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新闻 06-30 09:31
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国,但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制造在呼唤“工匠精神”,地处长三角中心的嘉兴同样期待着凭借“工匠精神”,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使“嘉兴制造”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走向世界。今年的市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提交了有关职业教育的提案,为嘉兴经济的明天出谋划策。
[委员建议]
[教育部门]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今年的市两会上,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兼技术开发部部长、市政协委员舒少仁提交了《关于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建议》这件提案。他在提案里列出了当下我市经济的主要问题:我市有很多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如南湖电子信息、秀洲光伏、平湖光机电、港区新材料、嘉善光伏与电子信息、海盐核电关联及海宁太阳能、平湖服装箱包、海宁皮革家纺、桐乡化纤等,已经具备了规模优势,但品牌培育和创新力提升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坚持打磨精品品牌,使“嘉兴制造”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
舒少仁因此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加强宣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通过各种媒体,弘扬“工匠精神”,重点宣传在我市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先进人物,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奖励,逐步形成全社会尊重“工匠精神”的意识。二是政策引导,加强技工型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引进。他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首先通过政府主导的各类创新、创建工作,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纳入考核范畴;其次要深化本市的职业技术教育,把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改革的方向,同时鼓励企业与职业技术培训相结合,联合培育技能型人才。
创建职业教育新机制
记者从嘉兴市教育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围绕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积极实施职业教育改革与试点,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双元”机制,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大力支撑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出台《嘉兴市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从2011年起,每年从教育资金中安排不少于600万元的专项经费,资助市属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2014年至2016年间启动实施嘉兴欣禾职教集团产学研共同体3年行动计划,财政每年新增安排200万元,专项用于建设10-15个产学研共同体。截至目前,已有4所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了8个企业学院,共投入建设资金3930万元,其中牵头院校投入620万元,合作企业投入2770万元。
二是开展以产学研共同体为载体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试点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招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协议,联合招生招工,并列入2015年招生计划,择优录取的学生与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培养协议,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招生招工一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全市共有8所职业学校、10个专业和11家大中型企业参与试点项目。
三是实施“双元制”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试点。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申报成为“双元制”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试点院校,与嘉兴市餐饮行业协会、桐乡乌镇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联合开展“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双元制”人才培养,目前已开办5届,学员200余人。
[媒体]
同样是在今年的市两会上,浙江欧迪恩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市政协委员李秀蓉提交了《创建“双元制”职业教育机制,推进嘉兴经济腾飞》这件提案。李秀蓉说,目前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学校制”职业教育,学生全部在学校上课,毕业后才踏入社会,进入企业,而“双元制”就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李秀蓉建议:在嘉兴市创建“双元制”职业教育,由嘉兴市政府牵头,联合嘉兴地区的各类技术学校与行业协会、企业进行合作,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加大政府扶持,给予经费支持,引进德国成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加强技工的人才培育,促进嘉兴地区的经济腾飞!
她还结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性与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对比,总结出了4点启示: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前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因此她认为,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协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推出“工匠精神”系列报道
与市政协委员们的观点不谋而合,4月20日,“坚守实业、坚持创新”大型新闻行动在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正式启动。此次新闻行动由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合作交流办、市工商联、嘉报集团、嘉广集团、市记协等单位联合主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主题,通过点带面、立标杆、树典型,宣传报道一批“坚守实业、坚持创新”的企业经营管理者。
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转换新动能的关键期,嘉兴涌现了一大批“坚守实业、坚持创新”的优秀企业,它们成为嘉兴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此次新闻行动抓住“坚守坚持”和“实体创新”的关键词,通过精准化、个性化、情感化的挖掘,走进企业家的工作、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过去和将来、成功和喜悦、挫折与痛苦,挖掘他们的实业情怀、创业热情、创新激情和社会担当,让他们的精神成为推进嘉兴转型发展的力量。充分展示嘉兴企业家“百折不挠创实业”、“百尺竿头勇创新”、“百舸争流赢市场”的守业精神、创业激情和社会责任,展示对经济发展爬坡过坎的坚定信念。
此次大型新闻行动为期一年,充分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传播资源和优势,采用融媒体报道形式,通过“新闻+活动”、“线上+线下”互动模式,打通各传播平台,实现新闻报道的同步多元化推动,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我市还将举办“坚守实业、坚持创新”盛典,揭晓30位左右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典型,并将典型报道结集出版。我市各新闻单位派出精锐的报道团队,精心制作内容,安排黄金时段和版面,高扬嘉兴企业家新的时代精神,为嘉兴经济鼓与呼,为嘉兴发展汇聚新动能。
[专家解读]
经济转型升级
倒逼职业院校优化培养模式
测量放线实训
2015年8月,嘉兴市政府申报的《市域职教集团框架下以产学研共同体为载体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17个浙江省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之一。晚报记者请嘉兴教育学院职业教育研究处处长鲍加农分析了我市当下的职业教育形势和培养模式。
嘉兴市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嘉兴欣禾职教集团,到目前为止已经涵盖了区域内2所高职院校、11所中职学校、2个研究机构、13个行业协会、150多家骨干企业,形成了政校行企紧密协作的大平台,为实施“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奠定了基础。2013年7月,嘉兴市教育局、嘉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印发《关于嘉兴市职业学校试行“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师培养制度的意见》,要求各职业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每两年有两个月时间到行业、企业当“学徒”,切实有效地使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职业能力,为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打下基础。
经济转型升级倒逼职业院校优化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通过“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五年计划的投入和发展,其办学规模和硬件建设已经达到较高水准,但其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养依然不能得到行业企业的高度认同,人才供给与需求仍存在一定的错位。面对“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经济、省委省政府“四换三名”(四换即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三名即培养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家)等战略举措的不断出台,经济转型升级提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对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质量等形成倒逼机制,精准培养、无缝对接、有效服务成为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现实问题。
西方国家的现代学徒制一般由国家层面主导实施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我国目前在短时间内还无法达到。但如果能将西方国家的“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等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将“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师资构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移植到职业教育体系中来,必将为传统的职业教育注入适应经济转型的优良基因,并产生巨大的办学效应。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后,在现行政策层面碰到了一些瓶颈。如涉外合作项目审批困难:未满18周岁的中职学生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与《劳动法》产生矛盾;现代学徒制实施后产生额外的管理、交通、设备、耗材经费及企业兼职教师的课时津贴等均碰到资金的困难。为此,教育部门也将积极与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在政策和经费方面能达成共识,多部门出台一些支持和扶持现代学徒制的政策。
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今年下半年起全市职业院校将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双元制)试点工作,到2020年,实现凡适合现代学徒制(双元制)形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学校、专业均开展试点。同时通过现代学徒制(双元制)试点,进一步促进我市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市场需求的有机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实现人才资源的“供给侧”改革。
拜倒在楼主的西装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