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门?何为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不同的解释,正象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莎士比亚。但我心中坚持的“门与路”的理念,却是爱国诗人屈原“离骚”的一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坐不改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认为门是就是“入门”,是初级阶段,是比较容易的。我们每个人的求学过程,进“小学”就是入门;我们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从找到工作的那一刻,可以算“入门”;即使象婚姻这样的稍显复杂的人生大事,但从找到结婚的对象开始,也可以算“入门”。从这个层面上,“入门”是很容易。但是,生活的哲学又是博大精深的,“入门”正因为容易,也就易“随意”,也就易出现错误。就从前面举的三个例子引申,求学,求的是什么学?封建时代的八股学,那就入错了门;后两个例子,一句俗语就概括了,叫作“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这是因为,“入门”之后,是长长的路要走。这个路也许会一马平川,但更多的只怕是充满了艰难险阴、崎岖难行,当你以为“蜀道难,难以上青天”之时,偏偏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路就是这样神奇,现成的路未必一定是好走的路;没有的路遇上有志的人可以走出来;旧的话,可以走出新路;新的路也会走成断路。生活是复杂的,因此生活中的路是充满偶然性的。
那么在这偶然性中,人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认为起到了”门”的作用。“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的就是一个“门”;历来先贤寻求时代进步文明发展的大事件时,往往都是寻找到了正确的“门”,屈原大夫寻找的“忧国忧民”,所以他宁愿得罪旧贵族,也不肯屈身事权贵;唐大宗寻到的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因此广开言路,体恤百姓,成就了“贞观之治”;近代的孙中山,他寻找的门是“三民主义”,成就了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反面教材有没有呢?也不少。落下万古骂名的秦桧,他的“门”是“不择手段寻权势”;袁世铠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帝制,他的“门”是“帝王”梦。由此可见,真正以为容易的“入门”,其实却是最难把握的“方向”。
如此说来,身处新世纪新世代,面对万千纷杂的新世情,我们敢不以择“门”为慎。门走对了,路虽远虽崎岖而终有真理。若是门走错了,那走初即便一种坦途,总是走向“深渊”之径。虽然,路途之中,有机会,有折返,但以人生的长途,总是浪费。因此,“慎”择门,走“对”门,慎之慎之。
给秋水桥评分:积分 +1理由: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O(∩_∩)O
嘉论藏龙卧虎啊
本帖通过安卓客户端发布
得分不会很高
给那些已经过了高考年纪又喜欢写高考作文的朋友说一句:
你20岁时买得起10岁时买不起的玩具,又有什么意思呢?
给秋水桥评分:积分 +1理由: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