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一定要把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相互融合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化也在不断对村落文化进行重构、创新,以适应新型城镇的生产和生活。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构建应该遵循“扬弃和包容”的方针,实现村落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共存与融合发展。
  理论前沿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或农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向城镇现代化水平的转变。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必须正视文化发展现实,克服文化建设中的城市文化和村落文化的冲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不断融合城市文化的创新基因,实现文化的发展繁荣。
  一、村落文化面临危机
  在过去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乡村文化的传承,只追求城镇化进度,忽视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给村落文化带来危机。那些承载着原住民精神记忆和成长烙印的古建筑、古桥、园林、水塘以及家乡风物等,一下子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化为乌有,人们再次面对的是高楼大厦,丢弃了千百年来村落文化发展的结晶。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在古建筑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古建筑在选址、布局等方面都很讲究人与自然相呼应。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避免破坏古建筑的生态环境。
  同时,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农民背井离乡来到城市,肩负起建设重任,这些建设者们缺少村落文化的滋润,也得不到城市文化的关怀。而留居乡村的老弱妇幼也面临村落文化残缺不全之痛,带来一定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城市的快速扩张,催生了一种缺乏文化关照的发展方式,乡村不再亲切,城市也显得冷漠,作为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连接点的城镇新区,城市文化和村落文化矛盾加剧。
  二、文化建设要在传承中融合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要建立符合居民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新文化。乡村是我国固有的集居地,因而,村落文化可以说是“原生态”文化,彰显自然性,“天人合一”思想是乡村文化的最高追求。而城市文化则是随着城市在乡村中的建立和扩大而形成的,“永不满足”的创造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最高追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化也在不断对村落文化进行重构、创新,以适应新型城镇的生产和生活。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构建既不能一味追求城市文化的求大求洋而彻底摒弃村落文化的根,也不能只追求村落文化一成不变的延续而完全拒绝城市文化的有机融合,而是应该遵循“扬弃和包容”的方针,实现村落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共存与融合发展。为此,文化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想,应该体现对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精髓的融合和传承。
  村落文化的精髓在于以情感为纽带,它具有地缘性、独特性和亲切性,在熟人社会中获得永续传承,并逐渐形成一种文化“小传统”,这种文化“小传统”表现为地区与族群的风俗和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往往由一种集体无意识来维系。新型城镇化绝不应采取简单、粗暴、决绝的方式使乡村文化断裂,而应在城建开发的同时守护好所在地域的自然风貌、标志性或典型性建筑、风土人情、文化精神与传统,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而不同,真正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新型城镇化也要传承好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的精髓就在于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创造。一方面,城市文化体现着人的理性精神。在城镇框架构成和人口集聚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审视该城镇的定位和文化个性,并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稳健的分步实施,使城镇文化在城镇建设中起到灵魂作用,有力彰显城镇的特色。另一方面,城市文化蕴含的“永不满足”的内在追求,也应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得以适当体现。新型城镇化在传承优秀地域文化的同时要融入现代元素,具有一定的时代感;要不断改善城市管理水平,让居民更舒适;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让交往更便捷。城市文化的每一个方面和细节,都要体现对人的充分关照。
  新型城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建设要在传承中不断融合,只有扬弃地传承村落文化精华,才能留住文化的根脉,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同时,只有创新融合城市文化元素,才能彰显城市文化的时代感,体现先进文化的方向,实现城市更美、人民更加幸福的文化关怀。

及早规划,认真建设!文化财富,无价之宝!

的确,我就奇怪绍兴这么多帝王将相,留下来的雄伟建筑一个都没有。最近的在清军攻破天平军镇守的绍兴城后被毁了。。现在一个都没了。太遗憾。。。连宋六陵都废成这种样子了。

说白了,高架是给有钱人开车用的,地铁是给没钱的老百姓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