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他靠小汤圆成就大企业,是创新致富的典范

推陈出新,他靠小汤圆成就大企业,是创新致富的典范
提到陈泽民先生,恐怕很多人一时之间想不起其人。凭借他所创立的三全食品,现在他的大名被大众所熟知。谈到他的创业经历,很少有人能够想到:他是在如何简陋的环境里,想到并且成功做出了冷冻汤圆。但这不足以称之为传奇,更重要的是,他懂得抓住机遇,迅速扩大生产,拓宽自己的销路,因此三全食品成了速冻食品界的头面人物。想想创业初期,单一的速冻汤圆,到如今,琳琅满目的速冻食品摆满了超市的冷冻冰柜。三全食品也从区区几人的民间作坊成长为了上万人的大集团。现在的三全不仅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速冻食品市场份额,日产千吨的生产力也推动着三全不断向前,时至今日,三全的市值已超60亿。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句话正是陈泽民经历的一个总结。陈泽民,重庆江津人,从小就跟着父亲闯天下。军人家庭的背景并没有为他带来什么特殊待遇,10岁的时候,他就开始捡烟头、废品卖钱。到了初中,陈泽民学着理发,学成之后,他自愿去了农村给村民们理发。而一开始,他只是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努力勤工俭学。
除了吃苦耐劳,陈泽民也有着对于机械的天赋。他从小就对无线电充满了好奇。小的时候研究矿石收音机,后来又有了真空收音机。可以说家里有了什么电器,他就有了什么研究对象,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都没有难倒他。他参加高考那年是1962年,一心想进无线电专业的他却被分配进了医学院。哪怕在毕业之后,进入了医院工作的他还是坚持发明创造,曾被评为“科技标兵”。陈泽民在这段时间里,一直没有放弃对于机械的研究和热爱,所以当单位一台价值几十万的大型x光机被水泡坏后,他竟凭着自己的摸索在业余时间将其修理完毕。
陈泽民,也有了一手做汤圆的好技艺。工作后,或许因为儿时的味蕾记忆,他时常和妻子一起做汤圆吃。除了自给自足,还常常馈赠好友亲人。广受好评的汤圆让他想到了销售二字。那时才刚刚改革开放没几年,想到做生意的人并不多,但他想到了。
1989年,辞去了副院长的职务,陈泽民选择了从商。尽管亲友们一片反对声,他还是和爱人东拼西凑了1.5万元,专门经营冰淇淋,名字就起了“三全”二字。这第一次的创业经历很成功,大家都很捧场,陈泽民也就赚取了他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之后,他又生产出了夹心冰淇淋,更是受到了当时郑州市民的热烈欢迎。但是,冰淇淋毕竟只能季节性的销售,过了夏天就滞销了,到了大冬天也就不得不关门歇业了。
陈泽民敢做敢想,破釜沉舟,没有条件就自己努力,一定要创业成功。
有了冰淇淋生意的积累,又看到了市面上的速冻水饺,似乎有什么在启示他:如果成功冷冻,那么汤圆销路就会更广,而且保鲜也就不是难题了。随后,陈泽民努力发明,改造了自家的冰淇淋设备,这就是第一代的生产机器!随后,就是从这台机器开始了三全的传奇之路!
汤圆的试验成功了,口味和口感也是无可挑剔的好,可是怎么宣传呢?打广告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46岁了,多少人都选择了安于现状的年纪,而他在下班以后就骑个三轮车,走街串巷去。他的办法很简单也很有效:现场煮给客户们品尝。就是这样艰难的开始,终于让三全汤圆在全国市场都有了名气。
1991年前,陈泽民不安于现状。于是他去了郑州一家副食品商场,说明来意之后,商场负责人并没有完全相信。陈泽民还是和以前一样,用事实说话,现场煮的汤圆改变了负责人的想法。于是第一笔大生意谈成了,第一次仅仅是两箱,但这也是成功的开始。仅仅一天时间,这些汤圆就卖光了。这次的成功为他赢得了一个长期客户。
有了成功的经验,陈泽民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在多个省会、直辖市推广了销售。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就走出了自己的家乡。到这,他还是坚持不断努力,坚持不懈,因为他预见了速冻食品的光明未来,这个产业还有无限成长的空间。
就是秉持着不断创新的思路,现在提到汤圆,不论是大如乒乓球的,还是小如樱桃的,三全都有,而且皮和馅有多种组合。或许是因为热爱机械和发明创造,手工制作并没有持续很久,机械化也如期而至。不仅仅如此,生产机器也是不断在进步着,有些机器需要大量资金购买,在创业之初没有足够资金链的他就自己做。
95年前后,三全面临一个大问题:仿冒品。大量的企业仿制三全的产品,全然不顾陈泽民手里的专利权。但是他没有急于追责,反而是不断创新,仿不及创。到了2002年,三全有了十多个研究室,除了汤圆,还研制了其他数十种产品,如水饺、包子等。
二十多年过去了,三全成了国内最大的速冻产品生产商之一,这离不开陈泽民的不断创新和不懈努力。2013年,陈泽民也成为了河南首富,登上了当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