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是夏志明职业生涯的分水岭,按他的定义,此前是学习积累阶段,此后是实现个人价值阶段。
34岁以前,夏志明在两家台资企业工作了近14年,其中包括在富士康9年。富士康追求「客户至上」与「执行力」,这两个理念,几乎重塑了他的价值观和格局观。
他后来观察到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品牌沉淀,竞争力在上升,也开始想做百年企业,但缺少人才。
夏志明想实现个人价值,就动了职业转换的念头,但给自己三点约束:选择民企、有发展潜力、未来要上市。2009年34岁时,他加入转型升级中的老板电器,得偿所愿。
作为葛洲坝子弟,李恒做过三峡大坝土方工程的营生,也投资过许多门店生意。2013年时,他模糊觉得要离开宜昌,就去了北京。后来复盘看,去北京是顺应了商业和人向大城市流动的潮流。
在北京初来乍到,有前辈给李恒指路,去保险业吧。问为什么?前辈说,保险是金融的朝阳领域,现在已经烂成这样了,还能烂到哪里去,它只会向上走。
李恒说好,但不去保险公司,而去到保险中介公司泛华博成。他有自己的逻辑,「在保险公司看不见整个行业的运行规律,但中介人上看保险公司,下看渠道和客户。」
他说风险是一门生意,小保的收入最多即来自风险分润。目前来看,小保的手机风险保障服务在细分领域已是第一,还发展出8类、200余种长尾保险产品体系。他希望以「科技+金融」的手段,为国人进行风险控制,使风险更简单可控。
面对新事物,李恒习惯先拥抱变化,再深入学习。学习的途径往往是通过钱流和人流——弄明白事物背后的钱怎么流动,人怎么流动。至于到中欧,他想了解知识在构建一件事情的运行框架中,到底起多少支撑作用,从而为现时的事业提供理论支持,让小保成为未来十年风险管理的领导者。
何志强
菲鹏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选对方向,扎进去做
何志强与菲鹏生物创始人崔鹏是大学同学,俩人在厦门大学重大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做本科毕业论文,又一起社会实践,彼此志同道合。
2003年研究生毕业后,主攻疫苗方向研究的何志强入伙菲鹏,与崔鹏联手创业。彼时,菲鹏刚成立2年,专注于体外诊断试剂核心原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也在这一年,他们攻关下艾滋病体外诊断试剂原料产品,而在此前,终端试剂厂商要获得这种原料,全依赖进口。
企业壮大后,瓶颈亦随之而来——创业初期的高效协同被弱化了。这对于坚持创新和客户导向,且对市场快速反应的战略设计,已构成一些障碍。困难之下,何志强期待能借助中欧课程来学习新思维和新方法。「未来五年,我的事业目标是与团队一起,将公司发展为细分行业的全球第一。他说,要实现目标,需要有战略和组织的变革,以及管理团队的涅槃。
朱广贤在招聘人时看重候选人的学习能力,因为市场和消费者都在千变万化。同理,在当下接手全面管理工作的时候,他自觉需要补充的知识和技能,是此前经历所未覆盖的。那么回到校园,回炉再造,是其最朴素,也是最简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