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发起中国上市公司转型动力大调查第二季

5月10日,由转型社发起主办、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作为学术支持、贝恩资本和博涵财经等联合主办的中国上市公司转型动力大调查第二季在上海正式启动。
“经过对3500余家上市公司2017年财报的梳理,结合转型社·转型力模型,我们构建了a股上市公司的转型全景图。”转型社研究中心负责人旭日表示,“很深的体会是一些商业模式转型的公司竞争力明显加强,护城河变得越来越宽,比如金正大、奥佳华;一些业务逐步转型且执行力强的公司开始成为新领域的领军者,比如科伦药业,青岛金王;而一些借转型之名以进行减持的公司出现大量的商誉减值,股价持续下跌。”
来自深交所的数据也印证旭日的观点。受从严监管政策的影响,2017 年深市并购重组数量有所下降,但质量显著提升,“忽悠式”“跟风式”重组趋于平静。2017 年深市完成并购重组 190 起,同比下降 13.64%。
数据来源:深交所统计,交易金额不包括配套融资金额。
产业并购占主导地位,重组上市热潮渐退。从标的资产与上市公司业务关联情况看,2017 年披露的重组方案中超过六成为产业整合。
海外并购方面,2017 年深市公司披露海外重大资产重组方案 20 起,交易金额 606.57 亿元,主要集中于欧美等地,行业集中于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医疗器械等。通过并购海外优质标的,一批公司加速了全球布局的步伐,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
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此前曾专题研究“民营大企业转型的利益相关者研究”,积累了非常多的案例和研究。中心主任江若尘教授认为,“转型是在重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企业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在生产关系的调整下,获得生产力更大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会转型的关键期,而转型的主体是民营企业,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水平、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仍是民企亟待提高的短板,对民企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的转型印证了我们在第一季大调查成果《转型动力白皮书》中的观点,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行业内所处地位、自身的资源禀赋对转型时点和转型方向的选择尤为重要,包括企业家精神,所以第二季的大调查活动希望能归整出更多对上市公司转型有帮助的内容”。转型社创始人、原第一财经研究院行业研究副总监朱国泉表示,目前a股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白马股行情和今年一季度创业板逆袭后,市场上已很难见估值洼地,而转型中的上市公司是一个不错的观察方向,商业模式、业务模式、主营的转型会带来收入和估值的提升。根据此前转型社研究中心推出的转型300和转型力100指数,转型中的上市公司较未转型的公司有着20%甚至更高的超额收益。当然,需要辨别他们的转型动力究竟是高还是低。
据悉,第二季的上市公司转型动力大调查活动将从6月开始,持续至11月,期间将走访上海、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南京、厦门、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武汉、西安长沙等地上市公司,并发布更新“上市公司并购基金管理人top100”、“转型领先100指数”和“转型动力300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