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周期:2018 年8月6日(周一)-2018 年8月12日(周日)
本周特征:
1、本周是2018年第31周,2018年还剩21周。
2、天气特征:上海本周一/二是-28/36度-28/36度。
本周重点
2018年伊始,很多人都在说市场有回暖的迹象,从一季报数据看是好坏皆有。现在,又过去了三个多月,已经到了7月底,2018年的秋装已经上市,时间已经过去一半,市场真的有回暖吗?
在等待2018年半年报数据披露之际,我们将从另一个视角来看看市场回暖和企业绩效之间的“转化”关系。
其实,无论市场好坏,都有企业做不好(市场好时)或者企业做的很好(市场不好时),这取决于企业而非市场。
我们选择一批上市公司(它们的数据和信息都是公开的),从股权激励、公司理财、资本并购、战略转型、恶意做空五个角度,看看这些已经成功的公司到底在做啥和遭遇了啥?
第一:关于股权激励的两个典型案例。
2018年6月13日,卡宾公司发布公告,称对包括执行董事吴少强、柯榕钦等在内的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共授予740万股,行权价格为3.54元/股,其中吴享有40万股、柯享有80万股。
早在2017年1月19日,报喜鸟公司发布公告,称对57名对象授予1亿股限制性股票,行权价格为2.68元/股(当时,报喜鸟公司的股价在5块/股上下),其中,对邱某某、黄某某、吴某某、张某某、葛某某、谢某某等6人,每人授予1000万股。
股权激励,本意是“黄金手铐”,是上市公司对管理层的一种激励方法,在欧美国家的上市公司经常使用(重点激励对象为ceo及核心技术/管理团队),包括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也经常使用,总体而言,它们的实施成效显著。
然而,国内的上市公司中,推进股权激励的也非常多,然而,真有成效的微乎其微,原因有二:
1、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授予对象面广而量少,并且行权价格较高。失去了真正激励的作用与价值。
2、行权要求过高,导致根本无法行权。
注:这两点的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点所讲的授予对象面广而量少,就很有意思。中国上市公司还处在实施股权激励的第一个周期内(第一次做或者第一代创始人决策做的),仍处在“非积极”的试错阶段,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板以为股权激励是一种普惠式的福利,如果能让更多的公司员工参与其中,是最好不过了,这种错误的认知从而导致了错误的结果。
股权激励的本意,在西方公司创造(这种激励方式)出来后,主要意图是对企业管理者(领导者)进行的一种长效激励,把公司成长和企业管理者(领导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从而达到对管理者(领导者)的长期激励。
中国(上市)公司喜欢搞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分配机制,任何形式的激励都要考虑到所有人的利益,导致谁都能分到一点点(股票),本该被重点激励的对象反而得不到重点激励,从而失去真正激励的目的(本意是对重点激励对象进行重点激励,并通过他们的努力来提升公司绩效。这个问题在中国企业老板的认知中是不存在,中国企业老板过于强调团队作用而忽视管理者(领导者)的作用,这也是一起典型的认知低能)。
有关第二点的含义,先看下文…
像卡宾这次实施的股权激励,完全符合上述2点,行权价格高不说,仅从授予的股数看,基本没有任何作用!
对一家上市公司的执行董事授予40万股、80万股高价股票,有什么意义?个位数的股价,未来行权周期内的收益能有多少?
哪怕一股能“赚”到10块钱,两位执行董事一个理论收益400万、一个理论收益800万,也不足为道。更因为,他们对应的风险主要是股价的下跌,就像(卡宾)现在,如果买了公司股权激励的股票,不仅没得赚反而亏了,让公司管理层买自家股票亏钱的事,是这世间最愚蠢的傻事!
更何况,卡宾公司的本身经营逻辑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是公司战略问题,不是经营层面的战术问题),这是一个身处下行通道的股票呀。
当然,这里面也有部分企业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限制性股票激励的力度要远远大于一般性的股权激励(企业变相支付的成本较高),所以,实施的企业并不多。
注:关于有效实施股权激励(包括限制性股票)的策略与方法,请参与我们的线下课程。
我们的高级顾问团队,有多位是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策划者与实施者,且都是被授予对象,这方面的课程,会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去正确认识股权激励,让股权激励真正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a股上市公司中,并不乏坑员工的企业,最常见的手段就是让员工参与购买自家的股票(包括合伙人增持、股权激励等),让员工成为接盘侠,这不仅是厚道不厚道,还涉嫌其他更复杂的问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