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延续千年的诸暨马剑羌灯,如今搜遍全镇仅有一套
在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有一种灯,或许上了年纪的人还有印象:每年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台精美的羌灯,摆放在桌子上,集中在马剑戴氏宗祠广场,排成行展示。昔时,在长江以南,仅马剑这边有羌灯习俗,《乾隆浦江县志》记载:“浦邑花灯式众,唯北乡马剑之灯独矣!”此风俗延续了一千多年,一直到1953年后,因种种原因,导致中断。
今年,马剑村85岁的老人戴关土几乎造访了村中的每一户人家,终于从村民戴灿善家找到一台残存的古羌灯。这位一直热衷于挖掘和保护马剑乡土文化的老人,精心修复了羌灯。他有这样一个心愿:让延续千年的马剑羌灯重放光芒!
陇西太婆传下来的灯
追溯羌灯的来源,得从千年前的唐朝说起。
唐咸通(861—872)年间,陕西杜陵人戴讳昭(825—882)被任命为浙江东道五部兵马大元帅、银青光禄大夫。他偕夫人郑氏(陇西人,今甘肃)远道南来。其子讳堂,字以张,定居浦阳建溪(今浦江),因其整日驰马试剑,故里人将其居地称之为马剑,距今近1200年。
郑氏并不习惯江南风俗,平时生活不免感觉寂寞无聊。为了博得妻子欢心,戴讳昭仿照陇西元宵之习俗,精心制作了羌灯,在元宵节时展示。因是太公创导,全族遵之。此后,基本是每家每户都需制作一台,此风一直延续一千多年,从不中断。
1953年,羌灯最后运作了一次,之后就一直未办。“文化大革命”期间,羌灯被作为“四旧”而毁之,只有部分村民家中还偷偷存下了一部分灯和桌子。随着时间的流逝,破的破,扔的扔,羌灯在马剑几乎绝迹。村民戴建富告诉记者,他今年69岁,记得小时候家里还有羌灯,他们小孩子都把它当玩具,不过后来就都扔掉了。
“唯北乡马剑之灯独矣”
马剑旧属浦江县管辖。《浦阳建溪戴氏宗谱》中,有关于马剑羌灯的相关记载:“庠生戴铭廷《戴曰庵府君传》云:吾族迁自陕右,故岁有羌灯之设,多朴而不华。至府君而大变,人物亭台,必极精巧,邱壑从心,浓淡有法,布置恒出人意表。古有本名家画法而为园亭山石之位置者矣,君又以画法而见之于羌灯,故上元之夕,灯必冠场,观者恒蚁聚其下,固非市井之习所能囿也。”
《乾隆浦江县志》也有记载:“浦邑花灯式众,唯北乡马剑之灯独矣!”
这些描述,生动定格了马剑羌灯的悠久历史和精美工艺。
羌灯是用各种材质制作出亭台楼阁、城楼景观、人物形象等,配以灯光,在桌面上精心布置成一个事件(故事),以引导做人的方向,多以忠、孝、仁义为主,如岳母刻字、刘关张桃园结义、廿四孝等。因每台灯都是一种精心的摆设,所以又称摆灯。
每年的元宵节(正月十三——正月十六)夜间,马剑戴氏宗祠广场就热闹非凡。羌灯在这里集中展出,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涌出家门,来广场观赏羌灯。亭灯桌长1.2米,宽0.8米,高0.2米,搁置在一个架子上(称摆灯架,高约1.5米),架与架相连排成一行一行,布满整个宗祠广场,场面甚为壮观。
从正月初三至初五日,分发灯纸(即通知),正月十三夜出灯,正月十六夜歇灯。
从正月初八开始,由8面大锣(铜锣会)沿村社路敲锣,从祠堂出发沿街路到泥墙弄口,回转过破凉亭弄,经泰和堂、敬义堂、惇远堂、小闖门口、树德堂、下边、龙驹庙、东桥、应家道地、大井头、麻园、下新屋、大夫第、东桥、祠堂,每日傍晚一次。十三日开始,8面大锣沿社路早、中、晚敲锣3趟,晚敲锣称出灯锣。傍晚敲锣称催灯锣,每户必须出灯,若第三次还不出灯,则8面大锣敲上门催灯。羌灯在展期间,有3台(户)值日灯,负责灯火和安全,保证每台不得灭灯,否则罚放鞭炮100。收灯时间以龙灯歇灯为准,只有龙灯歇灯后,宗祠敲响收灯锣后才可收灯。
让马剑羌灯重放光芒
从前的羌灯到底有多精美?现在,我们依然可以从那些残存的灯中得以窥见它昔日之貌。
戴关土从村民戴灿善家找到的羌灯,摆放在村中文化礼堂内,包括一张亭灯桌、两盏台灯、几个人物形象摆件等。人物形象是张飞、关羽等,戴关土找到它们时,除了头部保存完好之外,其他都破败不堪,“从残片看,当时这些人物形象制作非常精良,衣服都是用真绢真绸制作,色泽艳丽,头饰也制作得很精美。”戴关土告诉记者,现在他凭自己的能力,只能给这些人物“穿”上纸衣,“如果能找到更好的工匠制作他们身上的衣服就好了!”
据戴关土介绍,那时候,戴氏族人每户必须有一台灯(指丁户,即男16岁以上,无丁户不计。60岁以上丁可免),当分家另立新户后,3年内必须另置一台,否则将取消戴氏族内一切享受,所以每家每户都非常重视制作羌灯。家境一般的可能制作得简陋一点,家境富裕的,就不惜工本,邀请手艺最好的工匠前来制作羌灯,“考究一点的人家,花在制作羌灯上的费用甚至可以买到一亩田。”戴关土说。
戴关土认为,羌灯是马剑戴氏的传家之宝、镇宅之宝和文化瑰宝,但现在面临濒灭困境,“作为戴氏子孙,抢救羌灯有义不容辞之责任。”现在,马剑羌灯正在申报非遗项目,戴关土希望能获得更多的财力和人才支持,包括民间和政府层面的,让马剑羌灯能重新绽放昔时光芒。
重新绽放昔时光芒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