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客户端
近年来,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在全国同行中引起广泛关注,前来取经者络绎不绝。广东、西藏、青岛、齐齐哈尔、包头、赤峰等省市的考察组陆续前来,其中,齐齐哈尔市一行近80人,中考七科的命题小组长倾巢出动。省教育厅、省教科院的领导还被教育部直接点名,多次给全国各省市的教育行政管理层及教研室主任作相关专题讲座;省教科院义教中心主任两次被山东省教育厅邀约介绍经验。
在承担中考命题工作的省教科院采访,命题团队成员均表示,越来越强烈的聚光灯,让他们感觉到振奋与欣慰,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2018年,山西中考题将呈现什么样的面貌?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
6月20日上午,随着中考开考铃声响起,迷雾掀开,记者也第一时间走进山西中考命题团队,倾听他们的深入解读和分析。
还是“六大变化”,但境界大变
核心素养试题的批量出现,标志着山西中考改革进入新时代
“今年山西中考题总体水平明显超过去年,又向前迈进一步。”这是不少老师对今年中考试题的第一印象,大家普遍认为多数学科在变与不变之间拿捏到位。
省教科院院长马玉玺表示,今年中考命题依旧坚持“四个原则”不能变:一是立德树人的命题指导思想,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渗透,三是课程标准作为命题的唯一依据,四是省里既定的考改精神。同时,还有一个不变,就是内在还靠“六个维度”和核心素养的“四大手段”来支撑,四大手段”即跨学科整合、真实任务情境、不确定性结构、质疑批判与实践创新,其中多数在去年的山西中考题中已出现过。
对于今年中考命题的变化,山西中考命题团队归结为“六大变化”。山西大学刘庆昌教授评价:“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中考题出现了突破性进展,不仅学生适应未来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和品质得到彰显,而且有项目性学习的味道了。”刘庆昌教授是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全国著名学者,他的评价让团队成员略感欣慰。
那么,今年山西中考题的“六大变化”是什么呢?
变化一:祥云桥究竟有多高?
——项目性学习的理念,开始“搅动”跨学科整合
某种程度说,项目性学习是跨学科整合的升级版。
跨学科整合在山西中考中变得名正言顺,是在2016年教育部公布有关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之后,“不跨学科无法培养核心素养”的理念基本终止了之前普遍存在的不解乃至嘲笑,并在2017年的试题中更加大胆起来。项目性学习则有点前卫,它源于北欧芬兰,代表当今世界教改潮流,最大特点就是:为解决某一个真实任务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不分学科,为我所用。
祥云桥位于太原汾河南段,这座三角形造型的斜拉索大桥,充满现代感,已成为省城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中间直插云霄的支撑塔柱究竟有多高呢?这是2018年数学中考的一道大题,该题项目性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课题形式呈现,并要写“活动报告”。
化学第29题有关污水处理的实验、历史第19题“筑梦前行”等也有这样的倾向,都在有意无意为项目性学习的探索做努力。语文则更别出心裁,从第1题到最后的作文都围绕一个主题“时间”,或者说使之成为线索,这种整体构思的布局在全国应该说都具有开创意义,可否视为项目性学习的一种探索?
不过,今年将跨学科整合“整”到极致的是英语学科,比如最后的“书面表达”题,抓住“暑期社会实践”这个热点话题,通过一个真实任务情景——包含“庭院拍卖、生活新技能、社区义工”等活动项目的调查柱状比例图,让考生据此回答愿意参加其中哪个项目,并制定出一份相关计划。
变化二:舅舅,山西博物馆6月2日的展览是……
——真实任务情境,让考生与现实无缝对接
家住外地的舅舅想在今年6月2日参观山西博物院,于是“我”从该馆的官方网站截图,并从中提取主要信息,写成80字以内的一段话告诉舅舅。今年山西语文中考的这道题,显然成为“真实任务情境”的典型题,角色意识鲜明。
物理学科的第37题则通过建模及创设真实任务情境,探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与原理,在全国尚属首创,包括以“嫦娥四号”为背景计算引力的那道题。化学今年同样是创设真实任务情境的大户,钢厂参观,南海探秘、医疗健康等,以及吃什么你就能睡个好觉等。
不管是遥远的青铜时代,还是广阔的世界舞台,要在一份试题中让考生尽快“脸熟”起来,最有效的办法还是靠创设情境,包括直接用图片,这成为今年历史学科更热衷的“招数”。
“无情境不成题”,已成为近年山西各科中考命制重点题的常态,今年愈发“如临其境”。的确,动手实践、科学实证、社会调查、解决实际问题等,这些素质教育所钟爱的能力与要求,都需要一个坚实的平台:真实任务情境。
变化三:英语题今年更活泼了!
——不确定性结构,“确定”的是素质教育的地盘
什么是“不确定性结构”?通俗说,就是题型不能固定,内容在课标基础上适度有弹性。这样,就能较大程度避免高考语文出现的“要求背诵64篇古诗文,第65篇就不搭理”的应试通病。
山西2014年大胆取消“科目说明”,意图也在于此,中考命题因此松绑,活力倍增。更重要的是,基层广大教师不再热衷猜题押宝,心思都在教学内容上,“老师们现在很少焦虑题型了”。
今年山西中考显然更加如鱼得水,特别是英语学科,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前两年总呆在最后一题的两个卡通人物,今年成辩论式阅读理解题的“代言人”了。再比如,今年的补全对话题,一改全国同类题双人对话的固有模式,赫然出现一个手机界面:三个小伙伴群聊,林语堂《苏东坡传》成为话题。更精彩的是一道阅读理解题,围绕“交流技能”的主题,改变以往“文字加数据图”的老面孔,首次出现看似主题各异的三段相关链接小板块,深化拓展,形散神不散。
这仅仅是形式的变化吗?
最为重要是,英语及其他学科的此种变化都传达出一种信息:形式要为内容服务,题型固定在山西将成为历史。的确,现实是复杂多变的,考试为何要“固定”?公平是相对的,只要在课标及其初三毕业生“应知应会”的地盘内,就可出其不意,这对于那些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的优秀考生何尝不是一种公平?
这也是外省取经者问的最多地方:取消科目说明后,该怎么办?
变化四:你能将诗句“踏春归来马蹄香”画出来吗?
——不仅有“质疑批判”,“实践创新”今年也首次出现
答案可以作画?是的,这是今年思品学科的一道题,当然也可文字表述。
核心素养“四大手段”中,“质疑批判与实践创新”无疑是最富内涵的。去年,山西中考也只走到质疑批判层面。然而,没有实践创新的加盟,应该说核心素养就算不得登顶,因为在当今人工智能的信息时代,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已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缺乏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
或许,这也是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专门讲“批判性思维”的原因所在。
毫无疑问,质疑批判与实践创新是今年山西中考命题的制高点。比如,形成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成为物理学科命题的重要原则,并在部分试题中呈现。英语学科则把“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作为今年命题的最新着力点,这才出现了关于名人与追星的试题,不过用英语来“思辨”显然是另一番别样的体验。
由于学科自身特点,思品学科对此似乎更容易体现:一是题量比例加大,大小题多达6道;二是注重导向原则,宁愿顶着舆论压力,也要多考几道这样的试题,真正引导全省今后重视培养这样的关键能力;三是答案可作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还有一道同类题,与“踏春归来马蹄香”构成“二选一”的姊妹题:假如《山西日报》现在要为“晋芳”牌洗涤剂设计广告,要求做整版。如果你接受了该设计任务,你的带有鲜明创意的大致设计构思是什么?
变化五:狗年说狗
——“六个维度”再立新功
如果说,考查核心素养执行的是国家倡导的理念,山西只不过从中归纳出助推落地的“四大手段”;那么,2015年在省教育厅直接指导下总结的“六个维度”,则是地地道道的山西货,并且是多年中考命题改革摸爬滚打出来的实践产物,具体包括:活动建议、开放探究、阅读能力、pisa测试理念的借鉴、学科素养、表达交流共享。
今年的山西中考题无疑是“六个维度”的嘉年华。
首先,与去年一样,活动建议的试题比例各科均达40%,并在内涵挖掘与创新使用上做文章。其次,开放探究的比例更是突破50%的大关,英语“狗年说狗”的翻译答案多达六种,化学一道题答案多达十几种。同时,阅读能力、pisa测试理念的借鉴等均有不俗表现。比如,数学又是计算黄河壶口瀑布的年平均流量,又是计算航空限定旅行箱的尺寸,又是计算太原到北京动车的速度等,简直就是pisa测试的山西版。历史学科则实地参观山西博物馆、制作历史卡片等,最不好考查的学科素养随处可见,包括语文的“读文赏句”“感悟经典”等。
变化六:八路军总部究竟在哪里?
——如何打好传统文化的底色
立德树人有两个层面的问题需要考虑:一是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所谓“标准问题”;二是怎么立,怎么树,所谓“方法问题”。
近年来,山西在这方面的努力是积极的,理想信仰、家国情怀,特别是传统文化及红色教育,中考七科齐上阵,在试题中所占比例逐年加大。今年更是如此,文科自不必说,理科也因势利导。比如,化学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物理的“嫦娥四号”等。数学则不仅考查《九章算术》之类科普知识,还考查我国古代建筑中冰裂纹窗格图案,以及社团活动时剪纸、武术等参加人数的数学问题。
的确,“润物无声”成为今年山西命题的突破点。比如,英语三组简笔画图片朴实清新:传统节日、民族乐器、特色美食,通过对话“听”出其中相关联的一项。再听一段英语新闻稿,是今年由端午节赛龙舟演变出的一项世界级赛事,参与者均为世界名校。
红色教育,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有陌生感,如何“吸引”住他们呢?抓日本特务去!今年思品有道题以抗战为背景,讲述太行山军民机智擒敌特的故事,关键是故事有点扑朔迷离,侦探推理小说似的,考查了学生的多种核心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该题的境界上升到了军民鱼水情的高度。
省里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
考改对全省日常教学的导向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看来我们的教学方式得赶紧改变了,成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就知道刷题背诵,不看电视,不搞社会实践,确实适应不了省里的考改方向。”今年中考刚考完,临汾一所民营学校的负责人就摇头感叹,脸上写满了郁闷。
的确,近年来每当中考结束,总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省近十万初中教师中引发周期性震荡,尽管肯定乃至赞扬的声音已占主流,可不解与茫然仍然存在;不过相当多的老师开始选择主动适应。“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四两拨千斤,否则省里考改促课改的意图怎么实现?”山西中考命题团队负责人、省教科院义教中心主任李萍说。
太原37中分管教学的一位领导在听完各科有关今年中考题的评价后,在微信里写道:“山西现在的中考,确实是在考能力与素养,而且总能保持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感。今年更是如此,有些题甚至带有益智倾向,有趣。问题是为什么山西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还是‘六个维度’与核心素养在背后起作用。”
这段微信立刻收获诸多点赞。
中考命题团队成员、省教科院初中思品教研员张增建告诉记者,山西中考题应该说每道题都有“思想”,并不是一堆试题的随意组合。不清楚这一点,平时下得功夫再多,可能都是出力不讨好。今年中考后,大家的这种感悟更突出。
其次,“讲清为什么”成为必然要求。真正的能力与素养不是空中楼阁,恰恰相反,是厚植于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之中。今年历史的15道选择题,一眼能看出答案的只有两三道,都需要思考。这就要求平时教学扎扎实实讲清楚,特别是重点知识。否则,换个马甲(题型)就不认识(考住)了。省实验中学的老师们则总结:不能在后边追,要站在前边堵。怎“堵”?就是按照省里的改革方向以及课标要求,把该讲的讲清楚。人认住了,还怕换马甲?
再次,又是参观山西博物馆,又是测量祥云桥高度,又是模拟人代会,这就等于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动手实证、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愈发重要,这自然就需要深化课改,“学生为主体”等新课程理念便不再是口号。
理论上讲,初中各学科都是常识课,都要求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这是义务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于是,不少老师已这样的考虑:那我们的数学课为什么不能动手测量校园建筑的高度,课外为什么不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
当然,目前全省初中教师普遍关心的是,质疑批判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