金购入一块废地,本以为巨亏,孰料最后改为学区房,地价狂升。看似疯狂的桥段其实源于生活。电影不疯狂,疯狂的是这个世界。
顺德人杨国强变得更可怕了。
别墅售罄,不仅收回上亿元的垫资,还通过碧桂园学校,筹资近3.9亿元,为后续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名声大噪之后,碧桂园趁热打铁,推出了新主题:“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正式确立了房子、会所、学校互相整合的泛地产模式。
1995年,杨国强和四个拍档利用三和公司原股东缺乏操盘信心之机,以8000万元拿下了碧桂园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中,杨国强占6成,其余四人各占1成。
至此,杨国强从一个建筑商蜕变为一个房产开发商。
王志纲后来把这一案例收入《谋事在人——王志纲策划实录》中,并在书中称:“王志纲的大手笔文案,以及对媒介出色的调动能力,使碧桂园学校短期之内,获得了与‘可怕的顺德人’这个生猛概念关联密切的符号价值。”
商人重利轻别离。走出困境的杨国强与王志纲“掰了”,1996年,两人解除合作关系。
农民出身的杨国强,把建房的土地看成种庄稼的农田,只要严格控制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他就有把握把碧桂园做大。何况他又赶上了中国房地产的第二个好时代。
1997年4月,中国建设银行率先开办个人住房贷款。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终结,同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取消了对发放个人住房贷款的限制。这给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动力。
杨国强有多个称谓:同辈叫“强哥”,晚辈叫“六叔”,乡人叫“boss杨”,下属叫“杨主席”。其中,“杨主席”最受欢迎。
杨主席向毛主席学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他曾这样给碧桂园定义:大规模、快速生产、价廉物美的房屋工厂。换言之就是“低成本土地、规模化生产、快速销售”。
早期的碧桂园专注二三线城市,后来下沉到四五线县城,再到后来人口超过1万的小镇也不放过。这使得购地成本仅占售楼价的10%以下,能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销售楼盘,快速回报。
在碧桂园的大事记中,2001年开发的碧桂园凤凰城被视为这一模式的经典之作。
该项目圈地10000亩,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到装饰、物业管理,都是碧桂园自己负责,几百台吊车同时操作,几千套房同时拔地而起。开盘时,以每平方米2800元的均价推出带装修的房子,50万就能买下独栋,“价格比同一地段的毛坯房还便宜”。创下一分钟卖出十栋房子的惊人纪录,业界称“像卖白菜一样卖房”。
碧桂园开始复制这种“神话”:顺德碧桂园、华南碧桂园、广州碧桂园、均安碧桂园、花城碧桂园、荔城碧桂园,几乎一年一个。
2006年,碧桂园把版图扩大到了广东省外,相继启动占地2700亩的长沙项目和占地23万平方米的上海项目。那年,碧桂园销售额达80亿元,拥有土地储备1800万平方米,笑傲业界。
2007年4月20日,香港联交所,碧桂园上市。
53岁的杨国强特意穿了一套竖纹双排扣黑西服,还打上一条红领带,他高举酒杯,笑靥如花。平日里,他可不爱穿西装,开会时喜欢脱掉鞋袜,盘腿而坐。
内地及香港的众多政经要员悉数到场。杨国强的两位顺德老乡——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和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各掷10亿港元认购碧桂园新股,带动了68万散户的追捧。
尽管与杨国强已分道扬镳,但对于碧桂园上市,王志纲还是给予了正面评价:“这不是被高估的结果,投资者投资的不是蛋(碧桂园的某个项目),也不是鸡(碧桂园的品牌运营),而是母鸡的生育能力(十几年来碧桂园已被证明的生育能力和鸡舍里满当当的饲料——土地储备)。”
当日,碧桂园报收7.27港元,大涨35%,以160亿股总股本计,碧桂园总市值达1163.2亿港元,年仅25岁的杨惠妍以超过692亿港元的身家成为内地新首富。
这一天,杨惠妍并未出现。这位年轻女首富成为一个谜。
杨国强有3个女儿和一个养子。大女儿幼小持续发烧,但他那时无钱医治,以致她智力受损,故而对二女儿杨惠妍及小女儿杨子莹极为看重。
当两个女儿还在上初中时,杨国强就带她们参加公司的重要会议,着力培养。后来,又先后把她们送出国留学,皆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杨惠妍学习市场营销及物流,2005年回国后,进入碧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