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价值困境:青年价值观的震荡与冲突

二、价值困境:青年价值观的震荡与冲突在同行眼中,短视频数据有着让人觊觎的好品质,也有着很多让人嫉妒的忠实粉丝。
红文化在其形成之初并没有明确的褒贬色彩,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变革式发展,红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毫发毕现。尽管红文化不具备辐射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力,但是是作为一个个传播节点,红在或大或小的粉丝社群中发挥着价值影响力,改变和型塑着社会文化的格局,对络文化和社会群体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给青年群体带来了非常大的震荡,导致其在价值选择、消费方式、文化认同等各个方面都与主流的社会价值产生了深刻冲突。
1 表象与现实的错位:价值选择偏差
从现实情况来看,红在络世界的表象往往与现实境遇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大部分红成名都是依赖于背后团队的策划与炒作,并且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签约专业机构,将红作为一种职业。在络世界中,职业化的红们或者大肆展示所谓上流生活,毫无底线将炫富拜金、络暴力、整容色情等作为展示的手段,或者不遗余力地“展示”自身经过美化加工过的成功经历、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社交方式等,而这些内容的本身都与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着千差万别。在红们不遗余力的鼓噪下,宣扬了一条条通往所谓“成功”的捷径,使得青年将“走红”与“成功”等同起来,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认为不通过踏实的奋斗也能“一夜成名”“名利双收”,陷入迷思幻想中不可自拔。
有些红为了引起他人注意,往往宣扬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处处标榜自身,奉行“精致的利己主义”,导致不良社会心态长期弥漫,被部分青年奉为主流价值观。在表象与现实交织而形成的巨大价值鸿沟中,青年往往无法辨别真实情况,产生了价值选择偏差的客观事实,抛弃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规范和约束,从而进一步造成了青年价值观功利化、虚荣化、去信仰化的现实表征。
2 物质与精神的合流:消费理念倒置
从当前红发展形态来看,以红经济为导向的40时代格局已经形成。分析报告显示,当前红变现方式逐步多元化,涵盖电商、广告、直播打赏、付费服务以及演艺代言培训等[13]。在此格局下,时尚博主、美妆达人和电商红等红群体发展势头更为迅猛,他们以吸引和动员粉丝消费为主要目的,构造了以分享、互动、信任和社群为基础的红经济模式。
数据显示,2019年,19~35岁区间用户占据了移动购物总体用户的674%,尤其是90后、00后用户越来越看重商品以外的附加值,即商品背后的人格属性、购物过程中的娱乐性和互动性[14]。这种模式从表面上看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强化红的人设,在社交平台增强与粉丝的互动,提升信任感和贴合性,实质则是以物为载体,通过传递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粉丝,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合流。他们将产品描述为“生活美学”,宣扬日常的衣食住行都必须具有美感与美学素养,彰显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态度。
很多青年将红推荐的产品或服务视为珍宝、奉为圭臬,在购买惯性行为的影响下,是否有益于生活、是否具有使用价值、是否在自己的购买能力范围之内等问题都变得无足轻重,造成的结果是青年在购物、消费的过程中更加冲动、追求流行,更加容易透支消费。借助物质来满足精神需求的行为,不仅使青年的生活退化,更侵蚀他们的理想追求,使得及时行乐、一夜暴富等心态不断涌现,导致本该努力成为时代新人的青年不再通过坚定理想、历练本领、担当作为,使自身的人生更有意义,而是寄托于物质追求、消费至上、享乐主义。最终结果就是精神追求日益虚无,生活的终极意义和理想追求都不断淡化,与主流价值观日渐疏远。
3 解构与重构的交织:文化认同危机
红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兴起的时间尚短,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鉴别,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又往往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其质量良莠不齐,其快速、同质化、混杂式的特征造成信息传播的汪洋大海。在其野蛮生长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主流文化被逐渐解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它以汹涌的信息浪潮为载体,进入和挤占着青年的思想活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构着人类长期形成的理性批判思维,助长了诸多非理性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其背后凸显的娱乐至上、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观念正在重构为人们新的思维与认知,使主流文化逐渐退让,导致了青年的文化认同危机。在当前的传播格局之下,青年成为传播的一个个节点,形成了非线性的状辐射格局,主流价值影响力、引领力逐渐被削弱,杂糅的红价值观、各类思潮充斥在青年成长的空间之中。由于青年的自我意识较为强烈,往往以强调“自我”为核心识读信息,导致许多青年无法被主流文化所吸引,或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青年往往因情绪传播、个体认知、社会化传播的影响,产生了缺乏倾听、认识偏颇、观点偏激的形态。长期在这种红文化的影响下成长,极易使青年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感知产生偏差,必然弱化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产生文化认同危机。因此,面向青年,引导青年,给青年提供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向他们传播有思想深度、有文化内涵的络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青年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是我们亟待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