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文化“五+五”信息化模式 开启二道区“平安校园”建设新纪元

几年来,二道区“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积极适应当前学校安全工作形势,进一步深化学校安全建设内涵,加强学校安全文化建设,提高校园安全文化水平,营造有利于校园安全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通过校园安全文化“五+五”(五个结合+五项措施)模式,提升了学校安全工作的层次和质量,增强了全区中小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学生安全成长、健康成长、幸福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二道区教育事业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五个结合”构建校园安全文化“软环境”建设
结合一:安全文化与校园文化共享
以“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教育价值观,整体构建二道区校园安全文化的观念体系,形成了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成员所认可,并自觉遵守有关安全问题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一是构建了安全文化氛围工程。在学校关于安全问题的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以及外在物质设施等有形或无形的特定范围内,重视安全设施的细节、完善安全制度的落实、丰富安全活动的形式,呈现一种特定的安全文化氛围,通过扎实开展学校安全工作,把安全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逐步建立学校安全文化氛围体系。二是构建了安全文化教育工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保证师生安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逐步形成二道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校园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如:八道小学的“少年小法庭”的法制安全教育、52中小学部的“小交警”的交通安全教育、53中的消防安全教育、108学校的国防安全教育、长青小学的趣味性安全教育等。)
结合二:安全文化与制度文化共建
以“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的教育管理观,整体构建二道区校园安全文化的制度体系。一是通过制定出台《二道区校园安全管理指导手册》,抓好“责任监管”、“隐患排查”、“应急演练”、“教育培训”等工作的制度建立;二是通过出台《二道区教育局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包保责任制》、《二道区教育系统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制度》,抓好“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失职罪责”的领导包保责任制落实;三是通过出台《二道区校园安全工作信息化考核评价项目标准》,抓好市、区两级安全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实行双百考核,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长效机制。
结合三:安全文化与课程教育共进
全面推行“1530”+“211”安全教育模式,“1530”即:“每天放学前的最后1分钟、每周末放学前的最后5分钟、每个重大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由当堂教师、学校针对实时情况进行安全提醒和安全教育”,“211”即:每个月上2节《生命安全教育》必修课、每个月开展1次专题安全教育活动、每学期进行1次体验式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使安全知识入脑入心。
结合四:安全文化与体验教育共育
一是运用“中小学生安全应急宣教系统”打造了安全教育娱乐化课堂。2015年教育局为全区22所中小学安装了“中小学生安全应急宣教系统”,此系统通过三维仿真技术,模拟各类灾害场景,对学生进行安全应急教育。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安全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是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必修课的补充。二是运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体验中心”打造安全教育实践化课堂。2015年,由市、区投资,教育局设计、建设了“二道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体验中心”,在体验中心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验到交通、消防、急救、踩踏、地震、逃生等安全教育内容,同时,还可以进行安全知识竞赛等。安全教育体验中心的建设为全区3万名学生提供了安全体验活动场。学生在体验时通过安全体验卡记录学生体验评价,通过互联网同步上传安全平台,我们为全区学生建立了安全素养体验档案。三是运用“3d教育、vr虚拟仿真技术”打造安全教育专业化课堂。2017年,我们在长青小学建设“生命与安全”学科教室,通过3d影像、vr系统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教师授课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打造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孩子提供了全沉浸式的虚拟体验,让课本中的知识点“活”了起来。
结合五:安全文化与家庭教育共促
一是利用特殊时间节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法,增强家长监护意识。寒暑假、节假日等重点时段采用qq群、微信群、家长会、上门家访、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发放安全教育资料等形式,进一步明确家长的监管职责,唤起家长的安全意识,提高家长防范安全事故的能力,增强家长的安全教育水平。二是依托“二道教育云”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微点赞、微投票、微答题、微留言的安全家校“三个一”活动(每日一句安全道别语、每日学习一条安全常识、每日查改一条安全隐患)形式,使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达到“1+3”的宣传效果。即:通过对学生的宣传,使其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亲朋好友都受到一次深刻的安全教育,让孩子带动家长、监督家长,让家长言传身教交通文明,并结合安全教育日、512、119等特殊日子,评选出“平安校园之星”等进行媒体推广。
“五项措施”完善校园安全文化“硬环境”建设
措施一:加强“人防”建设,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一是成立以董妍局长为组长的安全组织机构。成立学校安全科,负责区域内学校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二是成立五个校园安全包保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带领业务科室对包保单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三是各中小学、幼儿园成立以校长(园长)为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33个,下设学校安全科,由专职安全主任负责学校安全管理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四是进一步细化“长春市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责任网格化公示板”,将安全责任逐条归口到人。四是全系统33所学校及部分公办幼儿园配备专职保安87人,聘请当地派出所民警兼法制副校长33人。
措施二:加强“物防”建设,确保安全设施装备到位
一是全区91台校车(农村校车10辆,民办校81辆)安装gps卫星定位视频监控系统,为孩子上学提供了交通安全保障;二是全区33所中小学共有高清视频监控探头1218个,实现了校园重点区域安全监控无盲点;三是每所学校的警务室均安装与公安联网的“一键式报警”、金属探测安检门、电子访客机、门禁卡信息采集等系统,并为全区87名保安配备警用装备“十二件套”,实现校园警务室智能化管理。四是为校园安装主动入侵防御的“电子围栏”、“红外布防”预警系统,确保校园周界安全。五是为学校安装智能用电安全预警系统,利用手机app系统同步在线报警,实现用电隐患远程监控,第一时间发现、解决、记录用电安全问题。六是为全区32所中小学、47栋教学楼内,共设置789个电子巡更点,实现夜巡保安按规定时间、规定路线巡逻,自动报警并记录考核。七是通过app手机移动端平台方便快捷地传达相关安全指令,指挥和调度学校妥善处理各类应急事件。
措施三:加强“技防”建设,确保安全管理监控到位
以“互联网+校园安全”协同创新为理念,依托信息技术,建设“二道区校园校车安全管理信息监控平台”,从校园周界安全防范预警到校园内部设施监测应急实现一个完整的智能化循环布局,运用手机端app操作系统,围绕“一键报警、高清视频、电子巡更、电子围栏、红外布防、用电检测、智能巡检”等系统多维度、多层面、多时段的进行循环式安全监管,优化设计校园安全预警应急线路,真正用“智能+人工”把预警、排查、监测、整改到应急等串起来,让校园全天候的安全。
措施四:强化“治防”建设,确保安全隐患排查到位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每年“春、夏、秋、冬”四季集中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学校安全管理主体责任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力度,有效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是坚持自查与督查相结合。各单位在日常安全检查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由学校一把手亲自负责,集中力量开展安全隐患自查自纠活动,确保做到不留死角。二是坚持全面排查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学校制定安全检查工作计划,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对学校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开展重点检查,对查出的有关安全隐患应有档案记录,有整改计划。三是坚持督促检查与推动整改相结合。做到边检查边整改,以检查促整改。学校要对检查中发现的一般隐患必须立即整改,重大隐患要立即落实整治责任,限期整改到位。
措施五:强化“联防”建设,确保安全监管督查到位
以“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为重点,将教育、公安、消防、交通、卫生、食药监、综治等相关部门建成一个完整的常态化循环布局,全面完善每年立体式校园安全“五查”(本单位的自查、兄弟单位互查、教育局联查、区责任部门督查、上级行政部门暗查),将“三查、三改、三防”制度落到实处。
安全工作,没有荣誉,只有责任;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二道区的全体教育人将继续怀着一颗爱心,怀着对生命的珍视,共同担负起这份责任,继续播种安全的种子,让我们每个师生共享安全文化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