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新技术发展趋势

近年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的几年内世界汽车工业的技术进 步将由量变达到质变.由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汽车工业发达国家从上个世 纪 90 年代中期就开始先后从节能,安全,环保等方面制定了汽车技术的发展规 划,并组织科技攻关.
一,电动汽车将进入实用阶段
随着低价格,高能量和长寿命新型电池的研究发展,以及人们对环保的强烈 呼声,电动汽车将越来越多地在各大城市取代石油能源汽车成为一种代步工具.
(一)纯蓄电池驱动的超微型汽车
这种汽车降低了汽车的动力性和续驶里程的要求,充电过程比较简单,车速 不高. 较适合于市内或社区小范围内使用. 由于多数采用了镍氢电池, 镍镉电池, 锂离子电池等高性能电池,车辆性能较有保证,已进人小批量试生严阶段.
(二)混合动力汽车
由于受到蓄电池性能的严重制约. 使纯蓄电池型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举步 维艰,于是混合动力汽车成了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之间的过渡产品,既充分发 挥了现有内燃机技术优势,又尽可能发挥电机驱动无污染的优势.混合动力汽车 将现有内燃机与一定的储能元器件通过先进控制系统相结合, 可以大幅度降低油 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技术成熟,价格便宜.
(三)燃料电池汽车成为竞争的焦点
燃料电池汽车在成本和整体性能上, 特别是行程和补充燃料时间上明显优于 其他电池的电动汽车,并且燃科电池所用的燃科(甲醇,汽油,柴油,天然气等) 来源广泛,又可再生,并可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等环保标准.
(四)驱动电机呈多样性发展
尽管传统的内燃机汽车仍在当今世界占据主导地位, 但发展清洁无污染的电 动汽车已是大势所趋,也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
二.汽车安全标准将会更加严格
汽车安全技术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细,但任何单一技术都或多或少
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而且仅仅依靠某一项技术已很难使汽车整体安全性能得到很 大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汽车安全性,满足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高的需求, 变得越来越急迫.驾驶汽车,确保行车安全.另外要不断完善各项单一技术本身 还要搞好各项单一技术之间的协同这一点更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第一项工作的最 终成败即汽车安全技术应朝着和减少事故影响的目的. 所以今后的汽车安全技术 是越来越集成化,智能化,系统化的.
(一)集成化
将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与被动安全技术进行融合,会
得到更好的安全保护效果. 在 2000 年世界汽车年会上, 德尔福公司推出了 集成安全系统(iss) .该系 统涵盖了汽车上所有的主要子系统, 由 50 种不同的技术组成,包括现有的,不久 将推出的以及未来将要推出的先进技术,这些技术集成于一体,协同发挥作用,达 到更好地预防交通事故发生操纵方面的不足,等到相关技术如智能汽车操纵性能 设计和人机工程设计等技术进一步成熟后,就可进一步推动汽车安全智能化.有 人预测,未来的汽车会成为各种尖端电子技术的载体,或者说 21 世纪的汽车是移 动的电脑平台,智能制动,智能减速和智能转向将是未来智能汽车的基本特征.
(二)智能化
随着电子信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形色色的智能技术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 安全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gps(全球定位系统) 技术,智能避撞系统,智能驾驶 系统,智能轮胎,智能悬架,智能安全气囊等将在汽车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加快及相关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 新型智能化安全技术装置将出现在现代车辆上这些智能装置将具有一定的识别, 判断能力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自动协助或自行控制.
(三)系统化
将汽车,道路,人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研究,让三者相互协调,达到各自性能的 最佳匹配,才能实现驾驶员行为特征,车辆机械特性及道路设施和交通法规之间 的最优协调,才能追求系统整体的最佳效益.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未来的汽车安全技术将向着微处理机, 软件技术, 多通道传输技术,集成化技术,车载网络系统,光导纤维传导技术,声纳传感技 术, 纳米技术等更先进的技术领域发展. 不仅能将过去在军事及航天领域的雷达, 声纳( 超声波),远红外线,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于汽车,而且 能将声学,光学,电磁学,光电感应,指纹识别等领域的新技术运用到汽车上更 能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三.汽车排放控制标准将会更加严格
国际上目前正在开展汽车排放技术法规全球一体化工作. 针对目前国际上存 在不同的重型车辆排放技术法规,排放的测量方法不尽相同,增加车辆和发动机 制造商的生产成本的问题,起草制定全球统一汽车技术法规.重型发动机的车载 诊断系统(obd)电子监测发动机的各项参数,以确保发动机性能正常,并检 测出故障,因此车载诊断系统(obd)要与目前及今后出现的新的排放控制技
术相匹配. 该全球统一技术法规目前仍在专门成立的非正式工作小组内进行起草 工作,重点是在原有的欧洲,美国,日本技术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协调和统一.未 来的全球统一汽车技术法规将针对世界不同区域的地理和气候环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