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里南方闷热的一个周末,张强强按照惯例,和媳妇说了一些稍微私密的话题,便两两睡去。第二天上班在地铁上,张强强和满车厢的人差不多一样,照例打开手机上的某某头条资讯客户端。在推荐条目下,张强强看到了一些略感熟悉的话题。现在的软件,真是聪明呀,你关注的,就是头条。咦,这不是昨晚和媳妇谈论的话题么?
蔡大猫和闺蜜从氹仔码头下了船,这个小小的花花世界,街头的人并没有多少,原来,大家都在各个娱乐城觥筹交错。闺蜜在万宁买了不少水呀、蜜呀、膜呀的东西,因为来过多次,蔡大猫就只在当地电讯公司买了部新出的q20手机。这是一款使用了莱卡相机技术,并且内置了摄像头的手机。回九州岛的一个小时返程短不短,长不长。迷迷糊糊中,蔡大猫隐隐约约看见,新买的手机,摄像头出来了一下,又缩回去了,看了她一眼。
这段时间,刘小执有了一些小变化。之前的一天,刘小执突然下定了一个决心,那就是向手机开战。刘小执梳理了一下使用手机花费时间比较长的软件,有知乎、微信、抖音等,刘小执决定,从这些花费时间较长的软件下手,一一寻求替换方案,把自己从手机中解放出来。最后的结果是,刘小执关闭了除了电话和短信的全部通知,然后开始把更多的空闲时间,用于更新自己的公众号@有约啦。可喜的变化,尽管刘小执的很多时间还是和互联网相关,不过确实是大大地减少了面对手机的时间。
回望年初,一天,刘小执被一群人包围,空气凝滞,烟雾沉沉,几近窒息。忽地,公关部的朱美丽推门飘然而至,招牌式的迷人微笑,大红毛衣搭之素净羽绒坎肩,执执,你们法务部明年有要订阅的报刊么?现在报刊杂志免费给你们订阅,你只要提供邮寄信息就可以了。何乐而不为,有免费的报刊,也不想打击朱美丽的热情,这一年,刘小执就有了《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三联生活周刊》、《商业周刊·中文版》、《第一财经周刊》来免费看。
媒介即资讯,时代在变,信息传播的形态,几乎是从根本上定义了信息。对于新事物,有适应,也有沉迷。
当下,互联网形态的阅读,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边际无穷
数量大到无限,那么作为一个个人,精力总是有限的,或者说维持一个健康的阅读时间投入,数量上是一定的。而作为资讯提供方,则是希望你一直投入进去。如何处理好时间投入关系,类似于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这就是一个问题。比如知乎等主流信息阅读软件,都是那种一直往下拉,一直可以显示,没有一个头。
二是内容芜杂
人人都是记者,自媒体泛滥,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大风号,还有各种直播、主播。各色内容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那么,如何选择到一个好的信息,就是一个问题。这就需要平台提供方,有没有一个价值体系在里面,比如说有没有新闻情怀,或者说是社会责任。这方面,大多数是没有一个内容质量在里面,也有部分是内在价值的缺失,比如澎湃。而吊诡的是,好不容易碰到一款质量上乘的软件,《好奇心日报》,之前一段时间,却是因为某种原因处于关闭状态。不想看的内容很多,想看的内容不好找。而自媒体,大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扩散力、传播力,粉丝有多少,点赞有几何。
三是导向缺失
关于所谓的推荐,关注,所谓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这里面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所谓的智能,到底是不是真的智能。当然这个有个发展过程,但就目前而言,恐怕并不是真的这样。所谓的智能,大可能只是一个自我想象的东西。不能把简单的罗列、同质内容的堆砌称之为智能。另外一方面,从人的信息获取心理来说,或者说是价值观,这是一个大的命题。简单来说,人需要的信息应该是多元,有价值的,不能仅仅说当时自己喜欢的,就是有必要的,有价值的。
嗯,暂时抛开对朱美丽的欣赏和这些互联网阅读形态的关注,思绪回到很远很远,梳理下那些稍微久远的杂志。现在来看,那种真实可触摸的质感,真的很美。
记得在高中,杂志这些课外的读物,打开了一个另外的天空,也为稍微压抑单调的学习生活,发挥了调剂缓释的作用。那时候,自己总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在课堂上,突然站起来,双眼扫去,就知道某某同学是不是在阅读杂志。然后,使用略显三寸不烂之舌,几近腾挪之力,从其手中获得这一份杂志或者其他小说。当然,最根本的是,自己手里也是掌握可资交换阅读的资源,或者因为对阅读资源的门儿清,类似于掮客,二道贩子,从这个同学那里,更换到那个同学,然后自己手里资源丰厚,持续地、从容地大快朵颐。这个,一直引以为豪。
一定程度上,《读者》这份杂志,如果说按照按图索骥的说法来说,就是自己了解、阅读到其他更多读物的导航。记得那时,每每看到好的文字,便神圣地书写在本上,虽然之后的日子顶多是翻开触摸,并没有再认真地去读一下。或者,看到需要摘抄的话语,随手拿个纸片记录下来,或者撕下来,以便后续整理。
1、少年文艺
这是记事起的第一份杂志,就看过这一期,却是永远难忘。
差不多是小学三四级的样子,从同村的建建处获得的这份杂志,很旧,缺页,貌似还是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翻的都起毛了,无头无尾的。
就文字的东西而言,这本久远到还没有出生的杂志,却是给了一个从来没有的天空,给了想象的无尽空间和无限可能。
记得,有篇大概叫“染指花”的文章,里面有个美丽的女孩子的;有篇提到一个孩子的父亲倒卖手表,充满矛盾,孩子脱掉鞋子,走在柏油路上,当时还不理解柏油路是个什么东西;一个寡居的爷爷,为了一群孩子,决定要买一台12英寸的电视机,这是最大的,那时候最大的电视机也就9英寸。
多年后上大学,还给这家杂志社写信,还在网上发布求助信息。是的,很想再看一眼这期《少年文艺》。
2、半月谈
这是村子一名知识分子订阅的刊物,他还是县里的政协人士。邮局的刊物要先到家里,有时候向这位爷爷送递。这个条件使得有机会接触这份刊物,尽管不怎么明白里面的内容。
多年后参加高考,倒是对这份杂志有重新关注过。
3、陕西农业
这应该是官方给农村制定的杂志。尝试努力去看它,却是怎么也不懂,里面的东西大约就是如何施肥、喷药、科学种植等。上小学的时候,一直不知道 % 这个符号是什么东西,后来才慢慢知道。
就像上小学的时候,翻看上高中的叔叔的课本,看到“殖民地”三个字儿,以为就是找到一个地方,大量专心去生孩子。好像也是那么一回事呀。
4、故事会
里面的内容很精彩,当时阅读的时候很吸引人,但是几乎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只记得当时非常流行,哪里都有。也让人惊讶,大千世界,果然大千。
5、青年博览
记得是福建的刊物,常常发现这份杂志和《青年文摘》、《读者》,甚至是《辽宁青年》,有同样的文章被摘选。
6、青年文摘
同上。
7、辽宁青年
上初中的时候真是流行,很诧异一个省域的刊物,竟然这么流行,质量也确实不错。记得每期都有一个奋发有为青年的成长故事,把人看得热血沸腾的。
8、读者
这几乎是初中和高中阶段,每期都不能够错过的刊物了,文字精美、内容广泛、格调高雅、装帧精致。
《读者》杂志也算是一个阅读导航了,发现不错的文章,必然如查看文末的出处,心里默默记住,表示好感。由此出发,就像一个无限延伸的链条,让人发现了阅读的无限宽广。
高中的甚至说过这么一句话,想要做朋友,就必须看《读者》。
甚至,偷家里的钱,就为了购买该杂志的合订本。高二那年,偷了家里钱,和同学李寨寨,去咸阳找伯父,想让在城里的伯父找份工作。伯母说伯父去了汉中出差,两个人拿着剩余不多的钱,估算了一下不够买车票,遂作罢,返回学校上课。
一段时间,以能够到这个杂志社工作为梦想。
在高中的时候,就假想,读者杂志社应该成立集团公司,充分利用读者杂志品牌影响力发展衍生产品,多年后果然如此,就像知音集团。不知道,后互联网时代,又是什么境况。
9、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
故事性很强,特别具有悬念,短短一篇文字,叫人唏嘘不已。
有一次,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晚上十点钟的样子在地里浇水,借着皎洁月光去阅读,很感动自己。
10、南风窗
这份杂志开启了后高中时代和前大学时代的阅读杂志新选择,一下子变得热血沸腾起来。后来,还在豆瓣网创建了该杂志的小组。
11、数字商业时代
大学后开始关注it/互联网,关注商业。常常进入图书馆,不过更多是翻看杂志。
12、电脑迷
每次都拿着笔记本,抄写一些有趣的代码、免费资源、有趣的电脑应用,然后马上去网吧演练。比如如何播放一首或多首音乐,比如如何显示一个 flash 作品,比如如何设置跑马灯、闪进闪出文字等。
13、炎黄春秋
有极强的办刊力量,算是以敢说真话著称的了。不过,现在已经和过去全然不一样了。
14、南方人物周刊
新锐刊物,成功商业运作典范。当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几乎没有失败的产品。比如《南都周刊》、《南都娱乐周刊》、《21世纪商业评论》、《21世纪经济报道》。补充,《21世纪经济报道》所在报社后涉及司法问题。
不过,怀疑其有偏执的右倾倾向。
15、万象
传说已久,很晚才在西安街头发现,一经接触,爱不释手,难得的唯美刊物,志趣高雅。
16、天涯
同上。
17、随笔
曾经很喜欢,不过越来越发现,大多是对故人的回忆,或者是不知名的人对知名的意淫回忆,或者是无病呻吟,后舍弃之。
18、读书
三联出品,必属精品。不过,内容风格变化很大,动不动卷入舆论漩涡,抗击打能力有待提升。
19、财经
曾经新闻专业主义典范,调查性报道楷模,新闻理想标杆,对胡舒立可算是景仰。后经历巨大人事变动,几近釜底抽薪。已经不是原来了。
20、其他
女友、家庭、探索与争鸣、课堂内外、演讲与口才、比较文学、看电影、21世纪商业评论、世界知识、互联网周刊、it时代周刊、新世纪周刊……
相关阅读:
有约啦:不自拍毋宁死,移动互联网时代愈加娱乐至死并消逝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