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平湖本土文化之一--阿三文化
序
我本是平湖人士,多年在平湖这片土地的成长经历使我深深地爱上了它。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身体力行去追寻一下平湖一些特有的文化气息,文艺氛围,可惜懒惰之心常在,一拖再拖。今日雅兴所致,那么就让我从这一片段开始说起吧。
阿三文化(也有些叫阿四的,这里仅以阿三为例)
在平湖地街头巷尾,饭馆茶楼,菜场鱼塘,总会出现那么一个人物,叫作阿三。有客饭店阿三、棋牌室阿三、锅贴阿三、张阿三、周阿三、王阿三 ……以此类推,当然还有什么包子阿三、馒头阿三、蔬菜阿三、水产阿三、屠夫阿三、三轮车阿三、赵钱孙李各类阿三,不胜枚举,在此不再一一罗列。
阿三通常是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三故而得名,他们一般都有很多兄弟姐妹,因为他们上有哥哥姐姐疼爱,下又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所以他们的亲情成长史会比较丰富,性格方面的养成自然也就有了他们独到的一面,这是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绝对不可能具备的方面。他们不会像哥哥姐姐那般坚毅,也不会像弟弟妹妹那般娇嫩,更多时候在大家庭中会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当然偶尔也有那么几个阿三,在性格方面比较孤僻,也许是因为感情生活不太顺利,又也许是因为经济状况的原因,他们过着比较“独”的生活。
虽然阿三在排行中处于中间的位置,可是他们出门在外一般都是不会奉行中庸之道的。虽然路见不平也许他不至于会拔刀相助,但是阿三一定会说上一两句公道话,引发围观群众的点头默认。
阿三的体态一般都是个正常的样子,不会太瘦,也不会太胖,因为瘦了人家就叫他瘦子,胖了人家叫他胖子,阿三便没人叫他阿三了。身高通常在一米七左右,夏天的时候,喜欢穿个七八十年代的背心,秋冬时节,又喜欢穿个料子很好的两用衫,比如化工厂的工作服,或者保安之类的制服。他们的头发不会太长,也就是个平湖话叫“西装头”这么个样子,有些阿三可能头发比较稀疏,那估计跟他们的工作比较劳累有关系。但绝对不会秃顶,因为秃顶的阿三人们也便不叫他阿三而叫他秃子了。
阿三都喜欢打打小麻将,虽然算不上大赌,但有时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当月的生活质量。因为阿三的手气一般不太好,常常是精神饱满地走进棋牌室,然后垂头丧气走出来,在回家的路上又会跟麻友津津乐道他们当天遇到的一些奇葩牌型,叨叨着自己出错了哪张牌,抱怨上家不让自己吃,对家不让自己碰。当然阿三也有偶尔手气顺的时候,这种日子,在客饭店的一个角落里,便会找到阿三的身影,他点着三五个色香味俱全的小菜,有花生米、五花肉、油爆虾,甚至还有红膏咸枪蟹,然后咪着经典的平湖白酒或者是高粱酒,在那自得其乐。酒过三巡,喉咙也变得通红,渐渐微晃起脑瓜,那满足的表情实在令人羡慕。
喝过小酒的阿三,会将双手甩到背后,略微驮着点背,然后三步一个大点头,两步一个小点头地跟附近所有他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挨个打招呼,接着拉开客饭店的玻璃门,扬长而去,剩下那扇门依旧嘎吱嘎吱地摇摆在风中。他会驻足于街边对弈中的楚河汉界,也会抚摸那一个个从他身边奔跑而过的儿童的脑瓜,在他的身上从来不会缺乏亲和力。不管大人小孩见到他,都会跟他打招呼,或是亲切地叫一声“阿三”。
干起活来,阿三可是一把好手,什么拉煤球、搬煤气、移桌子、背沙发、抱电视、蹬三轮,样样在行,只要你喊他帮忙,那都是一句话的事情。卖蔬菜的阿三,起早摸黑进货搬货卖货,那手脚麻利得跟机器人似的;贩水产的阿三,拖着满满一拖车甲鱼螃蟹,在菜场的过道留下一阵轰鸣声,那利索的劲,与生俱来;客饭店的阿三,炒菜翻锅那娴熟的动作跟玩似的,总之每个阿三的身上都有着别人所不具备的一技之长。
在平湖的每一个乡镇,早晨的茶馆,午后的街边,傍晚的树荫,总有阿三的身影,我们生活在这飞快的节奏之中,每天也必然能在大街小巷听到有人直起喉咙大声叫喊:“阿三……”
感谢阿三,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物,使我们年轻一代还能从渐渐消失的平湖本土文化中感受到那么一点残存的本土韵味,你们虽然只是这偌大社会里的一个小角色,却传承着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平湖本土文化, 倘若有机会,我想用我手中的摄像机,给你们拍摄一部微电影《平湖阿三正传》。
给一个乍浦男人评分:积分 +1理由: 很棒!嘉论有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