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大重磅消息

一、金正恩访华
6月19日至20日,朝鲜劳动党委员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对中国进行访问。
二、中美贸易战战火重燃,美国制造的德系车躺枪
发言人说,美方在推出500亿美元征税清单之后,又变本加厉,威胁将制定2000亿美元征税清单。这种极限施压和讹诈的做法,背离双方多次磋商共识,也令国际社会十分失望。如果美方失去理性、出台清单,中方将不得不采取数量型和质量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做出强有力反制。
发言人指出,美方发起贸易战,违背市场规律,不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伤害中美两国人民和企业利益,伤害全世界人民利益。中方的应对既是为了维护和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也是维护和捍卫自由贸易体制,维护和捍卫人类共同利益。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中方都将按照既定节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坚定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2018年6月16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659项约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545项约340亿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实施加征关税,对其余商品加征关税的实施时间另行公布。
之前在5月22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曾发布公告称,自7月1日起,降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其中,将汽车整车税率为25%的135个税号和税率为20%的4个税号的税率降至15%。此次公告后,7月6日对涉及的车型又再加征25%的关税。因此,自7月6日之后,美国进口车的关税一降一升最后为40%。
美系品牌受到的冲击大么?
实际上,美系品牌受到的冲击并不算大,因为本身就有点式微式弱。
雪佛兰、别克、gmc、jeep、凯迪拉克、福特、林肯、克莱斯勒、特斯拉等车型,90%的美国本土车系都在其中。
但仔细来看,雪佛兰、别克、jeep、凯迪拉克、福特这类品牌在中国的利润贡献点,均来自本土的合资生产厂商。受到影响的是gmc、林肯、克莱斯勒、特斯拉这些品牌,但gmc、克莱斯勒是非常边缘化的,销量非常小,哪怕直接砍掉也不会很肉疼。
真正受到影响的是特斯拉,如果来自美国的车型关税征税40%,特斯拉价格上涨幅度将在15.4万元至28.6万元之间,林肯上涨幅度为5.6万元至25万元。
当然,特斯拉受到最大伤害也是正常,毕竟特斯拉是和美国政府有着非常强的渊源。在中美贸易战两败俱伤后协商下,中国政府不仅作出了下调进口车关税让步,同时还放开合资企业股比限制,允许特斯拉在华独资建厂,由此让马斯克欢呼雀跃,不仅火急火燎的宣布即刻执行关税下调后价格,更积极推动在华研发及建厂计划,然这一切却被特朗普翻脸破坏。
真正受到冲击的,是来自美国的车,比如宝马。
中国进口来自美国制造的整车中,德系车所占比重非常高。主要产品包括奔驰的gls、gle、gle coupe,宝马的x4、x5、x6、x7等。而在美国生产的进口车里,宝马占据了最大的份额。
而关税调整针对的是所有美国进口车,并非美国品牌汽车,也就是在“美国工厂”生产的所有品牌汽车进口到中国的都在本次关税调整的清单内。
宝马生产的x3、x4、x5、x6,最早的工厂也是在美国的南卡罗莱纳州,虽然后来在印度、俄罗斯等地也有工厂,但现在进口的宝马suv、x5m、x6m,大部分也都还是在美国生产的。
奔驰的gle、gls、r等车型,工厂主要是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工厂生产,即便是加规、墨版、中东版,也脱不开美国原产。
日系车中,有丰田塞纳、红杉、坦途,雷克萨斯、英菲尼迪品牌的多款车,主要也是由美国生产的,同样也在需要加征关税的行列。
另外部分讴歌、日产、保时捷,也都是在美国生产,同样也在需要加征关税的行列。
相关销量统计,2017年中国总计进口宝马187,393辆,其中超过一半都是在美国工厂生产。可见,德系车将会被迫涨价,而宝马受到的影响最大。
这又会发生什么?一旦从临时的摩擦变为长久政策,这会直接倒逼宝马、奔驰、英菲尼迪、讴歌等等企业,考虑给予中国的合作伙伴们更多的车型资源,实现中国国产。
三、个税法迎第七次大修 起征点调至每年6万元 增反避税条款堵税收漏洞
备受关注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19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这是个税法自1980年出台以来第七次大修,也将迎来一次根本性变革: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扩大较低档税率级距……
为堵塞税收漏洞,个税法修正案草案拟首次增加反避税条款,针对个人不按独立交易原则转让财产、在境外避税地避税、实施不合理商业安排获取不当税收利益等避税行为,赋予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的权力。
本文综合来源于央视新闻、新华社、新京报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文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