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高师,教师摇篮


太行师范的短暂校史
晋中市左权县营盘街28号,太行师范旧址。2005年,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培养优秀教学人才,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太谷师范和太行师范合二为一,将其升格为大专院校并在城区广安街建设新校区,于是这里就成为了过去时。
学子说:太师,我是从旧校搬到新校,到了新校才发现旧校的朴实、美好和人情味儿。最最怀念的还是在旧校的美好时光。在旧校有太多的回忆,在快要学校搬迁的时候,我们在操场照相,抓着柳树叶子,意欲挽留。这个事还是费老师告诉我们的。操场上那些帅哥杨磊和冯浩在打篮球时好多女生心目中的偶像。到了新校虚荣心作祟没有在旧校的朴实和人情味儿了。想念太师、左权的人和物!
老师们说:三十年前,由省政府批准的太行师范学校巍然屹立在革命老区左权县雄伟的太行山巅。我们在高守中、曹生明的正确领导下,办出誉满全国一所高质量高标准的新型师范学校,我们接受国家教委的验收,被国家师范司金长泽司长赞为“太行山上一朵花,太行山上一颗璀灿的明珠”。我们在王占文的领导下,继往开来,继续着辉煌。在2003、2004年由省师资处组织的全省师范学校文化课考试中,我们力压太原、运城、平定、太谷、大同五所师范独占鳌头。
太行师范学校1989年开始招生,1990年学校被定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90—1994合作加强小学教师培养培训项目校,1991年接受国家教委办学条件标准化检查验收。从建校到迁址,共为老区培养输送6000余名优秀毕业生。
教育部二○一○年三月十八日要求,山西省人民政府承诺将于2010-2014年向新学校投入建设资金1亿元,须落实到位。
晋中高师的建筑之美
白丽萍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晋中高师)位于晋中北部新城的中心地带,南面毗邻晋商主题公园和晋中市博物馆,北边与山西大学城相邻,占地418.76亩,一期校舍总建筑面积14.71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实验、行政用房9.86万平方米。校园规划分为公共资源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艺术区,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音乐楼、美术楼、培训楼、体育馆、太师楼等单体建筑18幢。建筑布局和设计入选《中国建筑大典》。
由于地势平坦,用地规整,区域分布呈规则的长方形,但在每个区域里力求变化,于整齐中有了几分生动。功能分区科学合理,组群式分布,规整而层次分明。每个单体建筑的楼顶都有构架,构架做虚的设计处理,从视觉上增加了建筑的高耸,还可以减轻建筑的体量感,同时具有防雷、装饰的功能。站在屋顶,四周的景色尽收眼底,拥有良好的视线范围和景观优势。为了克服建筑结构上的呆板,学校正门采用了半圆形状,两边的墙壁底部为厚实的城墙,顶部为长城的垛口,曲折有致。外形与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古城的城墙极其相似,而砌墙的砖石均取自于太行山下。最具特色的是门内的浮雕艺术,一边呈现了太谷师范的发展历史,一边呈现了太行师范的成长轨迹。于是,这座大门有了三层寓意:一是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深受地方优秀文化的浸润,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晋商文化和太行红色文化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艰苦创业,崇德博学”的办学宗旨。二是学校的大门像展开的温暖的双臂,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求学者,让他们在这座固若长城的学府内,接受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三是这开放式、包容式的大门,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地方,体现了学校“开放包容,爱满天下”的情怀。
一个具有文化魅力的校园环境,布局规划必须合理,并注重整体校园建筑风格的配合及校园内各种环境因素的有机融合。晋中高师把整体布局与零星点缀协调起来,使实体象征与抽象隐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意象共存的校园建筑风格。虽然建校时,学校的周边环境极其简陋,但是,随着晋中城市规划展览馆、晋中市博物馆、晋中市图书馆的相继落成,特别是晋商主题公园的建成,学校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氤氲在了浓浓的文化环境中,学校的建筑成了这片建筑群中卓尔不群的典范。
校园的人文景观体现了校园独有的文化特征,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广大师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因此,校园的人文景观必须具有文化含量,同时应将各个单体作为群体的构件,从整体上考虑相互之间的协调性。比方说,校园里的雕塑要有充分的特定含义,必须围绕某一主题凸显校园文化的特质。在这一方面,晋中高师的图书馆就是一个典型,图书馆的主体建筑呈弧线型,既如一张展开的书页,又如航行于书海中的一叶扁舟。东西两侧玻璃幕墙的造型,以半圆柱体的形状偎依在主体建筑上,幕墙的顶端又悬凸出一条横梁,加上幕墙最顶部的一个“点”,既是一支笔的象征,又是蜡烛的比喻。有了这样两个对称的半圆柱体的玻璃幕墙,瞬间让图书馆主体建筑插上了翅膀,振翅欲飞。
当然,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与创新归根到底应坚持以人为中心,立足于适应人的精神需要,提高人的修养,陶冶人的情操。因此,校园建筑物内设置了多种宽敞舒适的交往空间来供人们会谈、休憩,比如:上下二层的美廊,可以随意俯视或平视学校四周的景观,再比如四问楼一层南北两边的大厅、四问楼西门的大厅、太师楼一楼的大厅、图书馆二楼大厅等,这些建筑内部开放式的空间,便于人们的情感交流以及相互之间的知识补充和增进。学校还注重并强调细节建设,校园叠石、建筑小品等都是精心设计,刻意安置,这使原本美丽整洁的校园得到了内涵上的升华。
环境文化是育人的沃土。学校的每一建筑物、每一条路、每一尊雕塑,每一棵树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晋中高师征集校徽、校歌、校园内道路路名、建筑物名等,给校园内的所有建筑整体综合命名并挂牌,让每一栋建筑都成了文化育人的教科书。比如,教学楼命名为“四问楼”,一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二是取“行”与“知”本身的教育意义,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学生公寓命名为“文慧园”,鼓励学子“居则文也,学则慧也”;体育馆命名为“行健馆”,取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将行政楼取名为“太师楼”,不仅是为了纪念两所太师辉煌的中师历程,而是要塑造一批批大师,把学校打造为“百年太师”;“积跬”路意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导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至真”大道和“至善”广场,寓意为只有做到至真至善,才能最终达到至美,教育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环境育人,就是通过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会按照美的规律改造生活。环境育人不是教条的理论灌输,而是一种直抵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熏陶。
建筑名称相当于人的姓名,这一亲切的称呼,赋予了建筑以生命和灵魂。每一个建筑在为我们提供必要的基本物质保障时,其实,它已以一种温馨的姿态走进了我们的记忆。当我们有一天回忆起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所学校时,首先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定是那些高大的建筑。
晋中高师历史沿革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由原山西省太谷师范学校和原山西省太行师范学校合并组建的。
原太谷师范学校创建于1949年4月,是由晋中第三中学和太谷县立中学合并建立的,学校位于太谷县城内。创建初期,还占有孔祥熙宅院和无边寺白塔院,以办初师班为主,兼办高级短期培训班,附属小学设在安禅寺院内。1952年8月,学校除招收三年制初师和短师班外,又招收后师(即中师)班,由初等师范开始向中师过渡。10月,寿(阳)榆(次)太(谷)祁(县)联师并入太谷师范。1954年9月,平(遥)介(休)灵(石)联师又并入。学校由“山西省立太谷师范学校”更名为“山西省太谷师范学校”。1959年,学校只招收中师生,初等师范向中等师范的过渡完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招生中断。1967年校办教具厂被山西省教学仪器供应站接管。1970年附属小学下放归太谷县管辖。1971年7月,学校恢复招生。1973年12月,恢复太谷师范附属小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恢复正常,并加快了发展。1981年10月,白塔院被太谷县接管。1988年,国家教委派专家来校考察评估后,授予学校“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荣誉,并奖励10万元。
90年代初,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省教委的高度评价,确定太谷师范为山西省中师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2002年,学校开始招收“3+2”学制大专生,设有小教文科、理科、英语、计算机、音乐等专业,学校进入由中师向小教大专的过渡时期。为顺利完成过度,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创新了办学思想,确定了“三个中心”的办学目标。9月,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出了“绿色校园”、“人文校园”、“诚信校园”、“科学校园”和“数字校园”五个校园的创建活动。创办了“白塔讲坛”,创刊了《小学教育通讯》,学生社团蓬勃兴起。2003年元月,人民教育学陶行知先生塑像落成。2004年4月,与北师大签署了合作协议,学校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基地”。5月,学校更名为“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太谷分校”。2005年5月,学校又更名为“晋中学院太谷师范分院”,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3万余名毕业生 。
原太行师范学校座落在太行的腹地的左权县城。学校于1985年筹建,1989年开始招生,1990年学校被定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90—1994合作加强小学教师培养培训项目校,1991年接受国家教委办学条件标准化检查验收。1992年,晋中行署教委在学校召开了晋中地区中等专业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现场会,学校被评为后勤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11月,学校被山西省教育委员会授予“山西省文明学校”称号,1999年,学校通过了省级德育示范校验收,2001年,省教育厅授予学校“教改先进学校”称号。从建校到迁址,共为老区培养输送6000余名优秀毕业生 。
2006年9月,新校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建筑投入使用,2006级新生及太谷校区二年级学生近两千人入住新校。新校名为“晋中学院师范分院”。
2007年10月太谷、太行师生及可移动财产全部迁移到新校,两校实现了实质性合并。
2009年12月底,接受了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考察评估,2010年3月,教育部发文批准晋升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积极保护、传承、研究、创新地方优秀文化,开设有《晋商文化研究》等课程,校内建有晋中文物陈列馆、皇甫束玉文化教育艺术馆,郭齐文诗书画艺术馆、漆艺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
占地418.76亩,总建筑面积为14.71万平方米,有教学仪器设备值1172.6万元,藏书29.6万册,电子图书20.16万册,各类期刊杂志490余种。
校训-爱满天下
我也是这所学校毕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