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其实是一部野史——评《未来简史》

《未来简史》近来颇热门。它预测世界将被互联网、算法、数据彻底改变,出现“历史上最不平等的时期”。这着实令人担忧。本文是一篇回应。文章较长,也较晦涩,望读者见谅。也相信“曾鸣书院”的参与者,愿意进行此类艰深的探索。这本书可讨论之处颇多,篇幅所限,本文只能涉及一部分。欢迎继续探讨。这里问个问题:“你最盼望,技术在哪个方面改变你的生活?”请给我们留言作答。对你的想象力,我们非常好奇。
1755年,卢梭出版《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伏尔泰评论道:
“我收到了你的反人类的新书,谢谢你。在使我们都变得愚蠢的计划上面运用这般聪明伶巧,还是从未有过的事。读尊著,人一心想望四脚走路。但是,由于我已经把那种习惯丢了六十多年,我很不幸,感到不可能再把它捡回来了。”
这段话,可以类比笔者对《未来简史》的观感。只是以先贤巨著为鉴,实在过誉。
“反人类”一词,用在《未来简史》上是不是太重?其例证选择、论证逻辑以及最后的结论,颇有此味道。其对历史的总结,恰似一本“野史”——大致时间、地点、人物均对,着力点却很怪异,至少不全面。裁取一堆片面素材,警示当下,无伤大雅;重画推背图,则未免荒唐。
1.“算法”能构建一个历史哲学体系吗?
欧陆哲学史的一大传统是构建宏大叙事。哲学家定义一个至简的元素或规律,譬如水、数字、理性、阶级斗争……接着以其构建,名为“发现”——“历史规律”,用以解读过去,问卜未来。因而,这类历史哲学总会无视历史的偶然性、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的权利与自由选择。这些价值与宏大体系不睦,无法由其逻辑完整解释,那就只能视而不见;或者,贬损它们实为虚妄、并不存在;再不济,就以“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之类修辞含混过去。此类思想,从柏拉图呼唤“哲学王”开始,在人类历史上翻云覆雨两千年,对现实影响至20世纪后半叶,方少歇,渐渐退回书斋。
以哲学史观之,《未来简史》并无特别之处,不过是一个翻版的历史决定论。作者以“算法”为纬线,解构过往、当下、世间万物;再以“数据主义”为经线,打卦将来。
“算法”第一次出场时,被定义为“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p75)。举例,菜谱是算法、自助饮料机是算法,生物的选择也是算法。平心而论,“算法”是一个有趣的解释方式,作为一个概念帮助认知和推理,有其意义。这也是本书前半部分的价值所在。问题是,作者却过于放大“算法”的涵盖面,作为一切讨论的起点,泛化为“万物皆算法”。
于是,算法解释一切,解构一切。譬如人,只是算法的集成——“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等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p79)不仅如此,官僚体制、医院、学校、军队,也都是算法(p144)。
哲学史上,“万物皆××”一类断语层出不穷,使用的概念都远比“算法”简洁、易懂。如“万物皆数”、“人是万物的尺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要注意,凡建构宏大叙事,一般都需要在起点有明确解释:第一次因果关系如何启动?然后,元概念与元规则才能发力——“生万物”。故“我思故我在”的诘辩,起自“我思”,再慢慢建起恢宏体系。
《未来简史》全书都没有解释,第一个算法如何出现?算法究竟是人的发现,还是发明?核心推理尚未展开,就匆匆推出“万物皆算法”的框架,使整个理论体系蕴含着巨大风险。缺少第一因,就无法证明算法为何能一路狂飙不受控制。本书预言,最终将是数据主义接管全球,而人作为一个过于低配的算法,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但是这一切将从何处启动?关键节点何在?启动算法的第一因,为何不能适时中断这一流程?对此类要害问题,书中却语焉不详,只用华丽的辞藻将一切描绘成天命,难以违抗。
本书的反人类特征,还不在于泛化“算法”,而是神话“算法的控制”。因为万物皆算法,或由各种算法构成——所以有,且一定将会有,人或某种力量,在幕后控制一切算法。这就是“数据主义”的未来:一个历史决定论的深渊。而人,只是实现这目的的一块块芯片。待到“万物互联”完成,至少99%的人就失去价值,成为“无用阶级”。数据主义冰冷无情,一切反抗终归无效。
读完全书,掩卷长叹,是否一身冷汗?凡历史决定论,最终都要推出一个历史终点。这个终点,还往往距离当下不远,世人努一努力、等上几天就能得到。直至20世纪,终点站一般都是至善的乌托邦。很不幸,按照设计图移山造海,建成的都是人间地狱。20世纪将尽时,世人已不再相信乌托邦和宏大叙事。欧陆哲学如法兰克福学派,转以批判当下为志业,力图证明,依照现状发展,人间地狱或“美丽新世界”不远矣。
还是这句话,其理论用以警示当下,无伤大雅。如果认真,信其读签解卦,你就输了。
2.这部书有意忽略了什么?
查作者的简历,专修历史,为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未来简史》中也提到斯密、洛克、穆勒等巨擘的名字或著作。但是全书中基本没有“法治”、“共和”、“制衡”、“公民社会”等概念。这令人吃惊。
p226页有一段结论性的话语,是对自由主义,以及人类过往历史的有意歪曲。此类判断在书中比比皆是。对其分析,可以清楚看到,这部野史有意忽略了人类历史中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
原文:“自由主义政治认为,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评论:这是经典的民粹主义对现代民主政治的歪曲。代议制权力体制,三权制衡设计,无不在防范这种简单逻辑。苏格拉底死后,多数暴政、选民是否理性等问题,一直是政治学的基本议题,人类的政治实践也一直在给出各种方案。时至今日,虽然并不能说完美解决,但至少因应而生的制度建设,都是人类文明不可忽略的基石。
原文:“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
评论:买家和卖家的博弈、合作、竞争一直是市场经济永恒的主题。如果顾客永远是对的,那么未成年人购买色情杂志,成年人雇凶买命,就都可以接受了。市场经济需要有力且有用的规则,否则必然走向崩塌,结果买家、卖家双方受损。至于规则如何制定,如何执行,是靠政府,还是靠卖家互相约定、买家卖家博弈摸索,都是经济学家穷经皓首的题目。
原文:“自由主义伦理认为,只要感觉对了,就该去做。”
评论:严复翻译穆勒的《论自由》为《群己权界论》,谈的就是己方的自由(己权),如何与他人的自由(群权)进行平衡。这不仅仅是政治学理论,也牵涉到伦理观念。自由很难单独存在,个人的自由是在人群获得体现和保障。个人的自由会时时影响他人,也时时被外界威胁。这里面有复杂的制度、伦理问题,而且一直在不断调整,更新共识。
与一路走到黑的“算法”相比,那些有意未被提到的价值、制度、伦理,都富有难以掌控的弹性,也是在不断试错之中逐渐丰富、积累起来成为人类的共有财富。因此,人类历史绝不像算法和数据主义一般僵硬,如一列从起点向终点狂飙的高铁,不受控制而且没有岔道。真正的人类历史,从来一步三回头,左右摇摆,蹒跚前行。历史无时不在面对歧路,每一次选择也很难用“对、错”标准判断。没有命定会发生的将来,也没有绝对可以告别,轻易扔进“历史垃圾桶”的过去。
《未来简史》煌煌大著近400页,开篇即承认,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大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问题已基本被解决。如果没有那些价值、制度、伦理,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吗?
在作者看来,这三大问题的解决,似乎也算不上什么伟业,不过是通向数据主义未来的序幕。为了贬低这些成就,作者用了大量分析,方法貌似理性,其实经不起推敲。譬如快乐,他以自杀率作为一个社会整体快乐状况的指标之一,做这样的比较——“1985年,大多数韩国民众生活贫穷、未受教育、深受传统束缚,并且活在专制独裁统治之下。而到了今天,韩国已经是一个领先的经济强国,国民教育水平在全球数一数二,并且享有稳定而相对自由的民主制度。韩国在1985年大约每10万人中有9人自杀,如今的自杀率则超过3倍,达到每10万人有30人自杀。”(p29)
以此证明:“很难看到有哪个现象能够证明当代的人显然比过去的人更为满足。”(p29)那么大可反问:这一代韩国人大多还有1985年的记忆,他们愿意回到1985年去吗?
为了自圆其说,作者大棒翻飞,将“灵魂”、“意志”、“心灵”、“自由”、“意义”等价值统统解构,将人类的历史实践均贬低为算法,最终走向虚无。
纵观全书,算法和数据主义威力无穷,却一直回避一个重要问题——创新。无论版本,历史决定论最讨厌创新。过去的创新,还可以被决定论囫囵吞枣,做各种解释。那么,未来还有没有创新的可能?谁来创新?如何创新?尤其是在决定论规定路线之外的创新?一旦承认这些可能,历史决定论就有崩塌的风险。回顾人类历史,创新时时在意料之外发生。而发生之后却感觉,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再思索,恰恰需要“法治”、“共和”、“制衡”、“公民社会”……这些本书有意忽略的制度、价值、伦理,一齐合力呵护,创新才会层出不穷。事实上,就连这些价值本身,也在不断创新之中。
所以,数据主义能扼死一切创新的可能性吗?难道,未来的创新,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上述价值、制度、伦理,对数据主义就没有还手之力吗?
3.被算法控制,会是一个问题吗?
来讨论一个书中的案例,ai导航工具及无人驾驶汽车。书中以实时反映路况的waze(类似于国内的百度、高德地图)为例,因为便捷,使用者众多,于是更加便捷,使用者更多……作者因而预测,“waze可能就会成为君主。它手中握有大权,所知又远超于你,就可能开始操纵你和其他驾车人,塑造你们的欲望,让你们做出顾全大局的决定。”(p309)这纯属对技术的过度反应,而且是赤裸裸的恐吓。
反驳如下:
a.就目前技术水准来看,waze成为君主的可能性,远比今天出门,遭遇车祸的概率低得多。
b.ai的持续优化,及无人驾驶汽车如果成功上市,恰恰能大规模降低车祸比例。与其担心被ai控制,不如从自身安全考虑,拥抱ai和无人车。
c.waze如果成为君主,人有没有选择的权力?waze永远会有竞争者,如google地图,苹果地图,还有uber等等在远近处虎视眈眈的互联网公司。(顺便说一句,垄断和反垄断法,在互联网时代都需要重新定义)
d.本书担心ai控制人类,恫吓道:“最后可能是我们一分一秒都无法与这个全知的网络断开。断开,就等于死亡。”(p311)。其实这种网络早就有了,现代人一断电就举步维艰,算是“被电(网)控制吗”?再往前推,人离开了火,大概也离死不远,算是“被火控制”了吗?
如果愿意,人随时可以关掉waze一类的ai工具,自己找路寻找乐趣。这类选项会在相当长的时间依然被保留,不过选择的人会越来越少。因为,这就是技术带给人的便利。类似的,现代人如果钻木取火,大概只是荒野求生的偶尔乐趣,绝不会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想必,作者本人写书时,使用的也是word或pages之类,“算法控制”的文字处理工具。作者再博闻好古,写作中查阅google和维基百科的次数,想必也远远超过翻开《大英百科词典》……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算法,和电、蒸汽机、印刷机、火一样,都是为人服务,帮助生活更好的技术。恐惧这些工具,往轻处说,是庸人自扰;往重里问,怎么就容不得人过点儿好日子呢?
4.技术会让21世纪成为最不平等的时期吗?
早在本书中译本出版之前,作者就曾访华并表达忧虑:“21世纪会是历史上最不平等的一个时期吗?” 本书将这一观点展开,并认为这一幕难以逆转:技术的发展即将打开一个闸门,甩下99%的人(穷人),被算法取代,控制,成为“无用阶级”,永远追不上那1%掌握着算法的精英(富人)。
没有比密室中一小撮人密谋人类命运,更易于激起愤慨了。这种论调,叫“阴谋论”。历史上受害者不胜枚举,如基督徒、女巫、犹太人、知识分子……这种论调总是把人分成两类,如《未来简史》中的穷人和富人,双方人数相差悬殊。居众一方拥有一切美好品质,却赤手空拳如羔羊般任人宰割;居寡一方则是一切邪恶的化身,拥有某种特殊的魔法、资源、武器,而且相互紧密配合,必将行恶……
作者明知数据主义和市场经济相似,最基础逻辑之一,便是去中心化。最终推导出的结论,居然在完全相反方向走到极致——资源、能力集中在1%的人手中,制造出人类历史上最不平等时代!
现实中,正在大规模发生的一面,恰恰被作者有意忽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