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做一个坚定的死宅

我们生活圈子里总有这样的朋友
他们人缘好性格开朗左右逢源
朋友需要帮助总是第一个出现
朋友组局总是第一个响应
聚会时又总能爆出各种新鲜的料,成为饭桌的核心,承包整晚的笑点
翻开他们的通讯录,有从小学到大学的大半同学的联系方式
参加过所有在一个省的同学的婚礼
那些你连名字都想不起来的同学,他们还保持着联络
每个人在什么单位,做什么工作,有什么资源,他们都了如指掌
相应的,当他遇到困难,也会得到来自各方的帮助
而他因为路子广,总能得到各种实惠
例如有同学帮忙提供打折信息,抄底价买到了房子
还有朋友搭个线,买到了很便宜的二手车
他们出差到每一个城市,都有老同学或老朋友做东款待
我们最头痛的去医院排床位,他们也能找上关系
老婆是朋友介绍的,工作是同事推荐的,股票是内线提供的
很多人抱怨这个社会日趋冷漠苛刻
他们却如鱼得水,过得潇洒写意
这类人在网络上被称为结构洞,是许多关系网络的交汇点,我们不妨称之为社会活动家。
可惜大多数人没有这种社交能力
不但我们自己恨自己,家里人都跟着恨——你看人家那个谁谁谁多会来事,你就知道宅,跟个傻子似的!
我们羡慕这些人,甚至有点嫉妒恨——要是没有这些社会人,我们还是正常水平,可这些社会人出现以后,我们就成了傻子。
小时候他们是别人家的孩子,现在又多了一个身份,是别人家的老公,以后还会成为别人家的父亲,一生都要用情商碾压我们。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一种天赋。
在世纪初的时候,大学里推广过卡耐基培训,就是通过一系列号称科学的方法让人提高情商,成为受欢迎的人。
课程我没去听,但是课程介绍我拜读过,大概内容是在各方面锻炼,把自己培养成社交达人,例如主动跟人打招呼,勇于表现自我,在人群中起领导作用,锻炼当众表达的能力。
有不少同学参加了课程,回来以后确实在同学中很显眼,尤其是在找工作这种需要推销自己的场景里颇有斩获。
可是这些科学手段,基本在陌生人社交的时候才管用。初一见面,注重仪表,主动表现自己能赚到不错的印象分。
但所谓日久见人心,长时间的相处,还是要靠个人魅力打底,这就更依仗天赋。
譬如那些学卡耐基的同学,每次见到我都点头致意,刚开始我也很高兴,但过了几次发现哥们根本不走心,连我是谁都不知道呢。
很多年后的同学圈里交流,才发现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对这些培训的人反而印象要差一些,刻意的表现显得不够真诚。
这样说起来,我们这些没有社交天赋的死宅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先天就缺乏社交能力,训练又无法提高,只能自卑到底无伴终老孤独一生了吗?
我们当然不能用这样一个粗浅的结论来敷衍自己
遇到问题要仔细看,才能看出门道
这些社会活动家的资源也不是凭空得来,要付出很多隐性的代价,甚至是巨大的代价
张三要搬家,李四一叫就到,自己开车来哦,搬上搬下,任劳任怨,有时候连顿饭都顾不上吃就跑了。多好的朋友,多让人感动。
但是你别着急羡慕,这是张三和李四达成的一个隐性契约——将来李四需要帮助的时候,张三也要随叫随到哦。
如果到时候张三不履行,是要遭受道德批判的。
社会活动家要维持这样的关系网,是要投入很多成本的,其中最大的成本可能就是时间成本——张三找你帮忙,你去了,那王五找你的时候,你能不去吗?
张三的喜酒你喝了,还随了份子,现场还帮着新郎挡酒,喝大了;王五结婚的时候,你能不出力吗?
医院的朋友帮忙解决了床位,将来让你安排个贷款,你能不办吗?不办得罪人,办了违反纪律怎么办?
张三明明可以找搬家公司,需要花几百块钱。找李四就不需要花钱,可是李四出人出车,这不是成本吗?
熟人社会的温情脉脉,本质还是用隐性契约代替商业活动。
越是在商业活动不发达的地区,人情社会的这种隐性契约就越多。
在一些乡村里,真正是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千丝万缕,错综复杂。
他们往往慨叹城市里人情冷漠,同一座楼,同一个单元,对门都不认识,不往来。
老人从农村到城市非常不适应,你们平时不走动,有起事来,连个帮忙的都没有。干什么都花钱,多少钱够花的!
可是他们没有想从另一个方面来想,为什么现代化城市里的人不需要守望相助?
因为有足够发达的商业活动来代替这些隐性契约。
搬家有搬家公司,建筑有建筑公司,跑腿捎货的事情都有专门的公司来做,而且更加专业。
这也导致城市里人的另一个烦恼,就是口袋里钱看起来多了,但还是剩不下,确实是处处都要钱。
这正说明了成本一直都在,只是有时候要消耗几张毛爷爷,有时候要欠下一段人情债而已。
想到这层,死宅不必再自卑。如果我们没有天赋成为社会人,那就好好赚钱,让毛爷爷来帮我们。
by 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