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百货大楼的“小时代”
致青春——百货大楼的“小时代”
撰文:章馨艺
若一幢建筑承载了人们的集体记忆和情愫,那么它注定成为这座城市的传奇,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人民路的百货大楼在老大庸人的心中,就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
奶奶曾是老百货大楼的一名员工,她说:“外地亲戚来张家界,有三件事一定少不了:首先是陪他们逛百货大楼,其次是去附近的新华书店看书,再一个就是去老电影院看电影。”在奶奶眼里,百货大楼是一幢“了不起”的建筑。
后来爷爷为了陪伴奶奶就在百货大楼旁开了一家精品店,年幼的我总是去爷爷店里把所有自认为好看的发卡都别在头上,然后被奶奶带着去她上班的地方玩儿,奶奶的同事们说“囡囡,跳个舞!”我就跌跌撞撞地开始旋转,总之,童年时大部分美好的回忆都是以百货大楼为背景的。
我再长大一点儿的时候,百货大楼也开始逐渐变得繁华,张家界市民都把在百货大楼购买大件商品看成是一种享受和荣耀,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买凤凰牌、永久牌自行车、上海手表、蝴蝶牌缝纫机,到八九十年代买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冰箱,这些大件商品,市民们感觉只有在百货大楼买才放心。
老百货大楼中,玻璃橱窗里各种精美的糖果和零时,成为我念小学时最难忘的回忆。我经常站在大楼外,看着玻璃橱窗中糖果,那向往绝不亚于如今的女孩儿们对一件奢侈品的渴望。老百货大楼的食品部,在尚还年幼的我的心中,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高高的货架,堆满了面包、桃酥、饼干、奶糖,每样都在挑逗着我的神经,有时大人们不愿给我买,我就自己伸手,抢起两颗糖就火速跑走,大人只能无奈地将钱再补上。
上初中时,有一天同院子的邻居告诉我百货大楼里摆放了一种镜子,能把人照成奇怪的样子,好奇的我就和同学一起来到百货大楼,要参观这钟“奇怪的镜子”还得排队,轮到我时,看着镜子里极度发胖的自己,瞬间泪流满面,只觉得这是传说中的照妖镜,误以为灵魂深处的自己居然是个胖子,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哈哈镜。
上高中后,我再逛百货大楼,已不再是为了糖果和哈哈镜,我开始攒上一个月的生活费去买一条裙子或一双鞋,女孩儿们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虚荣心,努力攒钱也不过是为了能在同学问我“你的衣服真好看!在哪儿买的呀?”的时候回答一句“百货大楼哦”,十七八岁时,一条裙子或一双鞋就能让我们幸福好一阵,年轻时虽不如现在来得睿智,却单纯得令人发笑。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曾是百货大楼商圈的真实写照,如今,张家界的年轻人们都选择去步步高购物,老新华书店也早已拆掉,老电影院的客人也在新影城开业后变得寥寥无几。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是对购物中心而言,百货业则在“最坏的时代”里煎熬。
张家界的老百姓们这几年收入迅速上升,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品位和审美观念,对百货大楼擅长的促销、打折等活动敏感度降低,而对餐饮、娱乐等体验性业态的需求则越来越高,百货大楼禁锢于经营面积和经营种类,在这些方面毫无优势,甚至出现了步步高购物中心客流反哺百货的现象。
升级还是沉沦?这种哈姆雷特式疑问在无情拷问以梅尼超市为主阵地的百货大楼,可以肯定,没人选择后者,而前者的选择又是那么需要战略眼光和综合实力,就像火焰里的云梯,要么浴火重生要么浴火焚身。
“谁都无法抹掉一栋建在心上的建筑。”从之前的百货大楼到现在的步步高,完美的蜕变、华丽的转身,无非是在完成一件事—————建造一个新的标志。对老百货大楼的回忆,可以说是每个老大庸人的“致青春”,相信步步高购物中心也一定会延续所有张家界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
百货大楼历史悠久是不能被遗忘的老大庸商场
习惯去 步步高看电影吃饭;逸臣广场逛名品街;百大只能是路过路过很少进去了
我现在用的勁力牌滴吹風機就是 20年前在百货大楼买的你不不得不承認它的質量超級棒
可以拆了,重新修建高层商业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