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这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民俗


诸暨曾是越国古都,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孕育了越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蕴涵着耕读传家的韵味,虽不见经传,却也绵延不绝,流传至今。然而如今,一些传统民俗渐渐被人淡忘……
一、相亲
旧时诸暨乡村中,男女青年到了十六八岁,父母便请媒说合,写红笺请于女家,女家以“允帖”答之,其开具生年月日者为“庚帖”,亦曰“日帖”。
解放后,虽没了这些繁文礼数。但许多青年还有请”介绍人”牵线搭桥,相识恋爱的。而在农村还有“看姑娘”与“看人家”两种相亲方式。“看姑娘”是让男女青年互相看看人品相貌,了解人品性格修养。如果女方对小伙子满意,必定奉上甜汤圆,这就有祈祝这桩姻缘“团圆”的意味。
“看人家”则是姑娘到男家去作客,实际上是对男方家庭经济、邻里关系的综合考察,婚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次行动。
二、清明望囡
诸暨民间习俗,女儿新嫁作媳,次年清明,父母亲要担物品探视女儿。一则表示父母爱女情深,二则是为女儿抬抬脸面。
望囡物品相当丰盛,除一些普通的瓜果外,还有必备石榴果,代代果,其象征子孙繁衍,代代相传;这些礼果与糖果,炒米糕、荸荠、甘蔗等一起拼成篮头,由父母兄弟挑到女儿家,而婆家则将娘家挑来的礼品分赠给左邻右舍、至亲好友,以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真诚问候。
三、新媳回门
已嫁的女子第一次返回娘家探望父母,这就叫“回门”。回门一为感念亲恩深重;二为问候父母安康。
新妇回门在新娘婚后第二天,由夫妻双双携带礼物探望岳父岳母。女儿回家,娘家人自是喜不自禁,再加上半子(女婿)伴同,岳 父母往往要设便筵招待新姑爷
按古俗,回门新妇女婿,得等天黑之际返家,但决不能在岳父家过夜。
四、庆生做寿
婴儿出生,对父母长辈来说,当是天大的喜事,满月和周岁时要准备红鸡蛋,分赠左邻右舍,客气的邻居则回赠小钱祝贺,俗称“百岁钱”。
到50岁,如果做了外公外婆,女儿女婿会在49岁之年,提来篮头,送上衣衫鞋帽,以示孝心。另有63岁,有“鲤鱼要过滩”之说,女婿女儿要买一条大鲤鱼送给父母。66岁,女儿要送66块红烧肉给父母,因诸暨古俗中有“六十六,阎王老爷要吃肉”之语。据说,只有女儿敬上这般孝心,老人才能度过命中劫难。
五、过小年
在马剑、紫阆等地流传着一种六月初头过小年的传统习惯。小年节日来临前,各家主妇就忙着准备各类佳肴和零食。清晨,举家赴田头带篮头谢田公田姆赐予丰收。早饭后,迎接老亲新眷,远朋近友,到家过节。
过小年和春节一样,大人吃酒会客,小孩自由嬉闹,但它却少了春节的许多繁俗礼节,多的是亲友相聚时无拘无束的亲近。
六、清明果
每到清明,诸暨人家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用来扫墓时祭奠先人。
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每年清明前,女人们手提竹蓝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经过繁杂的制作工序后,青青的艾草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
如今清明果已不再是单纯的清明祭祖的意义了,他含着浓浓的亲情,带着纯纯的乡情。

作为诸暨宁,只知道其中一些

只能说井底之蛙就这样肤浅,其实这些所谓的民俗整个“大绍兴地区”包括原来那萧山几个镇,慈溪、余姚这边也差不多这样。。

什么时候成了诸暨的风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