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鸿儒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阅微》,笔者注)据作者自称为“聊以遣日”,而有人则认为“目的在于尚质黜华,劝人为善,更欲有益人心”(),全书“ (音替)诡奇谲,无所不载,汪洋恣肆,无所不言”(),也记载了医药学以及言及医生的故事。从研究现状来看,有人曾将历代笔记小说中关于医药学方面的内容作过综述(),并没有提及《阅微》;也曾有人将明清小说中有关中医药文化的内容作过较多专题辑录,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但此类研究都没有将《阅微》归入视野。然而事实上中医药文化在《阅微》中是不可忽略的内容,同时此类内容也反映了纪晓岚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思想,本文作者且就这些内容试论之。.cn/
作为传播道德规范的佐证,属于“因果报应”之范畴
与明清小说的其他作家一样,纪晓岚未能免俗,常将疾病与人的道德品行联系起来,心术不正为非作歹者最终遭到报应,报应的形式就是疾病,体现了“天人感应”的观点。
. 一类是品行不端者必病,(滦阳消夏录一)如某公病时见当年向人乞救书,思自己忘恩负义事,“当晚乃卒”。骂人者得喉疾而死,就是能够操纵和挟制贵神的道士,一旦有失职行为,“致疫鬼入孝子节妇家”,也受到惩罚,“得寒疾几殆”,足以证明鬼神无私的是《如我是闻(三)》中那个“吃观音斋,诵观音咒”而“日忤其姑舅”的恶毒妇人。
. 第二类是杀心过重者,残害生灵的行为当然在被责罚之列,喜食猫者“病危嗷嗷作猫声”,一屠夫杀了不该杀的驴,“遍身溃烂无完肤”,形状一如其所屠之驴。
. 第三类是不敬鬼神者,比如不尊敬城隍的人,被神拘去痛笞,“两股青痕斑斑”(滦阳消夏录二),溺骷髅者“大发寒热”,作为这一论点正面的例子则是:当久病者一旦积德行善,就能够迅速恢复健康,如《如我是闻(一)》中丐者王希圣《槐西杂志(三)》中一“司爨妪”的遭遇。
以病案喻世理,以医理说人事
《滦阳消夏录(五)》中写罗仰山因仕途凶险“渐恚愤成疾”,梦中得知根源在于前世夙因,“如疾病之隐伏,必有骤发之日”,罗因此喻理而病愈。本卷还记载了“某公博忠厚之名,养痈不治,久而溃裂,吾辈遂遘其难。吾辈病民蛊国,不能仇现在之执法者。追原祸本,不某公之讼而谁讼欤?”揭露并且针砭官场上某些官员的处世之道,可谓深刻。《如我是闻(三)》中的议论:“如和风温熙,未必能使人祛病;而严寒戾气,一触之则疾生。良药滋补,未必能使人骤健;而峻剂攻伐,一饮之则洞泄。”医理中肯而恰当,作者以此论为“居吉宅者未必吉,居凶宅者则无不凶”的根据,似乎振振有词。《姑妄听之(四)》中表明作者的一种观点:“引据古义,宜征经典;其余杂说,参酌而已,不能一一执为定论也。”随后作者从医学角度出发,有理有据地驳斥了古籍中关于“一产三男列于人疴”的定论:“夫天地氤氲,万物化醇,非地之自能生也。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非女之自能生也。使三男不夫而孕,谓之人疴可矣;既为有父之子,则父气亦盛可知,何独以为阴盛阳衰乎?”《滦阳续录(一)》中作者陈述颇有辩证意味的观点:“神仙服饵,见于杂书者不一,或亦偶遇其人;然不得其法,则反能为害”,随即列举了两个“服药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的例子以为佐证,令人信服。在有的篇章,作者表示自己不发表评论,只是“并附录之,待精此事者论定焉”,但事实上作者臧否早已显示,《如我是闻(二)》评论扶乩治病者“吾能治病,不能治命”,评论“仙判”对求虚损方求“种子”方的说法,作者毫不迟疑地赞曰“其说中理”。
作为奇闻轶事的一种类型而录下医药方
《阅》在辑录各类奇闻轶事发表作者个人对社会各个方面各类事件的评论时,也为读者纪录了许多流传在民间的奇异药方,具体来源有如下几类:
. 一类是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如《槐酉杂志(三)》中写到以万年松树皮煎之治疗“妇女血枯精闭诸症”并“服之多验”的一则偏方,还录有作者云“此理之不可解者”的以铜末治疗骨折的偏方; 《姑妄听之(一)》载“以其物烧灰存”治疗“饭食凝滞者”方,《滦阳消夏录(四)》中讲到“急嚼茜草根敷创即瘥”专门对付“巴蜡虫”咬伤的方法,《槐酉杂志(四)》中有一则故事,作者原意并不在录方,记载了用“承气汤”治疗寒疾,“竟愈”;《姑妄听之(三)》说到“茉莉花根,以酒磨汁饮之,一寸可尸蹶一日,服之六寸尚可苏,至七寸乃真死”。
. 一类来自亲友同僚或下属的叙说。 《如我是闻(一)》记载了“狐遗”以豆浆灌服解盐卤中毒的偏方;《槐酉杂志》集中记载了几则药方,有蝼蛄煅灰治疗癃闭方(《槐酉杂志一》),《槐酉杂志(二)》治疗被殴后“伤风”方,同集中还录治疗误吞铁钉的“苏沈良方”;《槐酉杂志(四)》解误食毒菌古方;《槐酉杂志(四)》“炒白术常服之”治疗心气不宁;《滦阳续录(五)》录医者验方,即治疗战伤的土方:以水银灌入创口,令铅丸“自化为水”。
. 一类是记录新疆地区的奇闻轶事。如《滦阳消夏录之三》详录雪莲名称的来历产地质,并发表了一番有关阴阳之理的议论。《滦阳消夏录(五)记载了蛇角(又名吸毒石)的采取之法和以此治疗痈疽的具体方法;如《姑妄听之(四)》讲到“有生啖毒虫者,云能益力”。
作者在辑录这些医药方时,极少不加评判地照搬直录,有些是听到传闻后,一旦有机会验证此事,便有心反复核实;有些是在听到传闻以后博览群书,引经据典加以证实,有些医药方来自民间,作者“初斥其妄”,当他得知该方“然亦往往验”便照样记录下来,还有些医药方,作者在记载的同时写道:“不知验否,于理可信”,或者表明“此理不可解者”,表现出慎重客观的求实态度。辑录这些药方的意图,一是往往作者以此为出发点发表随感;二是信笔所至涉及的题材。
与道教佛教有关的医药内容
作者对于与医学有关的道士和僧人有几种态度。
. 一种是持肯定态度,赞扬他们的见多识广,《滦阳消夏录(三)》中的老僧以剖析事理代医药,救一书生于沉疴之中,先是一老僧云“种种魔障,皆起于心”,另一老僧认为“对下等人说上等法”不能奏效,便“但说病症”,针对书生的病由“嬖一娈童”而起,条分缕析,假设娈童活着长大死后腐溃变貌两种况,描述种种状,终于使得书生病愈。老僧从医学角度展开说理,形象生动透彻。《滦阳消夏录(六)》中的病人经名医叶天士诊断“脉现鬼症,非药石所能疗也”,请来的道士颇具正义感,探明病症来由后声明“吾虽有术,只能为人驱鬼,不能为子驱父”,与此相类的还有《滦阳续录(二)》中的术士称“吾能驱邪魅,不能驱冤魂也”,不愿为虎作伥。
. 一种是有所批评。如果道士不能忠于职守,“致疫鬼误入孝子节妇家”,亦受到神灵惩罚,作者对道士的态度与常人不同,并不是一味尊敬或害怕,而是根据具体表现有褒有贬(《滦阳消夏录(一)》)。《滦阳消夏录(二)》中的道士能镇以符录不让人与鬼对话,但却不能阻止人生病并以求速死得以与旧人泉下相会。作者云:“余谓再嫁,负故夫也;嫁而有贰心,负后夫也。此妇进退无据也。”这个道士显然不能令作者满意。对于符药治病,作者转引他人言论:“神仙必有,然非今之卖药之道士;佛菩萨必有,然必非今之说法之禅僧。”评赞是:“斯真千古持平之论矣。”
对于医生,作者批评的文字甚多
《阅微》表现出对医者不同寻常的批评甚至憎恶的感,一是被贬的医生数量甚多,二是批评笔调辛辣。
受到作者批评的医者有三种类型。
. 一类是道德败坏者。《滦阳消夏录(一)》叙述一个疡医“好阴用毒药,勒索重资,不餍所欲,则必死”,《如我是闻(二)》里也有此类医者,有解砒方然而以之取重金,“不满所欲,则坐视其死”,这里还有一个医生更令人发指,竟提出“非妇荐枕,决不往”的出诊要求,《滦阳消夏录(二)》中一内阁学士得一感恩之鬼报答,其中关键节就是这个鬼藏匿前一位医生的药方,避免了“医家同类皆相忌,务改前医之方,以见所长”可能带来的危险后果,似乎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勾勒,并云“此鬼可谓谙悉世矣”,对医生的否定可见一斑。类似的态度还表现在《如我是闻(二)》中记载某地“村落男妇往往得奇疾”,尽管没有确凿证据,仍然将怀疑的对象定位在医者身上。既然道德有损,这些医生的最终结局一如人们预料,有的其子被雷击死,有的被冥司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坐视中砒毒死的医生被罚“九世服砒死”,趁火打劫的医者“俄而死,俄而其子亦死,室弗戒于火,不遗寸缕,其妇流入青楼”,报应可谓严正。
. 一类是迂腐僵化不懂变通的“呆医”,作者对此微有讥嘲。《如我是闻(三)》中一位“素谨厚”的医者,力拒持重金购堕胎药者,遭遇含羞自尽的女鬼责问,冥司为这位医者开脱的理由是“宋以来,固执一理而不揆事理之利害者,独此人也?”表明医者不过是呆板教条的典型代表,无需厚责,批判可谓犀利。《姑妄听之(四)》中有一个“如偃骞老儒”的“喜读书,亦稍知医药”之人,明明是火烧眉毛的急事,只需扬声一呼便可防止幼儿堕井之悲剧,却称因“男女有别”而舍近有远,“雅步”寻访男主人。作者怒责此人:“食而不化,至昏愦僻谬,亦何贵此儒者哉!”还有医者“年八十余矣,轻捷如猿猱,技艺绝伦”,却“最畏鬼,一生不敢独睡”(《如我是闻(一)》),尽管有暴戾而获名“横虎”的仆人相随,医者还是“心怯,近壁眠”(《滦阳续录(二)》),在《阅》中,作者以“德能胜妖”为衡量个人德行的标准,医者而怕鬼,这颇令人发笑,针砭之意已蕴涵其中。
. 还有一类是庸医。《如我是闻(四)》中记一位误读前人医书而使病人“立卒”的医者;即便不以医生为主人公的《姑妄听之(二)》的故事,闲笔还不忘调侃一下医生:“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引谚曰:‘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所;肺腑而能言,医师面如土。’”
作者始终让读者意识到,医者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与一般平民百姓有所不同。《槐酉杂志(二)》对于礼遇寺鬼而得寺鬼“委曲告语”的医者,借别人的议论评说“君非惟老于医,抑亦老于涉世矣”。与此相应的就是他对医者的期望值也就较高,无论是道德观,还是知识层次,还有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凡不符合作者期待的,就会遭到作者的否定。如他对于当代名医张景岳(介宾)的几次批评,原因在于张氏医学思想的核心部分“阴阳论”与作者不符。
作者自述“余不知医”,亦无意于医,《阅微》中之所以有医学文化的内容,原因有二。
. 一是作者将有关的医学文化内容作为自己作品的生活素材,服从于自己的创作宗旨。就在他客观叙述的时候,不经意间为后人收录了许多有认知价值的宝贵医学文化遗产。如《槐酉杂志(三)》作者为了阐明“夫夫为妻纲,天之经也。……则其相与,宜各得理之平”,讲了两个故事,故事中记载了“舂砺石为末服之,石结聚肠胃死”这样一则病案。再如本卷中另一则故事,作者于叙述故事之后评赞曰“当死不死,有天道焉。事似异而非异也”,所云“当死”是主人公“以刃自剖其腹”,“气垂绝”,“不死”的原因是“有医缝其肠,纳之腹中。敷药结痂,竟以渐愈”。《姑妄听之(三)》则记载了当时植皮术,“生刳”战俘“腹皮”,“幂于创上”,“竟获无恙。创愈后浑合为一,痛痒亦如一”,使人们间接地了解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姑妄听之(四)》则以发展的观点论述医案药方:“京中多疫,以张景岳法治之,十死八九,以吴又可法治之,亦不甚验”,有一医者不泥古,敢创新,“应手辄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作者特别指出“此亦五运六气,适值此年,未可执为定例也”。
.二是以医学文化内容作为结构作品的重要元素,阐述作者的思想,显示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力。我们从作品的这些内容可以窥现作者生活时代的思想潮流,以及传统的“鬼神致病说”“阴阳归根于气”的哲学思维方式其朴素的唯物观等等这些思想成果。
《阅》中的中医药文化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博学强识,也体现了作者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生活时代的社会生活,都有着宝贵的价值。
参考文献:
()柳溪《纪晓岚文集?序言》,河北教育出版社年月版
()《纪晓岚文集》
() 李良松郭洪涛编著《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厦门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