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心脑血管已构成对中老年人的直接威胁,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三高特点故在及时诊断和抢救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及早期康复护理等都是决定预后的关键老人康复训练
急性期康复目标:预防压疮、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关节挛缩和变形等并发症;尽快地佩戴欣奇迹助行仪从床上的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为主动活动训练创造条件,尽早开始床上的生活自理;为恢复期功能训练做准备。
运动疗法
1、床上正确体位的摆放
脑卒中急性期的大部分患者肢体呈弛缓状态,此阶段不仅不能运动,还会导致关节半脱位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甚至由于长时间异常体位造成肢体的痉挛模式。正确体位的摆放能预防和减轻肌肉弛缓或痉挛带来的特异性病理模式,防止因卧床引起的继发性功能障碍。
1)健侧卧位:是患者最舒服的体位。
2)患侧卧位
3)仰卧位
偏瘫患者应避免半卧位,因该体位的躯干屈曲及下肢伸展姿势直接强化了痉挛模式。
2、床上体位变换
任何一种体位若持续时间过长,都可能引起继发性损伤,如关节挛缩、压疮等。因此,为了防止关节的挛缩或维持某一种体位时间过长而导致的压疮,要适时变换体位。
1)被动向健侧翻身:先旋转上半部躯干,再旋转下半部躯干。
2)被动向患侧翻身:治疗者先将患侧上肢放置于外展90的位置,再让患者自行将身体转向患侧,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或体力较差时,则可采用向健侧翻身的方法帮助患者翻身。
体位变换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每隔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在特殊情况下亦不应超过3,否则,褥疮开始形成;
②变换体位时不要在肢体远端牵拉,必须对肢体远端及近端均进行支撑并缓慢进行活动;
③出现下列症状时,应暂时停止体位变化: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在1333以下;头部轻度前屈时出现瞳孔散大;患侧瞳孔散大和对光反射消失;呼吸不规则;呕吐频繁;双侧弛缓性麻痹;频发性全身痉挛;去大脑强直状态。
3、被动活动关节
对昏迷或不能做主动运动的患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活动。通过被动活动关节,既可以防治关节挛缩和变形,又能早期体验正确的运动感觉,保持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记忆。
肢体的被动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被动运动要在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若患者出现疼痛,不可勉强;
②要充分固定活动关节的近端关节,以防止替代运动;
③动作要缓慢、柔和、有节律性,避免因粗暴动作而造成的软组织损伤;
④对容易引起变形或已有变形的关节要重点运动;
⑤活动顺序应从近端关节至远端关节,各关节要进行各方向的运动,每个动作各做3~5次,每天2次;
⑥两侧均要进行,先做健侧,后做患侧。
4、床上活动
当肢体肌力部分恢复时,可进行早期的助力运动;待肌力恢复至3~4级时,可让患者进行主动活动。急性期的主动训练主要是在床上进行的,目的是使患者独立完成各种床上的早期训练后达到独立完成从卧位到床边坐位的转移。
1)双手交叉上举训练
2)双手交叉摆动训练:在完成前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上举后向左、右两侧摆动的训练。摆动的速度不宜过快,但幅度应逐渐加大,并伴随躯干的转移。
3)利用健侧下肢辅助抬腿训练:患者仰卧,用健侧足从患侧腘窝处插入并沿患侧小腿伸展,将患足置于健足上方。患者利用健侧下肢将患侧下肢抬起,尽量抬高,患侧下肢不得屈曲。然后缓慢放回床面,如此反复进行。
4)桥式运动
最初,治疗者可以通过轻拍患侧臀部,刺激其活动,帮助伸髋。随着控制能力的改善,为了进一步提高患侧髋关节伸展控制能力,可逐步调整桥式运动的难度。如将健足从治疗床上抬起,或将健腿置于患腿上,以患侧单腿完成桥式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