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丑,是潮剧的戏魂。
潮丑,是饱含着鲜明的潮汕地方特色和乡土人情的艺术形象。
潮丑艺术,是一个色彩斑斓、妙趣横生、灵活多变的天地。
他说:“我在这个天地里学习、表演、探索了五十多个春秋,我爱我之所爱,无怨无悔,感情之深,实是难以言喻。”
他就是著名的潮丑,国家一级演员——方展荣。
艺术之道,艰辛跋涉
潮剧中有:“无戏不丑”、“无技不丑”,长期以来,丑角的艺术实践创造出潮丑色彩斑斓、妙趣横生的艺术世界和奇特的艺术魅力,因此,潮丑有着“戏魂”的美誉。在潮剧的传统剧目中,几乎每出戏都有丑角出现,如《陈三五娘》中的林大、卓二、李姐,《苏六娘》中的杨子良、乳娘,《张春郎削发》中的半空和尚、鲁国公、阿僮等。
无论是在誉满中外的潮剧戏宝《柴房会》饰演李老三,还是在潮剧三块宝石之一的《闹钗》中饰演胡琏,方展荣都能够结合剧情、人物性格带戏上场,从台词的唱念,到道具、服饰的运用,舞台调度,表演等手法,把潮丑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把潮丑演活,演到角色的骨子里,演到观众的内心深处,需要的不仅是精湛的演技,更是演技背后的痴迷和坚持。方展荣的潮丑艺术之路,算来已有半个多世纪。50多年来,他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他说:“流汗多,成果便多。”
方展荣出生在潮剧世家,他的母亲黄青缇是20年代的女演员,为潮剧首位女旦,她的出现打破了潮剧以往男角扮女角的传统, 他的哥哥也是潮剧演员。因此,他从小就受到潮剧艺术的熏陶。他说:“我从5岁就开始喜欢跟着母亲去看潮剧。我经常蹲在舞台上打大鼓下的一角落看戏,疲劳就睡,醒了再看,反反复复。我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对潮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感情。”
1959年夏的一天,还是小男孩的方展荣光着脚走进揭阳榕城戏院找他在剧团工作的大哥,剧团团长饶恕慧眼识珠,从他那宏亮的噪音里看到他身上潜在的艺术天赋,从此便把他收为学员。11岁的方展荣拜陈大筐为启蒙老师,开始学习“刺梁”、合步、扇子功等潮丑基本功。
随后,方展荣进入汕头市少年戏曲训练班学艺,师承方庭章、陈兴进、林二成、杨其国、杨江全,专攻潮丑武生。在此期间,他大量观看曲艺、话剧等演出,汲取其他剧种的养分,还曾与著名武师陈木龙一起到广州京剧团学《三岔口》《档马》,受到当年海派名师韩云峰等的传教,观摩该团的演出。
“文革”期间,方展荣先后在汕头市、汕头地区青年实验潮剧团、汕头地区潮剧团当演员,演出了《江姐》、《杜鹃山》、《小刀会》、《龙江颂》、《海港》、《常青指路》、《迎风山》、《萍菓树下》、《江湖赤工队》、《小通讯兵》、《一把钬》、《沙家浜》、《木棉花开》、《刘四姐》、《艳阳天》等现代戏,奠定了较好的艺术功底。
1978年后,方展荣得到潮剧名丑蔡锦坤、李有存传授,虚心学习,勤学苦练,并将潮剧折子戏《闹钗》、《柴房会》二剧传承下来,一炮而红,海内外好评如潮。
1979年至1981年,在泰国演出期间,方展荣受到泰国国务院院长(察猜总理)、外交部长等名人亲切会见,泰国国家电视台现场采访并录相。
1987年,方展荣赴北京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了《张春郎削发》、《柴房会》《闹钗》等剧目,受到首都观众高度评价。其间,他还不忘拜师学艺,向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戏曲艺术》主编纽骠学习《访鼠》,并观摩京剧艺术家袁世海、叶少兰、李维康、刘长瑜主演的剧目。
1995年,方展荣率团赴上海演出《无意神医》、《柴房会》、《闹钗》、《王茂生进酒》等,参与“白玉兰奖”的角逐。演出五场期间,他天天到医院注射青霉素,带病坚持工作,演出获得好评。同年,《柴房会》赴北京参加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获“牡丹奖”。这一年,他被评为汕头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
1996年,他到上海领奖,与朱世慧一同主持颁奖晚会。
1997年,他与吴玲儿主演的《柴房会》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拍摄成潮剧首部电视艺术片;同年,在中国文联《德艺双馨》大会上,他被评为《德艺双馨》会员,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1998年,他主演的《老兵回乡》一剧获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曹禺文学提名奖”,并担任广东省第二届和第七届戏剧表演艺术大赛评委。
1999年10月24日,新编潮剧《葫芦庙》在汕头潮剧艺术中心慧如剧场首演,方展荣在剧中饰贾雨村,演出好评如潮,大获成功。
2003年6月,方展荣出任汕头市方展荣潮剧艺术团团长。2008年2月被中国文化部受命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传承人。2008年3月被广东省文化厅受命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传承人。
回顾这条艰辛跋涉之路,方展荣总结为“热爱”与“坚持”,“荣辱共存”。他说:“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所以每一步都力求完美。”
从1963年开始,方展荣就饰演李老三,到1980年再拜李有存为师,深造这个戏。这戏最辛苦的一个动作是练滑梯,常常练到鲜血直流,但仍然要练。他回忆道:“1987年,有一次我在炮台戏院演《八宝与狄青》的狄青,因戏中有很多武打场面,我的脚突然扭伤,无法行走,同事想帮我治疗,可是锣鼓声仍在响,推着我的心我只好强忍剧痛继续演下去。三场戏演完了当下台时我的脚红肿,全身发热,单位通知我爱人过来护理。五天后我又要到广州参加广东民间首届艺术节,表演《闹钗》、《柴房会》剧目,这些都有滑梯表演。我只能边治疗边排练,在持续五、六天的艺术节中我每天都要练滑梯”。医生对我说:“你这只脚如果不休息下来彻底治疗好,将来可能要残废。”
1987年受伤一直到2005年,走不动了才进中医院动手术。
为了让观众满意,让角色完美,方展荣从来没有真正休息过,腰脚疼了都是靠打封闭针、上药后继续上台演出。有一年国庆节,方展荣表演《柴房会》给江南五省的客人看,当演到滑梯时,他从梯顶摔下来,鼻腔大出血,马上走向台后。“幸好观众中有一位医生,我叫人请他给我打针,我说‘医生你别的事不要管,请你马上给我打支止血针’,医生说‘你这个样子不能再继续演下去’打完止血针二分钟后,我又坚持把戏演完。”
演戏的时候,他忘乎所以,但演完戏之后非常痛苦。他说:“因为没有彻底治疗好这只脚,留下了后患,现在我的脚疼病也经常发作,经常疼得不能行走。”
艺术表演,炉火纯青
在潮剧中,潮丑所扮演的人物多种多样,上至帝王将相,下及三教九流,是七彩的生活,是人性的万花筒,是世态的描绘、情趣的展示,应有尽有,赏心悦目。汕头市原文化局长方烈文说:“潮丑应工技艺绝。”
方展荣不断探索、继承、形成风格、发挥创造,总结出一套表演之道:一是观其形。表演者要做到形似,给观众一个真实、直观的艺术形象。二是动其神。表演者要做到神似,给观众一个传神的、有意味的艺术形象。三是激其情。表演者要调动起创作的激情,还要用戏调动观众情绪,让观众感到情真意切。四是明其理。表演做到合情合理,有艺术分寸和形象逻辑。五是懂其法。在扎实的基本功上精通技法。使表演娴熟自如,不断总结表演实践,填补自己的不足,从简到繁,从繁到简,努力提升为理论和经验。
此外,方展荣还善于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并在外形动作上予以深化,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他认为,潮丑的表演需要演员有高度的想象力和心理分析、表现能力,做好这门学问,一靠“天性”——一种天赋的气质,二靠“忍性”——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经得起磨练和批评的精神。三靠“悟性”——一种实践中的所得、所悟,悟出做人道理,悟出怎样演好戏的真智。
有专家评价,方展荣演丑角的成功之道,最主要在他表演人物上恰到好处上。在《柴房会》中,方展荣充分展示了他的“椅子功”和“梯功”,把“功”的表演与人物内心世界的体现和性格塑造结合起来,使作为平民既善良又胆小的李老三的形象十分生动而可信。再加上方展荣那滑稽的眼神,诙谐的表情和情景交融的唱念功夫,更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他独创的梯子倒溜等技巧,更是人物心理外化的经典之作,令满台生辉。
除了“椅功”和“梯功”外,方展荣的绝活儿还有“扇子功”,这一绝活儿是演《闹钗》时向名师蔡锦坤学的。1978年时,方展荣才刚刚出道,家中宿舍狭小,为了练功,他把家具挪在一边,腾出地方,一有空就练起来,有时一天练三场,整整坚持了10年。如今他饰演的“小公子”胡琏出场,只见他一边撩着项衫走步,一边用一只手指顶着一把折扇如车轮般旋转。上海戏剧家陈云发评论道:“一把扇子在他手里,简直是变魔术一样,用得出神入化。”
方展荣不但形象表演形神兼备,且唱腔艺术也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柴房会》中李老三那用“花舌吐喉吊腔”技巧唱出的几十个“我的,我的,我的……”《掷娇媚》中的《王阿义思仙女》以及《无意神医》中的“但求无疚存心胸……”的那一段长达10分钟的唱腔,都是其唱腔艺术上的神来之笔。他的声腔是高吭明亮的“双拗天声”,经过不断的探索磨炼,使这种声腔更加苍劲明晰,很有穿透力。他还在传统唱法基础上吸取美声唱法和兄弟剧种的营养,使唱腔更具有时代气息。在《无意神医》、《蓝继子》《大河情》等唱段中,这些唱腔上的特点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既轻快俏丽又圆润庄重,既高昂激扬又婉转低回,韵味十足,魅力无穷。
承前启后,不断创新。方展荣把“潮丑”塑造得光彩夺目,让潮丑艺术更上一层楼。他向蔡锦坤学习被称为潮剧“三块宝石”之一折子戏《闹钗》,把蔡锦坤从潮剧名丑谢大目师承下来,又经过提炼的扇子功学到手,成为潮剧扇子功顶尖剧目表演的又一代传人;从李有存学习演《柴房会》这个历演超百年的名丑剧目,经过名丑郭石梅、名编剧魏启光和卢吟词的整理加工提炼,增加惊鬼溜梯等情节,使之成为唱做俱佳的潮剧精品。
广东潮剧院艺术研究室副主任林克这样评价方展荣的表演艺术:他艺术功底非常扎实,已达到炉火纯青——“艺海竟自由”的地步。
如今,方展荣将这些技艺和“绝活儿”传授给了他的弟子们,在他的悉心辅导下,新一代的“小李老三”、“小张无意”们茁壮成长起来,他们挑起了潮剧艺术明天的大梁。
艺术风格,风趣幽默
如果说,赵树理的幽默是“山药蛋式”的,钱钟书的幽默是“学者式”的,那么,从方展荣的应工于项衫丑、官袍丑、裘头丑、踢鞋丑的表演体系来看,他应属“市井式”的幽默。他所扮演的胡连、胡知府、胡图、李老三、半空和尚等,总能找到民族幽默感的种种表现,它们揉合在潮汕的风情习俗中形成潮丑式的幽默感。
谈及幽默,方展荣总结为三个环节,也即幽默三部曲。第一是制造悬念,一出台就带戏制造悬念。风趣诙谐的眼神眉韵,滑稽逗人的举手投足,显露个性的说词道白,好像在启人思忖:你知道我要干什么吗?看吧,我有故事要告诉你,让你忍俊不禁、笑口常开。第二是着力渲染,悬念使你产生追根寻源,究其结果的兴趣和要求,但丑角的着力渲染,是有意使你不能一下子识破悬念,有意让你置身于“五里云雾”之中,让你从容看他淋漓尽致做戏,扑朔迷离施展演技。第三是反转突变,扑朔迷离的渲染,使你难下定论,悬念未得一解,但“反转突变”,出现的结局又完全出乎你的意料。例如李才老三“惊鬼”的结局,反而突变为“怜鬼”。
方展荣处理反转突变,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戏文引着人物走,人物引着观众的心目走。表演轨迹牵动着观众的心理变化、情感想象,结果是出乎意料的使人哗然。有人说,他的幽默感既是来自于客体——剧中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昭示,也是来自于主体——演员的创造个性特色。
方展荣的艺术植根于深厚的群众土壤之中,又服务于广大群众。他每年下乡演出的场次都有近百场,足迹遍布粤东和海陆丰、深圳等地。他多次访问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其精湛的潮剧艺术均在当地引起轰动,传为美谈。同时,他的艺德和敬业精神也深为人们所称道,不论是为国家领导人或为华侨演出,还是为穷乡僻壤的农民演出,方展荣都一样地投入,一样地唱好每台戏。
只要有他到场之处,乡亲们都奔走相告:“方展荣来了!”很多潮剧迷更早早到戏棚前“占位”。当方展荣的丑角出场时,全场掌声雷动,欢声笑语不绝。他上台连续表演两三个小时,腾、挪、滚、打,十分认真,当回到后台时,已是大汗淋漓。当有人劝他,年纪大了,不必每次都上场时,他却说:“不行,我不上场,乡亲们不满意。”这是观众对他的一种信任。
国画艺术,忘我清尘
这样一位艺术家,在戏曲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一门心思潜行另一个艺术门类——国画。
方展荣画画已有20多年,如今,他的国画几乎与他的潮剧齐名。这得益于他画画时内心的忘我、清尘和平时爱思考爱琢磨的个性。他用画画谋求心静,在浮躁功利的现代社会,以内心的宁静追求智慧和洁净。他用表演戏曲的悟性来画画,不仅让画作蕴意深长,还有了勃勃的生命力。
他说:“我画画的时候特别快乐,特别忘我。我画画的追求就是干净,要活龙活现,我的国画功底不深,但是画画,我有一种追求,就是让我的画来填补我的表演,填补我的心情,填补我对舞台人物塑造,让人物更加有血有肉。” 他还说:“我在揣摩中感悟,戏曲和画画是相通的,比如整体布局,哪里浓墨重彩,哪里淡漠留白,哪里高亢险峻,哪里低婉缠绵,都有相通之处。”
方展荣最爱画的是荷花和鱼儿,几乎每画必有鱼儿。
他说:“鱼儿,它在水里游得多么悠然自在呀,这种于世无争的悠然和自在,就是我,我在艺术的天地里悠然自在遨游,我非常快乐。”他还说:“鱼儿在池里给人观赏时,人们都称赞它多么漂亮靓丽,可它死了,人家就把它随便丢弃了,谁会去重视它,怀念它呢?”可见,方展荣画鱼有着自己内心的故事,它们就如画旧时代的“戏子”,是他至亲至爱的亲人的影子、志趣相投的同行,那些渐行渐远的故人和往事,并没有随着时间而变得模糊,而是通过他笔下的鱼儿,清晰鲜活的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画鱼,是为不会忘却的纪念;他画鱼,其实也是在画自己的影子。
他画莲,是因为爱莲。“莲花是从最底层的污泥中孕育生产的,可却长得如此蓬勃,如此苍葱。莲没有背景,没有靠山,蓬勃阔大的莲叶就成了婷婷莲花遮风挡雨的背景和靠山,他们从最底层而来,根脉相连,休戚与共,不可分割。”与其说方展荣画莲,不如说他是在用画笔诉说自己的故事。
和许多艺术家不同的是,方展荣在画中感悟人生,享受人生,并以办画展的形式来传递一种处世态度,让人们透过他的画看他,看人们,看世界。2010年《方展荣戏墨》国画作品集出版,并多次举办个人国画作品展,有作品被地方博物馆收藏。今年 4月26日,方展荣2014年“戏墨神州”国画全国巡回展在“潮”人盛典上启动,巡回展首站吸引了各界人士及书画爱好者前来参观。在佛山市,方展荣2014“戏墨神州”国画全国巡回展首站共展出119幅作品,以鱼、莲为主要创作题材。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如方展荣在起潮语歌曲《人》中所唱,他的潮丑艺术之路既有艰辛跋涉,也有苦中作乐,但他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并在潮剧艺术史上摘得了属于自己的桂冠。回顾这条路,谦逊感恩的他还对他的贤妻——国家二级演员吴玲儿充满了感激。他说:“玲儿演过《陈三五娘》中的三线的五娘。她还是姚璇秋的学生,如果让她继续深造下去,可能会比我更成功,但是她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事业。我要感谢她!”他还说:“作为一个艺术家,有这样一个家庭,我感到很幸福!”
潮人纵横记者:刘艳芳
来源:潮剧大观园
方展荣在《柴房会》中将梯功演得炉火纯青,让人印象非常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