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平湖广陈镇港中村施工人员在宅基地复耕的时候,意外地从地下挖出了一块石碑,石牌上依稀还有一行文字。
在广陈镇文化站,乐乐见到了这块石碑,长162厘米,宽32厘米,厚度在16厘米左右,石碑的表面有许多泥土,而且风化比较严重,表面凹凸不平,有些字已经看不清楚了。在石碑上洒了一些水,借着灯光,依稀可以辨认出其中八个字。
平湖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张蜀益说:“能够分辨出来的是,上祇园老和尚之塔。”
塔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最初是用来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也称为“佛塔”。而这块石碑就是以前立在佛塔之前的塔碑。
张蜀益说:“这种塔,和尚圆寂之后,有的会在庙里面,辟一块地方,历代的这些和尚,每个和尚立一个塔,建个塔,这个地方可能放舍利子的,这么一个小土堆,跟老百姓的墓是一个意思。”
而在这块石碑上还记载着“祇园老和尚”,那么,这位老和尚是哪里人?历史上是否有他生凭事迹的介绍呢?
张蜀益说:“很可能这个祇园老和尚是出生于贵州的姓王的一个和尚, 在清末出生民间去世,大概1934年去世的,在他后期主要活动在我们浙江、江苏、上海这一带。”
祇园老和尚是贵州省普定县人,出家时是光绪十一年也就是1885年,当时他已五十二岁,出家后法名淳镜,字祇园,此后他云游名山大刹,曾到过缅甸仰光,回国后已经六十岁了,之后他又云游江浙一带,后渡海到了普陀山,静居潜修,一心念佛。
张蜀益说:“网上有一些典故,比如说他在大旱的时候,为了祈雨,燃烧自己的手指,燃烧四根手指,还是比较感人的。”
当时的人们称他为“六指长老”。 一九三三年,祇园老和尚离开普陀山到了上海,在上海和镇江金山一带活动。
张蜀益说:“很可能这一块碑,后面埋着他的舍利子,可能是这种东西。”
张蜀益说,这一石碑记载的内容比较简单,现在也只能做一些推测,而要了解这块石碑详细的情况,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考证。
一块旧石碑历史活“化石”
那么,这一块石碑怎么会出现在广陈镇农户的宅基地里呢?
记者来到了广陈镇港中村新港新村南侧,几名施工人员正在这里干活,记者看到,一边的工地上挖出了几个坑,据介绍,石碑就是从这里挖出来的。
广陈镇港中村党总支书记陆贵龙说:“这里以前是一座宅基,一座民房的宅基,遇到拆迁拆掉了,我们宅基复耕,砖块运走,宅基里挖出一块石碑。”
那么,既然从这里发现了老和尚的塔碑,这块地方以前建造过庙宇吗?或者这里附近有没有寺庙呢?
陆贵龙说:”庙以前没有说起过,这个宅基也是新的宅基翻过来的,老宅基搬迁翻过来的,如果有庙或坟,房东不会搬到这里来,知道这种情况他不会造的。“
乐乐看到,在挖开的地面下有各种砖块,有些砖跟现在的不一样,体积比较大,有宋砖、墓砖,以前的城墙砖,另外还有一些清末民初的砖块,以前这些砖块和石碑一起埋在地底下。
陆贵龙说 :”这块石碑以前也没有发觉, 房东自己也没有发觉。“
据村民们介绍,以前造房为了省钱,往往会使用一些废旧建筑物上拆下来的旧砖块,他们估计这些砖块和石碑是从上海那边运过来的。
这一石碑的发现,对于研究浙沪边界的历史有一定的价值。
张蜀益说:”感谢发现这些文物线索, 并提供给我们文物部门的这些老百姓,非常感谢, 另外也呼吁大家, 今后在工作或生活当中发现有文物线索的, 可以联系我们博物馆或者文保所。“
(来源:乐享平湖)
我小学的时候也挖出来过墓碑
就是一块石头刻了几个字,100年都不到,没什么大不了吧!
非也非也,不这么搞搞文物工作者岂不是吃干饭了,总得有点事情做做吧,免得让人觉得不务正业
国家设文物部门是对的,县级以下就免了吧,确实没啥事干!
我们这里除四旧太多 也没剩下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