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围四边,捂鼻子,踮脚尖,蚊蝇飞,臭熏天。这段话就是城区部分旱厕的真实写照。昨天,记者从梧桐街道办事处获悉,该辖区内三新村的44座旱厕已全部拆除,同时还新建造13座移动公共厕所供村民使用。
这44座旱厕全部位于三新村车家埭小组。据三新村村委会主任朱连根介绍,该小组外来人口占了大比例,农村道路狭窄,排水等基础设施功能差,卫生呈现“脏、乱、差”的状况,而旱厕也是该村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一到夏天,这里的旱厕臭味满村飘、蚊蝇到处跑。”说起车家埭旱厕,居民怨言颇多。占地200多亩的车家埭小组,共有居民90多户,旱厕却有44座,更有不少居民家中房前屋后都建起了旱厕。
车家埭的旱厕历史由来已久,据说,最早的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旱厕还分了不同类别,古老一点的旱厕蹲坑下面有一个贮粪池或粪缸等埋入地下,用来贮藏粪尿,便于浇地施肥;简易型的旱厕则是在地面挖一个坑,上面架上几块砖头就成了。这些旱厕都处于露天状态,有的用黄砖围了一圈墙,有的只是一个简易棚。由于旱厕的粪尿不能及时清淘,因此这种厕所臭气熏天,容易招来蚊蝇和滋生蛆虫。脏臭的厕所不仅让很多如厕的居民叫苦不迭,也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给广大居民带来健康隐患。
陈松标是车家埭小组村民,也是村民小组长,此次他主动带头率先自行拆除了自家的旱厕。“这么多年来,我们小组的居民部分仍在使用旱厕,但绝大部分是为方便外地租户使用所搭建。搭建旱厕普遍存在脏、乱、臭以及清理不及时等问题,周边环境实在不理想。”陈松标介绍,车家埭位于桐乡市区,是典型的城中村,地理位置佳,租金便宜,是不少外来租客的首选,因而价廉、方便的旱厕也依然存在着。
“虽然有旱厕,但其实日子也并不好过,旱厕是露天的,我们走进走出都是厕所味道,尤其是夏天,真是不容易。”陈松标说,旱厕是当年自己动手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拆除了虽然有些不舍,但可以让城市环境更好,同时也可以支持创卫工作,他与家人亲自动手一起拆除旱厕。
三新村也成立了整治旱厕的小分队,共有成员25人,面对最脏、最苦的工作毫无怨言,在短短10天的时间内,全部拆除或封闭44座旱厕。
旱厕的拆除也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村民自此告别臭气,迎来洁美的生活环境。为了缓解44座旱厕拆除带来的影响,三新村还为村民新安装了移动公共厕所13座,确保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嘉兴日报)
想想都恶心
嘉兴还有这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