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言:“将门无犬子”。阆中除开“三陈”之外,另有一世家,那便是显贵于中唐的鲜于世家。
却说这自鲜于仲通、鲜于叔明名显三川之后,到了宋朝,又有一子孙大放光彩。此人便是鲜于侁,字子骏,鲜于叔明裔孙。其父鲜于赤,与“三陈”共读书于阆中南岩,虽不以功名显达,却也有诗文名。苏轼、苏辙之伯父苏涣,曾出任阆州通判,苏辙在《伯父墓表》中记载鲜于侁事迹“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鲜于侁自小性情稳重,学习用功。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登进士,初为江陵(南京)右司理参军。庆历年间,天下大旱,仁宗诏求应对方略。鲜于侁在奏表中推论了天气大旱的原因,又列举了当今政策举措的四点过失,所论切中实际问题。他有个同乡叫唐介,就将他的名字报与上司,在书信中称赞和举荐他;而鲜于侁却极力申述参军李景阳、枝江令高汝士有贤名才能,请求转为提拔他们二人。唐介因此更加认为他贤德。
鲜于侁调任黟县(安徽黟县)县令,兼管婺源。他刚上任就遇上一件诉案。说本地有一汪氏刁民恶霸,家中富有,为人狠毒,横行乡里,当地官民都不敢惹。他因事犯法,鲜于侁将他缉捕归案,正要审他时,本县官吏都围着鲜于侁跪下说:“汪氏家族败坏了不少前任县令,现在不放了他,后会留下祸患的。”鲜于侁听后大怒,立刻当庭杖击汪氏,按律审判定刑。从此,黟县的恶霸都没了踪迹。
鲜于侁又调任四川绵阳。绵阳在四川的左边,当时官吏贪污成风,以至于到了要士卒供给他们木炭、草料、豆子之类的东西的地步,而百姓卖水果、蔬菜也要从中榨取利益。鲜于侁上任后,便开始整治这种官僚作风,一切都不征取,于是自郡守以下的官吏都效法他。宋英宗治平元年(106年),“铁面御史”赵抃出任成都知府,闻知鲜于侁事迹,便向朝廷举荐他,未及任用,应永兴军节度使何郯之邀,签书永兴军判官。那时万年县不称职,案件未及时审理,致使狱中囚犯上百名,何郯派鲜于侁前去处理,仅仅几天,就全部结案,牢狱一空。
熙宁元年(1068年),刚即位的宋神宗诏求直言,时任蔡河拨发的鲜于侁应诏陈述十六件事,神宗很喜欢他的奏章。神宗诏近臣举荐他们所知的能臣,范镇认为鲜于侁应该入选,于是被授为利州路转运判官。
当初,王安石执掌南京,因他在嘉祐三年(1058)任度支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而负有盛名,士大夫都期望他出任宰相。鲜于侁因讨厌他矫情求誉、要挟君主,对人说:“若重用此人,必定把天下搞乱。”至此,乃上书议论时政,说:“值得忧患的事有一件,值得叹息的事有二件,其它背离现在政治法度而招致百姓抱怨的事则不能全部列举。”其意专指王安石。王安石听后大怒,于是在神宗面前诋毁陷害他。神宗说:“鲜于侁有文才学问,可以任用。”王安石说:“陛下如何知道?”神宗说:“有他的奏章在。”王安石才不敢说话。
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新法“助役法”(又称《募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此法虽减轻了农民劳役负担,促进了生产发展,但同时也伤害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开始实施,下诏各路自定本路助役缗钱数额。利州转运使李瑜给本路定了四十万缗。鲜于侁见李瑜定高了,不符合本路实际情况,就争论说:“利州土地贫瘠,百姓贫困,定这一半就可以了。”李瑜不听,于是二人分别把各自的看法报给神宗。此时,各路所定役书都还没完成,神宗肯定了鲜于侁的意见,旨谕司农曾布将此颁布下去,作为各路拟定助役缗钱数额的标准。因此,李瑜被贬黜,提鲜于侁为利州路转运副使,并兼提举常平。他所辖的百姓不借青苗钱(王安石实施的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当年借款随春秋两税归还。但应本着自愿原则。初衷是在青黄不接时救济百姓,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变成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王安石派官吏前来查访处理,盘问鲜于侁为何不发放青苗钱。鲜于侁说:“青苗法规定,愿意借的才放贷;百姓不愿借,岂能强迫!”
左藏库使周永懿镇守利州时,贪婪残暴不守法纪,前任使臣害怕他的凶恶,担心受到报复,不敢查问。鲜于侁不畏强暴同,依法将他逮捕投到狱中,最后流放湖南。因此,上书请求更换文臣镇守利州,同时变更官员位次总领县事。鲜于侁总共留任利州九年,治所广元离阗中很近,亲戚宗族都散居于两地,从来都是公平对待他们,从不偏私,所以大家各自都很开心。苏轼称赞鲜于侁“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认为这是“三难”。宋朝分夏秋两次征收田税,称为“二税”,百姓可以绢、绵折钱,鲜于侁为减轻百姓一次性缴纳的难度,便报奏朝廷,建议可以让百姓以零星的方式缴纳够规定的税额。后来的李元辅,动辄变着法儿多收,利州的百姓流泪说:“老运使立下的规矩,怎么可以乱改啊?”因为后来鲜于侁的侄子鲜于师中也曾担任利州路转运使,所以称他为“老转运使”以作区别。
熙宁九年(1076年),鲜于侁调任京东西路转运使。是年8月,天降暴雨,河南濮阳黄河决口,淹没了四十五州县,三十万顷良田尽成汪洋。洪峰直逼徐州城,时知徐州的苏轼有诗记叙:“……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流奔浑。夜闻沙岸鸣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计穷路断欲安适,吟诗破屋愁鸢蹲……”,“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当时议论不欲堵塞,鲜于侁说:“东部州县聚水只有两泺之水,夏秋之季雨水多,尚且水漫为患;如果再放任黄河之水注于其中,那么百姓就成为鱼了!”于是他作《议河书》上奏神宗,神宗皇帝高兴地采纳了。后来两路合为一路,鲜于侁任转运使。
当时王安石、吕惠卿当政,推行变法,凡是守旧、反对变法的一律排挤打压,即使是一些持反对意见的正人君子也不被见容于朝。鲜于侥上奏:“我有举荐之权,而如今所选录的人并非贤才,我感到很羞耻!”所以,凡是他所荐举的如刘挚、李常、苏轼、苏辙、刘攽、范祖禹等人,都是坚守旧法、时运不济的人。元丰二年(1078年),神宗召他询问政事时,任命他执掌扬州。神宗说:“广陵是个重镇,很久都没合适的人选,如今我选你去,你应该好好地治理。”这年七月,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自湖州被捕入狱,被押往京城审讯,亲朋好友都和他断绝了来往;路过扬州时,鲜于侁前去探视,押解官吏不准。有人说:“您和苏轼相交很久了,你们往来的书信应该及时烧掉,不要留下,否则,恐牵连获罪。”鲜于侁说:“欺骗君主,背叛朋友,我不忍心这样做;如果是为忠、义两字分担责任,则是我所愿意的。”后因举荐官吏被牵连,被罢为主管西京御史台。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死,子赵煦年幼即位,是为哲宗。其母宣仁太后垂帘听政,重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等守旧派,废除王安石新法,贬黜旧臣,停用王安石《三经新义》,篡改熙宁、元丰史录,重编《神宗实录》,等等,史称“元祐更化”。
宣仁太后念及京东路是变法的重点区,转运使吴居厚也是新法的支持者,又有人弹劾吴居厚以苛捐杂税为害一方,于是就贬黜了吴居厚,重新让鲜于侁任京东路转运使。由于当初鲜于侁也反对变法,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中的一员。当时,司马光在朝上说:“以鲜于侁的才能,就不该让他任地方官。看到齐鲁地区已是非常困苦了,亟需鲜于侥这样的人才前去救治。可是如何才能得到许多像鲜于侁这样的人,分布在天下呢?”当地士人百姓听说鲜于侥重任京东路转运使了,就像见到了慈父慈母一样。
于是,鲜于侥改任太常少卿。侍从讨论神宗宗庙配享功臣的事,有人想用王安石、吴充,鲜于侁说:“前朝贤能的宰相,谁能出富弼之右?”于是富弼配享神宗宗庙。鲜于侁因此官拜左谏议大夫。
鲜于侁看到哲宗年幼,首先详尽讲解君子与小人之间彼此消长的道理。又说:“科举考试是选取人才的主要途径,我朝尤其因此得到德才兼备的人才。王安石当权,忌讳别人诋毁非议新政,于是就废除了原来的制举考试。如今才在开始网罗俊才,广开言路,应该恢复原来的六科考试。”又请求罢去大理狱,允许门下、中书两省谏官互相往来;减少“特奏名”举人人数,严格出官的法令;使京东路的盐能够贸易;恢复三路义勇军以缓解地方保甲压力,罢去戎、泸等地保甲以使百姓劳动力宽裕,事情大多加以施行。
鲜于侁在左谏议大夫任上仅三个月,就因病请求离职,被授以集贤殿修撰、执掌陈州,哲宗并下诏,等他任满一年就进升待制。但不久,鲜于侁便去世了,时年六十九岁。
鲜于侁专心于经术的研究,著有《诗传》、《易断》,为时人范镇、孙甫所推崇、赞许。孙复曾和他讨论《春秋》,言当今学者没有能比得上他的。他作诗平淡深粹,尤其擅长《楚辞》,苏轼读了他的《九诵》,认为接近屈原、宋玉,自认为不能企及。
眉山苏轼、苏辙与鲜于侁是一生的挚友,多有诗文唱和。苏轼曾写有两首《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首》(前次韵,后不次韵)
一
去岁游新堂,春风雪消后。
池中半篙水,池上千尺柳。
佳人如桃李,胡蝶入衫袖。
山川今何许,疆野已分宿。
岁月不可思,驶若船放溜。
繁华真一梦,寂寞两荣朽。
惟有当时月,依然照杯酒。
应怜船上人,坐稳不知漏。
二
明月入华池,反照池上堂。
堂中隐几人,心与水月凉。
风萤已无迹,露草时有光。
起观河汉流,步屐响长廓。
名都信繁会,千指调丝簧。
先生病不饮,童子为烧香。
独作五字诗,清卓如韦郎。
诗成月渐侧,皎皎两相望。
而苏辙也有一首五言排律《次韵转运使鲜于侁新堂月夜》:
长爱陶先生,闲居弃官后。
床上卧看书,门前自栽柳。
低徊顾微禄,毕竟谁挽袖。
索莫秋后蜂,青荧晓天宿。
惟将不系舟,托此春江溜。
尺书慰穷独,秀句惊枯朽。
遥知新堂夜,明月入杯酒。
千里共清光,照我茅檐漏。
苏轼是宋词豪放一派的开创者,他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密州(今山东诸城)任上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此词气势豪迈,场面热烈,抒发了作者报国杀敌、激昂向上的战斗热情,一洗宋词开创以来的绮靡纤弱之态。他作完之后,十分满意,便致书鲜于侁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