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偏好
在经济增速下行背景下,负债成本高和资产收益下行的矛盾日益突出,倒逼资产端风险偏好显著提升。保险公司应制定长期稳健的资产配置策略,设定合理的投资风险偏好,避免激进的投资策略。要将风险偏好落实到投资决策流程中,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从风险、收益、期限、资本等方面综合评估,不能仅以收益率作为投资目标和考核依据。通过制定公司整体投资风险偏好并分解至容忍度和限额,建立起偿付能力等风险管理传导机制,明确各类风险资本限额大小,持续监测和管理风险资本缺口。
资产负债联动
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是保险投资管理的最大特点,根据a.m.best对美国寿险公司破产原因的分析,与资产负债错配直接相关的原因占到总数的36%,这一特性使得保险投资的资产负债管理不同于其他投资。在“偿二代”体系下,资产负债不匹配将提高利率风险的资产占用,增加资本金压力。原因是利率持续下行会加剧保险公司资产端投资非标资产的压力,而负债端费率全面市场化会促使负债成本不降反升,可能出现利差收窄甚至成本倒挂的现象。
资产负债联动管理需要从资产端和负债端综合考虑,如在确定产品预订利率时,充分考虑资本市场预期收益变化,避免出现长期利差损。对于资产驱动型业务,可以通过发行符合资产期限成本流动性要求的负债产品并通过独立的投资账户进行对接。同时,在资产荒和中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不宜发展资金类业务,这不仅会增加再投资压力,也容易引发账户流动性风险、利差损风险等。
风险资本优化
资本金是保险公司的一项重要资源,做好资本优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保险公司单位资本创造收益的能力。在“偿二代”下可直观计量各类资产的最低风险资本要求,且实际资本比较容易预测,对重大投资项目的风险资本占用,可通过定量测算新增投资的风险资本消耗,评估资本效率。这决定了“偿二代”下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将跟以往有很大不同,投资不仅要考虑风险、收益情况,也要同时评估资本的使用效率。
保险公司通过风险资本溢额管理,消耗单位风险资本所创造的预期收益比较等,结合对存量资产结构的调整,在偿付能力充足率处于限额附近时,评估使用最优方法缓释风险资本,可有效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和风险资本效率。
2017年3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准则第23号和第24号。明确从2018年1月开始,不同类别企业会陆续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在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上由目前的金融资产四分类改为三分类。分类不再基于主观持有意图,而是依据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将金融资产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三类。在新准则下,以前计入可供出售类的金融资产,今后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难度会加大,而且处置价差不能计入当期损益,未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计入当期损益的比重或显著增加。由于资产的波动性加大,会对公司的利润表形成冲击,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损失法。新准则下,要求考虑金融资产未来预期信用损失情况,对减值准备的提取更多更早,对资产管理机构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应对信用风险事件和信用损失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一个变化是简化了嵌入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混合合同主合同为金融资产的,应将混合合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会计处理,不再分拆;混合合同不属于金融资产的,基本继续沿用现行准则中关于分拆的规定。