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打赌而特意去写了浙江高考作文,满分才算赢,请大家看看,有 ..


人生三书
唐代韩愈有副传世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说的就是世人刻苦读书的事情。古往今来,读书之人如过江之鲫,而真正会读书的人却凤毛麟角。庄子在《养生论》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有限,而书林繁芜,所幸先贤分门别类,把书简化成三种: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读书可以明道,《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言道破玄机,世间的道,可以分做两种:一种是非常道,另一种是常道。
读有字之书,是明非常道,读无字之书,是明常道。
所谓非常道,就是指人们用文字的形式记载的知识。自仓颉造字以来,人们就开始给山川草木命名,随着人类探知范围的不断扩大,有字之书的体系亦逐渐庞大。但凡所见所闻,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记载。演化到现代社会,不管是数理化,还是地史政,盖不离此范畴。
所谓常道,就是人生阅历,是很难用文字表述的宝贵经验。《易经》号称众经之首,百家之源,被后人奉为无字天书。其最早的作者伏羲出身于上古社会,是个非常有智慧的部落酋长。他在长期跋涉中,“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最终凭借着丰富的阅历,演绎出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玄之又玄的阴阳八卦图。
然而古今中外,名垂千古之辈,不仅会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更是读心灵之书的能手。心灵之书就是坚守的原则和理想,人若不读心灵之书,和咸鱼别无二致。
孔孟是儒家的两位圣人,不仅学识渊博,更为中国人传承下千古不灭的心灵之书。孔子生逢礼崩乐坏的春秋,尽管世风日下,君不仁,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孔子依然为了传递仁爱思想而周游列国,哪怕明知结果是“吾道不行”!孟子生逢战乱频繁的战国,尽管彼时是个言利不言义,只论拳头不论理的社会,孟子依然仗义直行,面对权贵,迸发出“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有别于人,就在于读了什么书。文天祥将他的人生三书化作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将他的人生三书化作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因三书而光辉!

e网大神多

中心论点不明,结构杂糅

40秒内不能抓到明确的论点分论点,完整的结构,引用再多一律3类

你看你的论点是三求明道明常道,而你的分论点只是在解释什么是常道,什么是非常道,大篇幅引用也没有说明论点,你想得几分

逻辑不清,引用堆砌

逻辑不清,引用堆砌e

承蒙兄台指教,不胜感激。坦白讲,走上社会有些年了,写作的套路早就还给老师了。所以你说的这论点那论点的我都没有刻意去想怎么写,现在行文但凭感觉而已。
关于分数,其实我自己很清楚,这个水准不可能是满分。因为满分作文不仅需要深厚的功底,更难求的是灵光一闪的机缘。
不过为了让自己有些自知之明,我还是请了一位高中语文阅卷老师做了评分。他的评价很随意,“还算不错,50几分有的”(高考作文满分60)。这样的评价还是挺令我欣慰的,毕竟这是我时隔十一年后写得第二篇高考作文,毕竟我现在也是个平时鲜有时间舞文弄墨的上班族。

承蒙指教,我会虚心接受,谢谢

这是一片议论文吗?那么,论点清晰吗
论据能充分体现论点吗
论证结果怎么样
此文,先不谈你的论点是否清晰,就说你的论据,看似高大上,实则很是空洞,列举的名人名言更加混淆了论点的清晰,言而无物是议论文的大忌。引用这么多的名人名言而言而不清,另外文章看上去拖沓,没有紧凑感结构不严谨。如果我是阅卷老师,60分给个40分就差不多了

不是议论文,我在回复楼上的时候已经说了,现在行文但凭感觉,早已不拘于体裁和格式了。
若非要下个定义,那就算是散文范畴吧,而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看似天马行空,却最后能收回主题就好。承教

关于分数,是请一位高考语文阅卷老师盲测的,是我一位亲戚,但他不知道是谁写的,所以给的评分,相信比较客观。

看得好累。

是的,没有身临考场,这个算占了便宜。不过,像我们这样放下课本好多年的人,也不能像考生一样做充足的应试准备。写这文章纯粹是一时赌性,即兴而为,若大费周章地去查资料,刻意追求尽善,反倒违背了本心,便无意义了。

你若看过历年出现过的满分作文,那才叫一个累字。好多阅卷老师都是拿着古汉语字典在那里查阅注释,别说看懂了,连许多字都不认识。

写的不够深入,只在三本书的定义上做解释,没有相关的主观的做法(比如怎么学习三本书)。
字写得好的话,可能能到70分。

承教。不过若按照阁下的写法,一来画蛇添足,有离题之嫌(题目要求是谈谈对三书的看法和认识),二来高考文限于800字的篇幅,亦难做此长篇大论。

这篇文章勉强及格分......

知行合一,此心光明
陈 浩
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古人云,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在读万卷书的同时,我们更要行万里路,把阅读的精神延伸到生活、自然、社会中去,既要感受“眼前的苟且”,更要感悟“诗和远方”,以“书香”滋养人生,以“阅读”开阔格局,把有限的生命向无限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拓展。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需归结到我们自己的内心,由外而内,由内而外,不断修炼,不断提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行合一”,“致良知”,最终达到“此心光明”(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语)。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人生世上,于天地之间,也只如白驹过隙而已。在这昂贵而不可逆的时间成本下,我们都在极度的焦虑和匆忙中,翻阅着“有字”或“无字”之书,难以静下心来回眸人生、反观内心,从而逐渐迷失自我,而岁月早已在不断的表面重复中悄然流逝。
生命也许无非是这样,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自己也被他人在讲述,在欣赏他人风景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他人的风景。于是,生命中的人与人互相映衬着,夹杂在时代的裹挟中,以各自的方式坚定着前行。然后,在近乎浑噩中突然停下,回顾茫然无措的过往,直到终于收获了几声叹息,然后,继续在理想与现实的煎熬中小心翼翼的或者毫无防备的迎接着前面的种种。
一直很喜欢巴西罗萨的小说《河的第三条岸》里那位捉摸不透的父亲,这是一个怎样的徘徊于此岸与彼岸间的超世俗的灵魂?是一个怎样的在河流第三条岸上不断寻觅出口的孤独者?他上下求索,追求着精神绝对自由的彼岸,但却沮丧地发现永远无法到达那个美轮美奂却又遥不可及的彼岸。于是,他在无限接近河岸的时候,仍然选择了“漂泊”。
而,我们,就像他。在对时间缺席的挽留中,我们总是在竭尽全力却收效甚微地不断寻觅着可以安放我们孤寂、狂傲以及不安的灵魂的场所。
而时间在不断地丧失。惊悸和恐慌蔓延着。幸运的是,我们还能也还在不断的思考。我们独坐一隅,试图以获知、以思考、以写作去驱散黑暗和恐惧。
然后,我们深情抚摸着有痕的岁月,静思正在并不断逝去的华年。
我们收拾着生活点滴,整理着情绪片段,回顾着流逝往事,积累着人生阅历。我们在获知中除尽物欲的浮华,在思索中体悟独特的生命,在静谧中回归思想的真谛。我们在或平平淡淡或轰轰烈烈或有滋有味里,留下了珍贵的生命记忆。
神秀大师偈中所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人生的确需要不断地停下来,更多一些宁静,让自己变得更智慧和更有力,更充分地体味人生的美好。我们要写下每一个最真实感受的“所知”,写下每一个最鲜活皈依的“所思”,每一个“所知所思”都顽强的扎根在现实的泥土里,向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致敬。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正是在这种令人振奋的期望中,我们遵从内心,释放自我,绕过了过眼云烟,从一个个记忆的断片里,携着快意的灵魂与饱满的精神上路,持续地获得生命的成长。
总是特别喜欢“冷月无声”的意境,无言方可静思,有情才能相知。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人生的风景总在一直演绎,岁月的感慨必将永远延续。正如《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那句经典的话:“你要找到你的宝藏,你要明白一件事,看不见的东西,远比看得见的东西要有价值”。在一望无涯的麦田里,我们或许无法摘取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但我们必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最真实的麦穗。
我们就是要融合“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从书本、从自然、从社会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不断地知行合一,不断地自我反省,不断地追求“此心光明”,在“剥离了种种的纷繁复杂的光环与荣耀之后”,在沉入井底之后,去看清天空,“让自己的灵魂赶上自己的脚步”。

这是高手的文章

承教。
这是一篇很好的互联网拼凑文,活用了拿来主义精神,硬生生地去扣三书的主题,我很担心阅卷老师给的评分。

承教。
阁下不妨写个高分作文,令我辈一睹风采,明了差距。

范文看一:http://mp.weixin.qq.com/s/mHQQhfqSmkZsI_jz_snkGQ

书 生
上苍赐人以三书,一曰有字之书,二曰无字之书,三曰心灵之书。此三者,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读书者可称书生,而凡世间之人,或多或寡,必读此三书,故世间之人皆为书生也。
有字之书,文章著述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录。往圣先贤著经典,而后人传习之;诗仙词圣书佳句,而后人吟咏之。有字之书,乃作文章者之见闻经历、所思所想,付诸于文。孔夫子所著之《春秋》,太史公所著之《史记》,皆属有字之书也。李太白狂歌之《将进酒》,杜子美哀叹之《石壕吏》,亦属有字之书也。以文章传道义,以诗篇记良辰,此有字书之真谛也。
无字之书,生活经历也。以一字概之,是为行。劳心柴米油盐,远游名山大川,皆读无字之书也。无字之书是为行万里路,如古徐霞客之游览,如马可波罗之远渡。于万化冥合之间,读自然造物之书。鬼斧神工,最美之书乃天成。无字之书亦是平日生活,秋风卷屋,五斗折腰,利锁名缰,虚苦劳神。于困顿失意之时,读泪湿汗浸之书。披荆斩棘,最重之书乃人生。
心灵之书,思想精神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己。人即心,心即道,道即天,天人合一。人以心观宇宙,观宇宙亦是观心。陆九渊曾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灵之书包罗万象,可绝非万象本身也。康德、柏拉图之思考,于此二人乃心灵之书,而其著述非心灵之书,故此书无法外借也。心灵之书乃思想本身,发于人,终于人。凡世间之人皆有心灵之书,而此中玄奥不可言传。
文人以有字之书录无字之书,圣人以有字之书传心灵之书;学者以无字之书习有字之书,行者以无字之书证心灵之书;贤者以心灵之书衍有字之书,哲人以心灵之书明无字之书。此三书连环相扣,缺一不可。书生在世,读尽经典,而读此三书断不可厚此薄彼,需雨露均沾,相辅相成。
失有字之书,则文明难以传承发展;略无字之书,则学问皆如纸上谈兵;缺心灵之书,则人生浑若傀儡木偶。幸上苍非悭吝之辈,播此三书于人间。是故世人尽能读此三书,行此三书,传此三书。
故世人皆能成书生也。

此乃真正好文也!!!

脱离了高考的时间限制和条件背景谈高考作文,就是笑话

不是议论文,那是记叙文,说明文,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