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洛阳人,节假日会到山西的“磨滩”游玩,这是因为从洛阳到山西有一趟通勤火车,花上几块钱就可以跨越黄河到另一个省,不过近期这趟连接两省的列车“停了”,不让咱坐了,这有点遗憾。
因为我自己特殊的爱好的原因吧,来到这俊秀的山峦依然不是太开心,文化、历史总能让我流连忘返,这不,我还是悄悄的离开磨滩村,在逶迤的山道尽头,我发现了目标:明代土楼。
土楼依山而建,片石做基,黄色的土坯墙竟然垒了四层,最上层的外走廊虽然不算精美,但也巧夺天工。
土楼大门上刻有:“其旋元吉”四个大字,其旋元吉:出自《易经·履》,原句为“视履考祥,其旋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要求我们抬头看路,时时检省自己,将会一切吉祥如意。那个“旋”似乎还在暗示另一层意思:旋转、旋回?休憩?蹉跎岁月,主人还有没有完成的大业?
现在的土楼主人告诉我们:先人叫:白文秀,400多年前的明朝时期来到这里,自己设计,让河南林县的师傅帮助,建造了这座土楼,400多年来,白氏家族已繁衍生息了十六代,100多口人,目前,白家在这个晋城市泽州县南岭乡白背村陡岭上,还居住有99口人。
改革开放后,白背村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也开始用水泥、蓝砖建造房舍,但顶部的小蓝瓦依然在使用,冬暖夏凉的功效依然在发挥。
与主人的交谈异常困难,泽州特有的土话让我们非常作难。但建筑结构和选址让我们感觉:白文秀不是简单的农民,似乎来时很有钱,但还不敢张扬,防御和退却的功能在结构上有所显现。直接建造四层,说明当时人口就不少,小的不能在小的院子,竟然还开了后门,后门直通密林。
查阅历史:明朝有一个“大西军”,在张献忠的统领下,奋力抗清,他的属下倒是有一个干将叫:白文秀。主人无法知晓先人是怎么来到这个荒郊野岭上定居的,我们也仅仅是猜测。是与不是都不关键了,关键是:大家稍稍的富裕了,住了水泥小楼,丢弃了这个400年的文物,一个用土坯建造的四层明朝文物.....
洛阳与泽州是近邻,一条黄河似乎隔断了联系,实际在明清时代,这里与洛阳有很多割舍不断的情怀,明朝的十八次大迁移,让很多泽州人变成了洛阳人,很难说这里那户人家与洛阳是“亲戚”,清朝晋商的崛起,走遍全国的商人们,不仅盘活了多地的经济发展,更留下了精美的古典建筑“会馆”。洛阳的潞泽会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看看会馆里的戏楼,就会感觉,古人用土坯建楼房也就不奇怪了。
晋城市一带,房子上有木棚层,放粮食及用品的……因为房子较浅,加一层后上为房顶厦坡,加二层的少之
如果我们从外面看:这座土楼是四层结构,地下两层不住人,放农具、柴草。前门是进出,后门是逃,一旦遇抢匪了,能从后门逃进山。不简单吧?
白背村,搞那么神秘
喜欢这样的古朴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