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之乡”绍兴莲西村遇难题:年轻人做竹编的少,技艺如何传承 ..


“村里毛竹资源丰富,就地取材,编制成菜篮、淘箩、饭罩、各类箩筐等竹制品,全村竹编业的年产值也有200多万元。”昨天,柯桥区夏履镇莲西村党总支书记金建安说,他们村的竹编产业有传统优势,不仅提高了毛竹的“身价”,也解决了山区剩余劳动力的出路,让山农增收,但随着老一代竹编工匠的年龄渐长,年轻人又大多不愿从事这项传统产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断档现象。
曾被评为“竹编之乡”
莲西村由建民、建幸和莲花三个自然村组成。该村盛产毛竹,现在毛竹林2000多亩,由于毛竹资源丰富,家家户户都有编织竹制品的习惯。其竹编手艺源远流长,已有200多年历史了,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评为“竹编之乡”,几乎每家每户都编制各类竹编产品。
“我每天基本上要编制竹编10多个小时,主要产品是竹篮、竹箩等。”66岁的老竹匠李毛狗坐在竹椅上编织着一只竹篮,身后一大堆半成品垒得一人多高,一边编织一边同记者交流着说,他每个月竹编的产值能做到5000多元,杨梅时节编制杨梅篮10元/只,客户都是上门等着要货,供不应求。
“现在莲西村全村800户村民中,有近百户村民在家从事竹制品加工。”金建安说,而且三个自然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建民自然村竹制品加工主要是扫帚、脚手架为主;而建幸自然村以制作花圈架子、竹箩为主,莲花自然村则以制作包括竹篮、锅刷等家庭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一般竹篮可卖到10—20元/只,饭罩20元/只,小淘箩5元/只左右,箩筐可卖到100—200元/只。
“竹制品年产值做到10万以上的也大有人在。” 金建安说,如周明焕、周根土等村民,以做竹梯子、脚手架为主,这在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建筑业中,抓住了机遇,产品是供不应求。而且不用去推销,都是上门前来收购的。
经过多年发展,也有村民从以前的竹制品制作中脱离出来,成为贩销大户,村民金长法就是其中之一。他专业卖竹制品7、8个年头了, 去年他一共帮助村民出售15万个竹架子,销售额60多万元,20多户竹制品加工户的货全由他包销。
如何传承和发展?
“但现在村里制作竹制品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村民,最大的已经有八九十岁,村里年轻人很少从事这一行业。”金建安说,虽然村里也一直在引导,希望年轻人能将手艺传承下去,失传很可惜的。为此,村里还专门建起了“竹韵馆”, 里面陈列着上百年来该村村民制作的100多种竹编制品,有农用的和生活用的几大类,都带着岁月的痕迹。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年轻人不要忘记这一传统手工艺。
“三四十年前,村里老老少少几乎都会竹编。”村民金条珍说,当时从事竹编行业的少说也有五六百人,编制的竹编产品曾经卖到上海、江苏等地的果品进出口公司,还漂洋过海到国外。但现在年轻人大都不愿从事这一行当,还在坚持的大都是一批老年人了。 为让竹编业得到传承和发展,前段时间,在夏履镇政府的主导下,专门在竹编特色村莲西村成立了镇竹编协会,金建安成为首任会长,村里包括金条珍、李毛狗在内的20名竹编高手列入首批会员名单,竹匠们有了一个技艺传承、产业发展、交流合作的全新平台。
“夏履镇将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宣传竹编文化,选好工艺接班人,使得竹编工艺代代相传并生生不息。”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能抓住市场的脉搏,竹编工艺仍能大放异彩,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竹篱笆就吸引了不少乡镇前来采购。据悉,目前,夏履镇已经形成了竹编产业的发展思路——技术上精益求精、技艺上代代传承、市场上另辟蹊径,包括利用农函大平台,开办竹编培训班,让更多山农参与到竹编产业中来,同时,引导开发精细工艺品,通过文化植入让竹编产品产生更大附加值。

现在哪个年轻人愿意学呢?

外地人不知道能不能学

这年头木匠吃香,蔑匠不行

肯定没人学的,这难题无法破解,一个饭罩20元,连本带利,一天能做几个,山里人勤劳起早摸黑的的,这活不是几天几个月能学会的,每家都山地,山里的毛竹砍下来,背下来不是嘴巴说说的,年轻人吃不消的。山里老年人不出去打工,在家做做只能图个温饱。

物以稀为贵,这种行当就是累点,如果这批人都老了,没人干了,还是会有年轻人去从事的,现在市场是萎缩了,但是不会灭绝的,而且以后都是向艺术品方向发展了,我网上经常看一档节目,老手艺,就是讲述的是一种现在社会基本用不上的工艺,但是也有年纪轻的去学,他们不是为了糊口,而是为了一种兴趣,一种执着,学手艺一般都要3年才可以出师,现在的确没几个年轻人会去从事,我也会好些所谓的手艺活,其实我根本称不上,全部是三脚猫功夫,都不精,想以后也去学一门喜欢的老手艺,纯粹玩玩,不过我觉得我自己还是喜欢电子技术,从小的爱好,也想学个老手艺玩,可以消磨时光

需要创新

老手业要失传了

塑料制品大行其道,竹制品真的没用多大销量了,况且人工贵,成本还高,利润肯定不高的

有时候觉得我都会一点,可是又都不会,比如他们篾匠的篾我会劈,我手势可以控制,不会厚薄不均匀,可让我做个东西出来我不会,刨一块木头,我可以刨平,中间不会凸起,斧头劈一个面我也会,也可以,但是让我做家具我肯定不行,都是乱七八糟学来的,但是也无所谓,我又不是靠这混饭的,就是一种好奇,做好了很有一种成就感,那时初中时我用一个S9018三极管做了一个FM的音频发射机,就100米左右可以接收,用收音机调频段,那时的兴奋,高中我一边上学一边继续学,好像高一还是高二我就做出了鉴频器,所以大学我为一个别的学校同学去做枪手,模拟电路第一,数字第五,就这两科,他们也不相信,因为我学的专业根本和电子都没关系的,所以兴趣是最主要的,人如果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了,什么都是简单解决,我也想学个老手艺,不过没想好,再过段时间吧

给你一个大大的赞。

谢谢,我是70后的,山里人,我们那时许多玩具都是自己做的,而且我们那里泥水匠,木匠,篾匠,漆匠,铁匠等等基本都有,只要愿意学,他们一般都会教你的,有时当正经活干的,那时我爹就规定我要锯好多少木板才可以去玩,这不是练习,要吃饭的活,所以我虽然不是木匠,但是这些基础我有,我们这年纪的山里人木匠基础基本都有,那时要帮大人干活呀

可以学的。就是一下子学不好,时间有些长。

外国人都可以学,你为什么不可以?又不是什么高科技,我这样理解,这种工艺其实已然淘汰了,但是不会灭绝,但是有基础了,要向艺术品方向走,估计3年,这东西涉及许多方面,最基本的是选竹子,做什么东西要多少老的竹子,这都有讲究的,这就是一种经验,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个需要当地镇村两级的力量参与其中

小时候看到的箍桶匠手艺现在都几乎无用武之地了,平时还能看到结婚嫁娶时,会有小的类似工艺品的马桶出现

是个问题

以劳动成本计算,未来只能发展工艺品结合的运作,当地多培养几个美院出来的年轻人,只能转型望高端发展,否则未来只能留下一个博物馆了!

很正确的看法!我认为要有一个合适的定位,对产品来说,竹子我们南方很多,竹编工艺几乎遍及南方,我们前辈当初做出来的其实都是生活生产用具,当然这是它们的本来的意义,可是已经被工业品代替了,只能往工艺品方向发展了,数量不可能再很大了,但是质量和工艺保证也不会灭,卖外国也不是不可以,我的产品也带一半的工艺品,我全去日本的,但是他们喜欢这种产品,竹编工艺品靠我们自己这里销售,做这种淘箩箩筐狗簸箕,那确实是糊口了,年青人是不想干

兄弟我们山里人基本都会一点木工和篾匠,那里本来就出这些工匠

要搞个展示馆,专门传承这些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